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璠
摘要:本文阐述了支架式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论述了支架式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进一步验证了支架式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在提升中职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方式;中等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基础;演示文稿制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242-02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景基础上,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经验构建接入新知识的场景,这个场景最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碰见的,从而引导学生个体本身的知识经验能与新知识的顺利接入以及为后面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打好基础。“最近发展区”源于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他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认为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随着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学者根据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形象化比喻,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方法。意思是教学应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一层层的框架,上一层的框架是基于其下面框架为基础,知识的呈现过程和教师的干预引导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搭建框架的过程。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框架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其作用在于将学生的智力、技能提升到一个个新的水平,真正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我将支架式教学方式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当中并进行总结,以期指导今后的教学。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和支架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实践
根据支架式教学方式的教学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围绕主题,根据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建立框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框架的某一个节点的),独立探索(教师引导,先多后少,最后争取无需教师辅助,学生一步步探索搭建框架),协作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使方向越来越明确,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效果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是否完成本次知识的意义构建)。根据这五个依次递进的环节,根据中等职业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既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同时是上海市技能考证课的重要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选择的是任务驱动式教材和教学方式。中等职业学生的特点是本身基础能力差异比较大,所以在学习过程当中鉴于学生的基础能力搭建学习框架,进行探究,小组的协作学习,教师在此过程当针对学情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也尤为重要。
下面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制作军训汇报演示文稿为例。本研究基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十版)中项目五演示文稿处理与应用中的任务一制作军训汇报演示文稿。
1.知识准备。(1)知识支架建立。本节内容是在已有文字、图像、图表各类文件识别、文字输入,操作系统及软件的基本操作基础上的学习。本案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制作演示文稿,在制作过程当中培养强调学生对美感的把握。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演示文稿中资料的甄选,掌握制作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本人根据本节课内容将知识点细化为:①程序启动、新建、保存;②选择主题;③创建幻灯片;④改变幻灯片版式;⑤插入艺术字、SmartArt、形状、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对象到幻灯片;⑥设置幻灯片的切换、动画、超级链接、返回按钮等效果;⑦演示文稿放映检查。(2)情境框架。让学生看一系列班级暑期军训的照片,联想起自己的军训生活。
2.任务驱动教学实施,搭建教学支架(范例支架)。(1)案例展示,引入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制作好的军训花絮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军训生活,调动学生热情,对制作PPT产生兴趣。通过视频播放,学生将自己身份纳入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2)知识讲解,突出重点。以制作军训汇报演示文稿为任务,教师首先讲解如何新建、保存文件,幻灯片选择合适版式等知识点。在讲解过程中,因为幻灯片中插入SmartArt图形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點,所以要详细讲解。同时给学生准备了微视频,以便于学生在自己练习的过程当中有疑问时自己观看。(3)任务分解,驱动学习。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序推进,在幻灯片的制作和学习过程当中进行任务的分解。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演示文稿中各张幻灯片的设计和丰富;②演示文稿切换、动画设置;③超级链接、返回按钮设置;④视频或者音频插入;⑤幻灯片放映检查。(4)独立探索,协同合作,制作作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创新想法结合新知识来设计和制作演示文稿,也可与组内同学相互探讨,此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想法给予支持和帮助来实现学生的想法。(5)作品点评,效果评价。学生提交的作业,教师进行演示点评,好的作品的特点,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不足之处给予优化建议。并将完成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本次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评价学生在独立、协作中的表现,给出继续创新发展的建议。反馈意见及时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改进。
3.学生学习、内化知识框架。支架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就是学生习得学习支架、内化学习支架、强化和应用学习支架。学生本人的认知本身为一个已有支架,学生在学习和独立思考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拓展支架的内容、强度和质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化的学习支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基础支架:学生对于常识和概念理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理解的原理才是应用、发展和创新的基础。(2)应用支架:学生内化习得基础支架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条件进行应用,应用效果的好坏是学生应用支架牢固与否的标准,通过不同情景的锻炼可强化该支架。(3)创新支架: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和思维基础,在教师支架的帮助下学生逐步唤醒和强化创新支架,独立完成演示文稿对象的动画、超级链接的过程就是创新支架和应用的过程。(4)反思支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建立反思支架。
4.效果评价,总结提升。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时间进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作为评价支架,一是来通过评价来促使学生发现不足,相互学习,激发学习动力。本环节可以看作一层层的工程脚手架搭建好了之后,工程人员站在高处从下端往上检查自己的每一层的脚手架搭的是否正确和稳固,是否需要加固和改进的地方,同时做出总结,反思自我。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导入课程时有案例支架,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给予个性评价。在学生独立完成作品时给予建议支架和工具支架并评价学生的领悟应用情况。在完成作品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让学生结合团队协作精神,发挥大家智慧,调动潜能,提高作品的效果和质量。最后教师通过总结性评价和反思,点评学生,反思自我,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总结和展望
本研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任务为驱动的特点,将教学环节细化为一个个小任务的同时,融合支架式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学理念和学科教学方法的融合。必将在与各个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支持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芹.“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4):49-5
[2]王志忠.“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7):15-16.
[3]朱文江.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9.
[4]金沙.基于Moodle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