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019-01-28 11:20葛静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大学英语

葛静萍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进入ESP时代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ESP课程的工具性,以满足我们国家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加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ESP;工具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087-02

一、大学英语的ESP时代

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于1994年至1995年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调查:English 2000,目的在于就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一次“世界咨询”。根据这项调查,21世紀的英语教学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最根本的变化是“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刘润清 1996)。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也就是ESP教学,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以应用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语域、修辞、语篇、目标情景以及学习技能分析等原则形成的一门英语教学理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ESP的工具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已经毋庸置疑。事实上,中国的各大高校也已经紧跟时代大潮,红红火火地开展ESP教学。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在大力疾呼ESP教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蔡基刚:2004,2012),呼吁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要为中国的建设培养既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的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毫无疑问,ESP是一个多元的且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教学理念,ESP涵盖的知识面宽、实用性强,在我国高校大力开展ESP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大学英语的工具性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大背景,各行各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我们现在要培养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要能够与国际经济直接接轨,参与更加直接的国际竞争。过去单一的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市场对人才的外语能力的要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各大高校纷纷调整教学大纲,把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定为我们的英语人才培养方向。

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人类社会发展的近100年来,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类的知识结构高度融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外语作为一个单一的专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中开设ESP课程,培养英语加专业知识,或者英语加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能够打破原有的培养模式狭隘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事业和思路,顺应市场走向;而且,这种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在相当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平台,增强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我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英语教育极大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英语教育是从小学(一般从三年级,不少大城市从一年级开始)开始的。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英语学习已经长达10年之久。尽管社会各界对我国的英语教育多有诟病,但是不能否认,我国的英语教育还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兴起使每个人拥有了无限的英语学习资源。一个手机就是一座移动图书馆,一个手机就是一个语言实验室。我们的英语学习进入了一个目标多元化、手段多样化、形式随意化的年代,学英语不再神秘不再可怕,也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幼儿园小朋友学习英文童谣;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同声传译;城市社区的老人们学习指路英语;大学生们努力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学英语的时代。这样看来,《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所规定的一般学习任务,大部分同学可以在高中阶段完成。如果到了大学,他们还是学习一般的语言基础知识,那就是浪费时间和资源了。教育部在2001年发文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这是符合当下的英语教育现状的。

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大学里一直实行以应试教学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甚至有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已经沦为了四、六级辅导课。但是现实情况是:(1)四、六级证书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正英语能力,很多四、六级拿高分的同学仍然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工作。(2)越来越多的涉外企业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英语要求,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毕业生一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他们更需要的是毕业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要求大学毕业生一上岗就能立即承担起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要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三、大学英语的人文性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属性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教育部1998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其实也在学习一种全新的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就十分必要,学生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丰富头脑,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全面素养,健全自己的人格,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夏纪梅教授(2012:45)认为:“全世界20世纪的国际交流与地球村的形成对英语教育的需求源于文化多元、文化碰撞、文化融合,这种外语教育早已超越语言教育本身,是一种通过语言教育达到人才文明素质培养的教育。”《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大学英语的核心特征就是通识教育,是在语言和文化的层面完成通识教育的使命,培养较高人文素养的现代化通识人才。

四、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英语要求更高。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证明,企业要求就业者在工作中能用英语表达和自己工作相关的内容。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提出了要求,能够看懂英语文学名著,或者在各种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毕业生,也许并不是用人單位想要的,他们更加需要毕业生能看懂英语的合同、产品说明书或者商业文书。而ESP的需求来源于职业市场,对应于高校就是专业学科,ESP的需求必须明确而真实。因此,ES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是有条件地逐步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个性化教学有明确的指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类英语、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从本质上看高等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大学英语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语言和文化教育,属于通识教育,而ESP教学应该是大学英语教育中某些学科和专业的辅助和补充。学生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不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同时还掌握了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思维习惯以及精神价值。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表述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是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很多人有一种误解,以为当双方的语言能力都很好的时候,沟通就没有障碍了。而研究发现,并不是英语好就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很多时候的情况是I know what you are saying,but not what you are trying to tell me。而沟通则是在理解what you are saying 的基础上同时理解what you mean to say。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What you mean to say,达到高效交流的目的。

所以,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既不能停留在基础英语阶段,也不能完全摒弃基础英语直接进入ESP教学,而是要有机地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更加复合型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4]夏纪梅.外语教育的学科属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J].当代外语研究,2012,(11).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大学英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