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兴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00
语文;教学对话;交际性;教学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中出现了很多师生对话的教学场面。师生对话相比较以往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现象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热热闹闹,你来我往的对话表象中,却也暗藏着不少教学问题。
流沙河的诗歌《理想》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仅富有诗歌的韵律和韵味,而且还饱含哲理的味道,是进行语文人文教育的好素材。在下面的课堂教学片段中,语文教师与一学生针对流沙河诗歌《理想》中第四节,正展开着一场“对话”。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中第四节
师:你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碰到过什么样的困难?
生:有,比如我平时很努力了,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
师:那你最终是如何克服的?找到提高成绩的方法吗?
生:没有,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成绩还是提高不了。
师:确实,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找对方法,就一定能战胜这些困难,实现我们的理想。
在该教学片段中,师生“对话”的话题来源于文本,和文本有一定的关联性。师生之间呈双向互动的关系,教师能对学生的困惑之处做出某种回应,教师能与学生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对话”。一般而言,这样的“对话”在新课程改革中是十分普遍的,也不大会受到指责,有时在评课时还可能会受到赞扬,因为体现了互动性,避免了传统教师独白式的做法。
但是,严格意义上说,这个所谓的教学“对话”是不成功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对话之所以为对话,首先应表现在其交际性上,即交际双方围绕某个交际话题进行互动,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述说,学生一开始表示“比如我平时很努力了,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的时候,很明显,学生就是苦于成绩“总是不理想”,即直到对话的当下,成绩还是没有理想过,但教师却还继续追问“那你最终是如何克服的?找到提高成绩的方法吗?”,这里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教师根本没听懂学生的言语,不知道学生所表达的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的意思;另外一种可能性是,教师选择性忽略学生这种“总是不理想”的表达,他进一步想通过“最终是如何克服的?找到提高成绩的方法吗?”这种追问,试图引导学生往只要努力了,就能实现理想这种带有教育意义的方向做答。讽刺的是,当学生明确阐明“没有,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成绩还是提高不了”之后,该教师还是一味强调:“确实,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找对方法,就一定能战胜这些困难,实现我们的理想。”直到这里,可以判定的是,教学片段里的这位教师既没认真地倾听,也不愿真实地倾听,在他看来,学生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自己想表达什么,在这种“对话”中,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配合的角色,学生能配合当然最好,如果不能配合,那教师也可以选择性忽略,强行表达自己的主张即可。可见,这种“对话”已经丧失了正常对话应有的基本交际功能,对话中的一方无视另一方的反应,自然就出现“我说我的,你说你的”的对话局面,这样的对话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你来我往,但其实已经失去了对话之本义,并不算真正的对话,因为对话双方之间并没产生实质性的交集。
毋庸讳言,“对话”无论作为理念还是方法策略都有其积极意义。“对话”在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兴起,无疑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满堂讲、满堂灌的一种反拨,主要表现为:改变了师传生受的教学信息单向传输关系;强化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缄默的学习者,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等。因此,自“对话”理念的提出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生态,语文课堂教学呈现了师生互动的新局面。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课堂上的对话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即教学对话,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交谈。所谓的教学对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借助语言或非语言形式而展开的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种对话是为教学服务的,侧重于实践的层面,直接指向了教学的过程与结果。”
“从本质上讲,课堂对话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围绕特定的语文学习内容来开展,致力于学生课文理解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经验的增长,这就是其教学属性的体现。”因此,衡量语文教学对话是否具备教学性的重要标准,为师生双方是否在立足教学文本的前提下来展开,并围绕教学文本进行。
上述教学片段中的教师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首先,虽然师生之间的对话涉及到了“理想”这个话题,但只限于话题而已,换句话讲,“理想”只是师生之间对话的引子而已,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想》中第四节的内容并没多大联系;其次,师生之间的对话并没有实质性地围绕教学文本展开,他们虽然都提及到了“理想”,但对话实际上是游离于教学文本之外的,他们谈及的“理想”与教学文本中作者所言及的“理想”没有多大的交集。师生之间的这个对话,即使避免了前面所批评的没有交际性的毛病,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对话而已,其原因在于架空了教学文本,缺乏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没能指向特定的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
