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赛赛,贺娇,程琳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2.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
外泌体是由机体大多数细胞分泌的。1983 年,Johnstone[1]等首次在网织红细胞中发现外泌体的。研究人员在观察转铁蛋白受体的活动时,发现在网织红细胞成熟期间,转铁蛋白受体被打包,并且被网织红细胞分泌到胞外小泡中。便认为它是网织红细胞中的物质被溶酶体破坏后分泌到胞外的垃圾。尽管外泌体发现的较早,但是由于人们对外泌体的认识还不足,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不受研究人员的关注。据最早报道,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外泌体主要由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T 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分泌的。但是人们对外泌体的了解也更深入,更全面,认识到外泌体是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囊泡小体,血液,尿液等体液均能检测到外泌体[2]。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它能够在血管之间自由移动,参加细胞与细胞之间沟通,参与凝血,血管生成等活动。因此,近几年,研究人员掀起了研究外泌体的热潮。
由胞内分泌到胞外的小囊泡,称为胞外囊泡。囊泡有三大类,根据直径的大小及形态学差异,囊泡分三种,直径由小到大顺序依次为:外泌体(40-100 nm),微泡(100-1000 nm),凋亡小体(1000-5000 nm)[2]。外泌体直径与病毒直径范围接近,约40-100 nm,密度在1.10-1.18g/mL,使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外泌体时,外泌体可以在密度为1.13-1.19 g/mL 的蔗糖中沉降。电镜下,外泌体主要为杯形,杯形形状可能是由于样品制备中外泌体脱水裂解而形成的。但是在体液中,球形结构为其在体液中的主要形态。外泌体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其主要由蛋白质,脂质,核酸组成,但是外泌体内部缺乏高尔基体,内质网等活细胞内部存在的细胞器[3]。
外泌体来源很广,种类繁多,外泌体的母代细胞可以决定外泌体蛋白的成分及含量。
外泌体中蛋白质分子,一部分为常见蛋白,出现在所有外泌体中。如细胞骨架蛋白(微管蛋白,肌动蛋白),四跨膜蛋白(CD9,CD63),脂质相关蛋白,热休克蛋白家族(HSP90)等。另一部分蛋白和细胞来源相关,如与内膜系统转运相关的蛋白ALIX,Tsg101 及ESCRT 家族蛋白等,但外泌体不含有内质网蛋白如钙联蛋白Calnexin。因此我们可以使用CD63,CD9 以及钙联蛋白衡量外泌体提取方法是否可行,以及判断使用此方法提取的外泌体纯度是否可靠,如提取外泌体后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法,若在CD63 或者CD9 等外泌体通用蛋白的相应位置上出现条带,则证实提取到外泌体,若存在内质网蛋白如钙联蛋白,则在其分子量相应的位置上出现条带,则证实提取的外泌体不纯,若无条带,则证实此种提取方法获取的外泌体纯度高。
此外外泌体细胞来源的蛋白具有相对特异性:如B 淋巴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表面有MHC-II 类分子;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携带大量肿瘤抗原[4]。此外,外泌体部分蛋白也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如胎球蛋白A 可作为急性肾损伤的标志物[5]。再如乳腺癌的外泌体促凋亡蛋白生存素2B(Survivin2B),于乳腺癌早期患者中,表达较多,晚期弱表达甚至不表达,与肿瘤分级呈负相关[6]。因此,外泌体生存素2B 可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肿瘤标志物。
外泌体富含脂质,外泌体膜与细胞膜较接近,富含鞘磷脂,胆固醇,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等成分,同时也含有细胞来源的脂质。这些脂质成分,既能维持外泌体脂质双分子层的结构,促进膜的流动,保护外泌体的内容物miRNA,mRNA,蛋白质等成分的完整,膜上的脂质分子又能作为信号分子,介导细胞间通讯。
除蛋白,脂质外,外泌体含有大量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 和 信 使RNA(message RNA,mRNA),核糖体RNA(rRNA),线粒体DNA(mtDNA)等。一直以来,我们多是依靠肿瘤的大小、恶性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肿瘤分期与分级,来判断疾病及其预后。如今,外泌体携带的核酸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如食管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miR-21 可以辅助食管癌的诊断[7],外泌体miR-145 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再如胃癌来源的外泌体携带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进行肿瘤诊断上,比CEA,CA199 更有诊断价值。此外,外泌体携带的核酸,可以调节靶细胞基因的调控。如乳腺癌来源的外泌体通过分泌miR-10,下调内皮细胞紧密蛋白的表达,增加血管内皮的通透性,促进乳腺癌的血源性转移[8]。
