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于重重 苏维均 肖洪兵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国家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本文总结了课题组成员多年来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经验,并简单列举了阶段性成果,希望这些经验能够为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115-02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1]。随着世界新格局的逐渐形成,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将成为国家发展和地位巩固的重要条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指导方向。多年来,课题组成员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硕士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目的旨在理工类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中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完美结合,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创新与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以致用的真本领。下面把培养经验进行简要总结: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我国研究生教育要实现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举的新格局,要能够培养出引领各行各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2]。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急迫需求以及理工类研究生培养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以人为本、注重实践、问题驱动、创新引领”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多学科融合、个性化培养、互动式指导、合作式科研”的培养模式,注重拔尖创新的人才培养。
1.多学科交叉融合,合作式科研创新。随着世界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科技不断涌现,交叉学科知识及应用需求变得非常迫切,当前的知识生产模式日益朝向情境化、集体性、跨学科协同性、主体多元性、组织多样性、社会责任性等方向转型。为此,课题组成员立足以人工智能为基础,交叉医学,生命科学,理学等知识,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医疗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充分彰显了多学科融合的科研优势,事实证明,这种多学科融合和合作式科研的方式更加有助于发挥各单位所长,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同时研究生锻炼的机会也会更多,掌握的知识更丰富,成果更多,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个性化指导和教育。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课题组成员非常注重个性化指导和教育,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研究生数量比本科生大为减少,老师有条件和精力实现个性化教育,二是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兴趣喜好不同,扬长避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产出和回报。例如有的学生知识基础扎实,性格沉稳,适合算法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Opt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高質量的SCI文章,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而有的学生性格好动,动手实践能力很强,适合实际工程项目的研发,老师就会刻意指导学生参加工程项目或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应对大型项目的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题组成员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仅仅在校内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能胜任当今社会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因此积极联系校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业,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DeepCare北京羽医甘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让学生作为访问者深入其中,加入这些高校和公司团队进行科研和实践训练,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差距,面对国内外具有丰富科研和算法编程经验的“师傅”,能够积极主动地虚心求教,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达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这种多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课题组已经顺利毕业4名研究生,均从事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相关行业的工作,成为行业内优秀的人才,连续三年3人次荣获国家奖学金,1人次荣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1人次荣获北京工商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1人次赴北京理工大学继续读博深造。
二、强化科研训练,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重视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课题组成员除开展每月1次的导师交流会,每周1次的研究生“学术报告”以外,也非常重视“走出去,请进来”,与校外以及国外的科研院所和机构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论坛,例如中国计算机大会(China National Computer Congress/CNCC),泰山学术论坛,视觉与学习青年研讨会(Visual And Learning Seminar/VALSE),亚洲光电子会议(Photonics Asia),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国际会议等,共计56人次,聘请其他高校知名学者做讲座,积极主动地了解研究课题相关领域的世界前沿发展动向和趋势,保证科研创新的前瞻性,使学生开拓视野,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源泉和动力。
2.建设计算成像实验室。为了便于同国内外科研机构交流与合作,课题组师生成立计算成像实验室,并开通网站,2013年8月正式上线,网站不仅定期公布本实验室的各种信息和成果,以及共享数据,同时还为学生提供空间,介绍自己的各方面情况,成为本实验室与校外科研机构及公司便利的互动平台,增加实验室学生对外交流和被外界认识自己的机会,为学生在国内外继续深造和就业提供了便利平台和保障。
3.强化科研训练。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水平大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为了强化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撰写科技材料的能力,鼓励和组织研究生申报课题,积极参与校外团队科研实践,参加国际和国内组织的比赛等,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目前本课题组已有4人次获批大学生科技创新提升计划项目,1人次获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国家级三等奖,3人次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赛参与奖等,这些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平台。
三、结语
多年来,课题组成员坚持应用上述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培养研究生,保证了研究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人格健全,能够很好地应对实际工作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适应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率100%,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被师生认可,随着北京工商大学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专业研究生培养成效的不断显现,该成果将为本领域研究生培养起到很好地示范作用,同时也为其他工程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
[2]杨院,丁楠.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与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2017,(0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