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红,陈承学
(定陶区人民医院,山东 菏泽 27410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1987年由Philipe Mouret医生提出并完成的手术方案,具有微创优势,其应用范围迅速推广至全世界,已成为当前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1]。对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应用LC,虽然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但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巧妙处理便可获得显著疗效[2]。本次研究,对38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均采取LC治疗,旨在探究LC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包括男22例、女16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56.74±3.52)岁;发病时间为4h至10d,平均(5.43±1.45)d。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右上腹部疼痛、压痛、腹肌紧张等症状为主,B超显示其胆囊肿大,证实化脓性胆囊炎或合并胆囊结石,且胆囊壁厚度明显增加,为3~9mm。经上腹部CT检查,发现均无胆管扩张、胆道结石。
38例患者均行LC治疗,具体操作如下:行气管插管全麻,均建立气腹,将腹内压维持在12~14mmHg,行常规“4孔法”,指导患者呈头高脚低的左侧位。充分处理粘连后,将胆囊三角区充分暴露,行胆囊穿刺减压阀,对胆囊三角区进行分离处理,灵活应用顺行、逆行、顺逆方法对胆囊进行完全切除或部分切除处理,术中予以患者三代头孢抗生素治疗,依据患者的手术效果及体质状况放置腹腔引流管,必要时转开腹手术,术后注射三代头孢抗生素,持续治疗3d。
统计分析38例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 21.0软件分析,t检验与χ2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8例患者中有25例腹腔镜胆囊完全切除术(65.79%)、10例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26.32%)、3例中转开腹(7.89%),其总有效率为100.00%。
38例患者经腹腔镜手术后,有1例胆汁漏情况,经腹腔镜探查后用钛夹对胆囊管残端进行夹闭处理,已痊愈。
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阻塞、细菌侵袭所致的胆囊炎症,其临床特征以右上腹出现阵发性绞痛、触痛、腹肌强直为主,95%以上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3]。急性胆囊炎的病因包括机械性炎症、化学性炎症及细菌性炎症,多经实验室检查、B超、X线检查及CT检查等常规检查进行病情确诊。急性发作期胆囊炎多因局部出现明显的充血水肿、粘连显著,质地脆、出血率高,导致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严重影响其预后康复效果[4]。部分学者将急性期胆囊炎视为LC禁忌证。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进一步发展,急性发作期胆囊炎逐渐成为了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5-6]。国外部分学者表示,LC可作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一种常规术式[7]。目前,已有大量资料表示采用LC术式治疗急性期胆囊炎是可行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前提是手术医师已具备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操作技巧,正确处理患者的胆囊三角区,妥善止血,适当引流,方可取得手术成功[8]。
LC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胆囊三角区和妥善止血,其中胆囊三角区处理如下:应用钳钝性分离法,本着宁愿伤胆囊不伤胆管的原则,挨紧胆囊、胆囊颈分离管道结构[9]。部分学者采用冲吸钝性解剖法,充分暴露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动脉,可有效避免伤及胆管[10]。但在进行胆囊管分离操作时需观察胆囊管中是否存在结石、胆囊管是否增粗、可使用钳夹处理胆囊管[11]。术中止血操作:手术医师面对出血状况应沉着冷静,镜头需及时避开喷血方向,保证术野清晰,切忌不要盲目使用钛夹钳或电凝止血,避免伤及胆管。渗血时需及时应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几分钟可完全止住。若动脉出血,需要快速找准出血血管,先用钳夹暂时止血,在不伤及胆管的情况下进行电凝止血或钛夹、钳夹止血;若出血模糊,可使用无损伤的钛夹、纱布进行压迫止血,配合应用冲吸器确保术野清晰,试着松开钳夹或纱布,找准出血血管后再进行电凝止血。若出血实在难以控制时可中转开腹手术。本研究中,38例患者均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其中有25例腹腔镜胆囊完全切除术(65.79%)、10例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26.32%)、3例中转开腹(7.89%),其总有效率为100.00%。术后有1例胆汁漏情况,经腹腔镜探查后用钛夹对胆囊管残端进行夹闭处理,已痊愈。提示LC可用于治疗急性发作期的胆囊炎患者,术中、术后均予以抗生素治疗及适当的引流,既可保证手术疗效,又可减少术后感染、胆囊穿孔、胆汁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由经验丰富、操作娴熟的医师进行手术操作,既可提高手术效率,又可保证手术安全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