机体分泌的囊泡不仅有外泌体,还有微泡和凋亡小体。虽然这些小囊泡都是由细胞分泌的,内部均包含从母带细胞中获得的胞浆,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差异。微泡和外泌体主要是由活细胞释放的,而凋亡小体主要是由凋亡细胞释放的。在实验中,由于微泡直径与外泌体较接近,故两者容易混淆。
一开始,Chargaff[9]认为微泡是无血小板血浆中的沉淀物质,能产生凝血酶。随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微泡,主要是由血小板,红细胞,内皮细胞等胞膜出芽形成的[10]。它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直径是在100-1000 nm 之间,与病毒直径范围接近,但是在血浆中,可以观察到,微泡的直径在100-400纳米之间。微泡与外泌体较相似,可以与靶细胞膜直接融合,介导细胞间物质交换与子代与亲代之间信息沟通。有研究表明,红细胞释放微囊泡的数量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故不能稳定释放。然而,肿瘤细胞不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稳定释放微囊泡。由于微泡的数量,反映疾病与机体生理状态。目前,人们应用流式细胞术来检测微泡数量,尽管其具有局限性,不能检测直径小于200 nm 的囊泡,但它仍是检测微泡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凋亡小体,主要是由凋亡细胞释放的,其直径为1 ~5 μm。它的特点是凋亡小体磷脂酰丝氨酸外化同时其内部可能含有碎片DNA。凋亡小体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向靶细胞转移基因,从而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出现T 细胞表位,促进B 淋巴细胞表达细胞自身抗原等[11]。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细胞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细胞间接触或者分子来实现的,如激素,如神经递质等。但是自从外泌体被发现以来,人们发现它也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之一,它作为细胞间交流的媒介,参与细胞间物质传递与信息传递。外泌体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与靶细胞接触,来进行信号传递的。外泌体与细胞信息交流可能通过以下几种:
这是由受体配体作用以及细胞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介导的。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表面的Wnt 蛋白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调节靶细胞的分化[12]。此外,一部分外泌体可以向细胞外释放一些因子,如白介素等,这些因子与靶细胞结合,介导一定的生物学功能。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在在酸性条件向胞外释放EGF、VEGF 等成分,这些成分作用到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导致血管形成,肿瘤生长[13]。
这种方式也是极常见的一种作用方式。细胞吞入的物质为液体与极小的颗粒物质,这属于胞饮形式。受体细胞的内吞活动依赖于囊泡的大小,而囊泡的大小取决于囊泡所含有的内容物。大的囊泡,则需要通过受体细胞的胞吞进入细胞内。此过程是细胞骨架蛋白(微管蛋白,肌动蛋白)介导的。同时,该过程受到受体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外泌体内吞进入到细胞内,它便与靶细胞器膜融合,向细胞质释放携带的内容物作用于受体细胞,但是最终这些内容物会被受体细胞溶酶体降解。研究发现,受体细胞内吞外泌体,则可以通过网格蛋白依赖性内吞作用和网格蛋白非依赖性途径,这两条途径得以实现[14-15]。
在体内微环境作用下,在Alix 和LBPA 的参与下,外泌体膜与细胞膜融合,外泌体内容物转移到受体细胞从而进行信号传导。陈纤[16]研究中,外泌体用红色FM4-64 荧光染色,H460 细胞用绿色DiO 荧光染色。在DM2000 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外泌体进入H460 内,并且H460 细胞膜部分显示橙色(橙色为红色与绿色的共定位)可判断,膜融合也是外泌体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
在各种疾病中,外泌体可以辅助临床用于疾病诊断。Bhagirath[17]等人在研究发现,外泌体miRNA-1246 可以将正常人群,前列腺增生患者,以及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鉴别来。另有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外泌体PSA,PSMA 蛋白,可以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18]。JIA[19]等人表明,外泌体miRNA-21可以辅助临床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因此,将外泌体用于临床指日可待。
目前,外泌体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对外泌体结构,几种细胞外囊泡的鉴别,以及外泌体如何与靶细胞如何进行通讯等有了较深入研究,但是更深层次的机制仍有待继续研究研讨。此外,外泌体内容物的发现包括脂质,核酸,蛋白,均有望应用于临床,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