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政治课堂

2019-01-28 10:08向继军
考试周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政治学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主阵地的政治学科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个最严重的问题——灵魂缺失。我国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学科教育目标,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约,在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广泛存在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未能充分落实,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是陷入流于形式的尴尬镜地。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学科;融入课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学习目标的灵魂,而政治学科由于学科特点毫无疑问是践行这一“灵魂”的主阵地,但是从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现状可以分析出这个“灵魂”目标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视、流于形式的一项目标。

一、 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可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到民族生存发展大计,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精神风貌和精神支柱,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政治学科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从“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第一目标”的狭隘观念中走出来,必须从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的灵魂。

二、 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误导”教师出现教育目标缺位

由于人才选拔机制和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以分数定能力仍然是判断一位教师能力高低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许多教师不得不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职业的终极目标,主要精力集中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上,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从而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三、 部分教师不思进取,不善学习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新媒介层出不穷,对政治学科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能否顺应时代发展,能否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是衡量一位教师能否胜任新的工作要求和职责的重要依据。现实工作中,部分教师不思进取、不善学习的惰性思想较为突出,把工作仅仅当成满足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一份事业,当成是一种消遣而不是一份责任,对新理论漠不关心,对新知识不求甚解,得过且过,一堂课灌满堂,即使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许多教师因注重分数而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其实质是陷入了“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此消彼长关系的误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政治课堂,不论是在思想认识、角色定位,还是在教学环节设置、课堂结构优化等方面都需要继续探索。

(一) 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人生发展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作为教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民族和国家发展大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人才培养、人格塑造”中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学科教学的重要位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索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 摆正角色定位。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学生能够掌握的社会资讯非常有限,主要依靠教师收集整合并传递给学生,效率相当低下,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大行其道的无奈选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资源多、传递快、透明度高、时效性强的优点越来越突出,教师与学生角色担当应当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资源的掌控者、课堂的指挥者、真理的评判者和学习的导演,更多的应该是正确方向的引领者、探求知识的激励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学习目标的监督者。

(三)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当前比较成熟的教学环节设置模式其实已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腾出了时间和空间,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仍然是以“知识与技能”为重点,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逐渐淡化。要在课堂短短40分钟内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合理设置教学环节,明确课前、课堂、课后不同环节的职能要求,坚持做到课前设置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并通过导学案对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指导;课后复习要围绕重点、易错易混点进行针对性的习题设置,切忌滥用题海战术。而课堂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三大目标有机融合的主阵地,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把优化课堂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

(四) 优化课堂结构。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处充斥着对学生的不信任、不放心,把不同环节的任务、要求重复地堆积在课堂,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处处强调、反复练习,完全不顾学生感受,毫不理会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是否有必要讲解探究,其结果却是学生听之乏味,丧失兴趣,甚至对学科学习和老师逐渐失去兴趣,厌学情绪越来越浓,学习效率和效果反而逐渐下降。

因而,优化课堂结构首先要明确教学三大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定位和指向,梳理课堂程序、重点、突破方式。其次要严格区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不同的功能、任务并严格落实,不能混为一谈。三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判断哪些是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哪些需要讲,哪些不需要讲,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需要探讨、哪些无需探讨,使课堂更加精炼、紧凑、高效;四是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下足功夫,收集与教学内容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且具有说服力、震撼性和针对性的视频、文字、图片等素材,并按实际需要设置设问、讨论、合作探究等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照、辨识、反思、体味和感悟,从而达到“潜入夜、润无声”的效果,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境界、自我修养,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探索的激情、进取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在于“正根”,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才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真理的追求者、理想信念的践行者,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向继军,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中学。

猜你喜欢
政治学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政治学科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