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滴水经过丽江》选自人教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游记单元,是第一次进入初中语文教材。本单元收录的四篇课文为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本文出自名作家阿来之手,亦为游记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构思与视角,新颖独特,语言饱含深情。新教材新课文给了教师们很多的发挥空间,为了教出单篇特色,笔者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以“一滴水”作为切入点,从“循水之途”,到“明水之感”,最后是“悟水之妙”,层层深入,使语文课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关键词:核心素养;三维目标;说课
一、 立足单元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及特点
《一滴水经过丽江》选自人教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游记单元,是第一次进入初中语文教材。本单元收录的四篇课文为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意在展示游记自由多样的特点,打破语文教学中对游记的一些刻板印象。本文出自名作家阿来之手,亦为游記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构思、视角新颖独特,语言饱含深情。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单元目标及本文特点,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归纳丽江的主要特点与作者的情感。
(3)学习本篇游记独特构思、视角与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勾画、填表、绘图等方式,梳理全文。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通过生成性填空的方式,归纳概括丽江的特点与作者的情感。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及单元目标要求“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3)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写作对比、生本与生生对话等方式,把握文章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写法与语言的表达效果。
(设计依据:本文浸透着作者对丽江的深情,写作手法巧妙,加上新课标提出的“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要了解文章写作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单元目标要求“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做到学以致用。)
(4)通过课中对比写作与课后仿写,体会和内化本文的独特构思与语言。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感情,带着感情,带着想象,反复朗读喜爱的句段,品味丽江的美丽、淳朴、厚重、和谐。让学生间接地在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
(2)品味作品的语言,概括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一滴水串联全文”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 结合学情说方法
(一) 学情分析
前三篇游记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游记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素,能独立阅读游记,掌握一些品读游记语言、形象的方法。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偏理性思维,情感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均较薄弱。活动性与知识型并重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的具体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在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上得到训练。
(二)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对散文阅读技能的要求,采用“关键词教学”“板块式教学”“活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品读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关键词教学与板块式教学
以“一滴水”为教学切入点,教学分为“循水之途”“明水之感”“悟水之妙”三大板块,一词立骨。
2. 活动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
(1)借助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梳理“一滴水”的流经路线,并进行绘制。——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激发学生兴趣。
(2)组织分组:引导片断写作构思,与原文作比较,小组交流,初感作者手法的巧妙;分组深挖“‘一滴水贯穿始终”的表达效果的具体妙处。——突破教学难点:“文之法”剖析。
3. 品读式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分享、朗读喜爱的语段,概括语言特色。——突破教学重点:“文之言”的品悟。
另外,在指导方法和习惯培养上:
(1)采用设置问题、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研讨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2)采用生成性引导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表述,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
(3)安排读写结合的训练:课中片断对比写作和课后仿写,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三) 教学手段
为了营造气氛,凸显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可采用下面教学手段:
1. 教学手段:清新明快的配乐、风格雅致的幻灯片、富有丽江特色的配图、清晰明了的表格和板书等。
