陈涛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不仅很容易使得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等,还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2]。本次研究以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作用为主,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17 年12 月至2018 年23 月收治的160 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 例。观察组80 例患者,男性42 例,女性38 例,年龄61~78 岁,平均(67.25±4.15)岁,病程2~14 周,平均(7.51±4.58)周;对照组80 例患者,男性41 例,女性39 例,年龄60~80岁,平均(67.54±4.71)岁,病程2~15 周,平均(7.56±4.25)周;所有患者均伴有冠心病临床症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心肝肾功能衰竭者,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均需要在检查之前3 天均需要停止服用药物,对照组将给予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均需要在检查的过程中保持安静,并且取平卧位,对患者进行检查,采用ECG-2203G 数字三道心电图机进行常规的心电图连续扫描,并且保持心电图基线平稳。当发现导联中显示T 波<1/10 R 波以及STdiam 下斜型或者水平下移幅度>0.05 mV 的时候则确定患者为心肌缺血。
观察组患者将给予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将采用300-4 进行检查,首先需要患者取平卧位,接着采用动态心电图系统对患者进行连续24 h 的检测。首先需要用酒精棉为患者进行皮肤擦拭,将肢体导联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胸前体表,接着则在患者的锁骨左右侧肋缘下1 cm 处为其粘粘双下肢电极,并在锁骨中线以及第二肋间为其粘贴上肢电极。当发现患者的ST 段电位线基线的下移幅度超过0.1 mV 以及ST 段下移超过1 min,两次间隔超过1 min,且出现两次以上的时候,则认为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此外,心律失常则结合患者的持续特点、心律、起止时间以及伴随状况来进行诊断。
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3]。
本次的数据录入以及计算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检测出心肌缺血62 例,其中伴有症状的为28 例,无明显症状的为34 例,心肌缺血检出率为77.50 %(62/80);对照组检测出的心肌缺血患者为42 例,其中有症状的为26 例,无明显症状的为16 例,心肌缺血检出率为52.50 %;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共检测出61 例心律失常患者,检出率为76.25 %;对照组检测出40 例心律失常患者,检出率为50.00 %;观察组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临床中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再加之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剧增,老年人的患病率一直处于上升状况[4-5]。此类疾病也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少患者在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塞等情况,最终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性猝死。目前的临床中对患者采用的检查方式主要常规心电图检测,但是这种检测很难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的反映,最终可能出现漏诊以及误诊的情况[6-7]。而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能够对患者的心脏进行长时间的记录,了解患者在各个状态下的情况,最终对患者进行确诊,这种检查的方式不仅对于患者来说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的特点,而且经济费用更低,能够有效帮助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对患者进行24 h 的心电活动记录,还能将其心律方面的变化反映出来,从而提高了检查的准确度以及敏感度,使得患者能够尽早得到良好的检查,帮助患者尽早确诊,使得患者能够尽快得到良好的治疗,以免患者的病情越来越严重[8-9]。通过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确诊病情,使得患者尽早得到治疗,最终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肌缺血检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检测,使得患者能够尽早知道自己的病情,最终得到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来帮助患者检查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其检查结果更好,能够让患者尽早确诊并得到治疗,值得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