筅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学校 刘 丹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学生: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接受新知识慢,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甚至存在抄袭现象.他们其实很愿意学习,但总是感觉学得很吃力.像这样的学生,问题出在哪儿了?真的是智力问题吗?我们能从考试成绩中推测出学生的智商高低吗?
《学科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智商,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相对值.它未必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智力的全貌,只能帮助我们判断其智力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学生在现阶段的学习中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是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描述肯定了学生的差异,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的策略——差异教学.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正视学生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及作业,满足学困生的需求,促进学困生的成长.为此,我尝试调整教学策略,探索解决学困生上课精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学进度、作业完成情况差等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是启动一节课的关键,是从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的连接站.好的新课引入,可立即唤醒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思想、思维集中在课堂上,并能把学生的思路带到一个新的境界,诱发新的学习动机.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学困生对旧知识的印象并不深刻,对知识间的联系也不是很清楚.站在学困生的角度,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思考.因此,对学困生而言,一个好的引入环节,更重要的是贴近生活且有趣.
在“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这节课中,我原本的引入环节是数与式的分类,将2、-m、-9、3m、2n、-n等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的概念(如:-m与3m是一组同类项).对学困生来说,这样的引入太抽象了.他们的知识本就脱节,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又相对较差,如此远离实际生活的引入,会让他们抵触课堂.
我无意间观察学生到学生午餐后放餐具的箱子,分类码放,整整齐齐.我拍下了照片,并把它用在了“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这节课上.PPT上,我演示图片.学生立刻起了兴致,一眼便认出了这是他们吃饭时放餐具的箱子.我提出问题:“箱子中餐具的码放有什么特点?”所有学生异口同声:“盘子、筷子分类摆放.”我满意地点点头,又追问班里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轻松地答道:“这样方便整理.”我连忙表扬他说得很对,很好……在这之后我依然布置任务,将2、-m、-9、3m、2n、-n等进行分类.出乎意料的是,100%的学生能做到正确分类.之后便顺利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对这节课的引入,我只是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学生迅速被带入情节,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可见,学困生不是不愿意动脑筋,他们需要教师在原有搭设的“台阶”下面再添加一个“小台阶”.有了这层铺垫,他们也可以自主探究新的知识,甚至可以在课堂上和别的同学碰撞出新的灵感与火花.
学困生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进度与习题难度不适应,他们习惯按照小学时学习数学的思维模式去想问题,这局限了他们对初中课程的学习.相对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的特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对学生抽象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
小学数学的内容主要是数的认识和运算法则,直观性强.初中数学的内容较为抽象,逻辑性较强,这也是初中数学的主要难点所在.
2.题目的综合度较高
初中数学的内容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因此初中数学习题,考查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学生面临综合性数学题时,往往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
3.课堂内容较多,进度较快
初中数学的内容较多,教师每节课的任务量很大.若按照正常授课的教学进度进行,学困生往往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仔细研读教材,为学困生设置可行的、现实的学习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帮助学困生重拾学习信心.
在“二次根式及其性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通过对教材的研究,以及对班级学困生情况的了解,重组教材,合理取舍.放缓教学进度,将教学重点调整为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两条性质:我认为抽象的符号容易导致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的混淆,这对学困生来说已经是难点了.为了分散难点,我将教材中二次根式的性质拆分为两课时,在第一节课只研究a为非负数的情况.尊重学困生的认知规律,降低学困生理解上的难度.
从课堂表现看,学困生都能够按照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进行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看着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积极讨论与思考,最终推理证明出二次根式的两条性质,我知道本节课的大胆尝试成功了.与之前相对比,这节课上学困生对新知识几乎全部理解并掌握,课堂反馈正确率也明显提高,这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
我觉得,在教学中,应找准学生的起点,适当放缓教学进度,降低教学目标,多给学困生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充分思考获得的新知,会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入.久而久之,不仅可以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他们的抽象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在日常学习中,学困生最大的难题是作业问题.他们经常被作业难倒,为此拖沓、逃避甚至撒谎,老师也因此而头痛.我关注到,学困生并不是不愿意完成作业,而是作业太难了,以他们的能力根本无法达到.他们面对作业很有压力甚至是焦虑.每当看到布满“×”的作业本,都觉得很沮丧.为此,我尝试分层布置作业,多角度评价作业.暂时降低学困生的作业难度,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分层布置作业
在学习“分式混合运算”之后,我将课后作业设计成基础关卡、能力关卡和挑战关卡.基础关卡中的习题知识点单一,相对简单,学困生只需完成基础关卡的作业题即可.能力关卡与挑战关卡则是为程度较好的学生准备的.
尝试后,我发现学困生能够按要求完成基础关卡的作业题,并且正确率高达85%.还有的学生兴奋地问我,他能否试着做一做能力关卡的题目,我鼓励他们循序渐进,完成自我挑战.
学困生需要从分层作业中找到成就感与获得感.教师要考虑学困生的个人能力,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作业题.当学生发现作业中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时,他们会归功于自己课堂上的良好表现.久而久之,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便会增强,学科能力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2.多角度评价作业
我们通常批改作业是用“√”“×”,这个对错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不容小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一次作业,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好的评价,特别是肯定他们的进步.但对那些学困生来说,要按标准得到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好评真的太难了.若一直按照传统批改作业的方法,用“√”“×”标记,会大大降低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批改作业时多用“√”,对于错题不批注“×”,示意学生再想想,相信他只是粗心,若经过思考他一定能做对.对于作业情况比较糟糕的学生,我会留言以示鼓励.这样我和学困生间有了“书信往来”,学生会将师生间的小秘密看作情谊深厚的体现,他们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从而会更加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
通过本次研究我发现,简单、有趣的教学环节,节奏舒适的教学进度,精心设计和批改的作业,都可以逐渐改变学困生的困境,使他们重拾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会注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适当改进教学策略,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学困生像是一颗有待萌芽的种子,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教师有责任为他们提供适合生长的土壤,悉心栽培,用特别的爱去维护.终有一天,这颗种子会悄悄发芽,开出绚烂夺目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