综合对上述(一)(二)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这则课堂“对话”是无效的。其最大的败笔就是新课改以来大家所经常批评的假对话、伪对话等问题。首先,“对话”没有起到应有的交际功能,即使从普通日常对话的基本要求看,教师对学生也没起到任何的帮助,如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疏导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等;其次,“对话”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功能,缺乏教学指向,缺乏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因此,衡量课堂对话有效与否,应从其是否同时具备教学性与交际性这两方面进行。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一样:“如果师生之间缺少了真诚,课堂教学看起来无论多么精彩,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只能是矫情的技术型对话,教师并未将学生视作独特的、完整的生命个体,而是将学生视作可摆布、可操作的工具,缺少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尊重以及对师生对话关系的道德关怀。”现在一些公开课上也不乏有“对话”活动,但往往都被批评为太假,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教师作为对话的一方缺乏必要的真诚,总是先入为主地设定对话的轨迹及答案,以诱导的形式与学生展开对话,对方双方看似平等,实际上并不平等。学生方往往只能迎合教师方的心思进行回答。这样的“对话”只是形式上的对话,摆摆姿态式的对话。
课堂对话之所以是课堂对话,主要原因是由其所体现的教学性使然,而非单是发生在课堂这个物理空间的缘故。具体到语文教学来讲,课堂教学对话就是应立足文本,紧扣文本,而不是架空文本,游离文本。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要有文本意识。文本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承载体有其重要的教学价值,不容被架空忽视。
例如,当学生回答“有,比如我平时很努力了,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的时候,教师可结合“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几句诗句趁势启发学生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当你努力了而成绩却还是不理想的情况下,你是不是也体验到诗中作者所提及的那种“可望不可即”的心情?”教师如果这样引导的话,相信可以带来以下的效果:(1)立足了文本,结合了诗歌理解的难点进行教学(理解“可望不可即”的心情),体现了对话的教学性;(2)呼应了学生的心声,而不是各说各话,毫无交集,体现了对话的交际性;(3)能及时契合学生的具体说法进行引导,表现出较强的教学应变能力。
教学行为的有效与否直接关乎教学质量。而一些无效教学行为往往隐秘性很深,特别表现得让大家觉得习以为常。诸如本案例的教学“对话”,表面上有来有往,似乎也符合教学对话的一般性外部特征,但究其实质,则徒有对话之形,而无对话之实。因此,需要高度警惕语文课堂中经常隐藏类似这些无效性教学行为,只有这样,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根本性的提高,而不是表面化的改变。
课改以来,“对话”理念的提出深得人心,但实施起来却也容易走样,其中突出的表现为大量的非教学性对话(有些对话的交际性倒还是挺强)充斥在课堂中,具体表现为课堂对话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却于事无补。如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所谈的“理想”和文本中的“理想”关联度很小,其教学效用自然很低,师生之间的对话自然流于形式,沦为清谈。因此,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课堂对话缺乏教学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牢牢把握课堂对话的教学性方向,避免教学的缺位。
教学对话需要预设,但也应该尊重生成。如果一味强调预设,这样的对话容易以教师为主,按教师的思路进行,难免损伤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对话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相反,只是单纯突出生成的话,教学则容易失去必要的方向约束,从而导致虚无化,难以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因此,理想的教学对话应是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有机统一。从原案例可看到,教师自身只以预设为主,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有针对性的回应,这样的“对话”自然徒有虚名。改进后的案例中,教师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回答,并将之转化为一个教学的生成点(当你努力了而成绩却还是不理想的情况下,你是不是也体验到诗中作者所提及的那种“可望不可即”的心情?),这个生成点既尊重了学生的经验感受,又和诗歌中“可望不可即”的说法(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候应有所预设的)相暗合,并且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作者的独特体验形成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至此,预设性与生成性得到较好的统一。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改进后的案例中,预设性与生成性之所以能得到较好的统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心备课,精心备课不仅是预设的体现,更是教师善于应对生成的关键前提所在,换言之,教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胸,在面对学情的时候才能做到举重若轻,促进教学的巧妙生成。
总之,语文教学对话应注意其交际性与教学性,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注意交际性,教学对话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实现其基本的课堂互动交际功能;而只有注重教学性,教学对话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用。因此,唯有交际性与教学性的兼顾,这样的语文教学对话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是真正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