2. 组织方式:全班集体学习与小组活动相结合。
(四) 学习方法
1. 合作学习法
学生合作研讨文中关键点,在合作交流、品析、归纳的形式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2. 图、表生成法
(1)借助图表,梳理“一滴水”在丽江坝的形态、所至、所见,了解行文思路。
(2)分析写法时,借助图表,选择角度,根據引导问题,层层击破难点。
3. 尝试体验法
(1)绘画尝试:以行程梳理为前提,绘出“一滴水”流程,加深对丽江的印象。
(2)品读尝试:与大家分享喜爱的语句和对之的理解,在品读中进一步触摸本文语言之美。
(3)写作尝试:课中片断对比写作;课后仿写,体会与内化文章写法的独特之处。
三、 针对目标说流程
为了能将“学生兴趣”“重难点突破”与“知识内化”三者兼顾,将该文设置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板块一、二;第二课时解决板块三。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思维聚焦
(一) 活动(2分钟):
1. 配乐看图猜地——丽江。
2. 畅谈对丽江的印象。
(二) 质疑聚焦,明确板块(1分钟):
(1)出示题目《一滴水经过丽江》,聚焦:“一滴水”。
(2)明确教学板块:循水之途——明水之感——悟水之妙。
二、 正式
(一) 循水之途——初读梳理
1.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手中表格,填出不同阶段“一滴水”的形态、所至、所见。(9分钟)
2. 代表上台,投影所填表格。生生、师生交流,进一步完善表格。(6分钟)
3. 结合表格,简笔绘出“一滴水”的流程图,并与同学们分享。(7分钟)
(二) 明水之感——再读感知
1. 明确特点:这是一个的丽江,因为。(6分钟)
(1)明确:特点——美丽、淳朴、厚重、和谐。
2. 把握情感:作者以为载体,用的抒情方式,抒发情感。(6分钟)
(1)载体:“一滴水”。
(2)抒情方式:“借水抒情”,主要是靠描写本身和精到的评述来表达。
(3)情感:有久久的渴望,更有由衷的赞美——赞美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赞美丽江古城与自然的美妙融合,更赞美丽江的醇美、和谐、沉静。
三、 朗读升华(3分钟)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丽江之美与作者之情。在朗读中结束该课。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1分钟)
二、 正式
(一) 悟水之妙
1. 法之妙——聚焦:“‘一滴水贯穿全文”的写作手法
(1)尝试体会——初感“法之妙”
①PPT出示本文的第3段和第13段:
质疑:如果不采用“一滴水”讲述的方式,结合之前学习的传统游记知识,你会怎么写?在随堂本上,梳理大致思路。(10分钟)
②小组代表分享,全班交流,与原文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5分钟)
明确:传统游记离不开“作者游踪”、“作者视角”,但具体、实际的游踪又容易将作者束缚住,游览者也很难“并取”这么多的观景视角,使文章在表现方面面临种种局限。但“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容易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2)拿出表格,自选其中一种分析角度,按所选问题重组学习小组,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合作完成小组表格。——深挖“法之妙”。(5分钟)
(3)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交流结果,在自评、互评、师评中完善表述。(4分钟)
2. 言之妙
(1)你觉得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找出你最喜欢的句、段,分析它们究竟好在哪里。(12分钟)
明确:①富有抒情性与节奏感,带有诗意。②富于厚度和质感。③富有哲理。④表达圆融,有整体感。
三、 课堂小结(1分钟)
好一个阿来,让我们明白,原来游记,手法可以这样别具一格,语言可以这样灵动优美;好一滴灵气逼人的水,送了我们一个集美丽、传统、现代于一身的丽江,带我们感受了一颗怀着山川与人文的赤子之心。
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滴水里,古城风貌被还原;这滴水外,自然山水在呼吸。
四、 课后作业——读写结合(2分钟)
(一) 仿照课文的写法,结合自己故乡或故乡某一景点的具体特点,写一篇游记。
(二) 阅读推荐:余秋雨、梁衡、汪曾祺、王充闾等人的游记作品,让学生多体会“融景物、书史、感悟、思考于一体”的游记风格。
五、 根据内容说板书
第一课时——将课堂内容“循水之途”与“明水之感”两大板块与游记三大基本要素相整合。
六、 围绕设计说评价
(一) 教学设计创意
1.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教学环节有“绘图体验”“品读体验”“写作体验”等,在“绘图体验”里学生以行程梳理为前提,绘出“一滴水”的流程,加深对丽江的印象;“品读体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课堂中的分析,读出丽江之美和作者对丽江之情;“写作体验”,“课中对比写作”与“课后仿写”结合,体会、内化作者写作手法的高明之处。
2. 以“一滴水”作为切入点,从“循水之途”,到“明水之感”,最后是“悟水之妙”,层层深入,使语文课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3. 将文章构思、语言及其效果作为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悟到这篇游记具体的创新之处。
(二) 教学效果评价
1.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初读时,注重个性化感受;概括情感时,尊重个性化解读;写法剖析时,宣扬个性化差异,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2. 在“以读代教”“牵引为主”的语文理念下,让学生回归文本,自行梳理思路;剖析重难点时,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表述,有自己的见解。
3. 如何既能让更多学生畅所欲言,又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仍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如是解读文本[M].褔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国家语文课程标准,2001.
[3]胥光化.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说课探究[J].读与写,2008,5(1).
[4]周云.语文说课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
作者简介:方慧琳,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成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