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 胡立新 裴晓念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1]要实现情感教学目标,不应该停留在浅显的、空泛的层面。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文本,基于学情,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独特的个性特点和人生经历,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张岱的小品文被前人评价为“短隽有味”,而《湖心亭看雪》又是《陶庵梦忆》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篇精于裁剪、余韵无穷的佳作,表面看似轻灵优美,实际上却饱含深意。教师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发掘文本背后的深情尤为重要。
一、准确定位情感,读懂“痴”味
要唤起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投入,教师首先要精准把握文本情感线索。《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在社稷倾覆易代之际,追忆十多年前情景的作品,倾注了作者人生经历和复杂情感。亦真亦幻交织成的“梦”,包含了作者对淡远苍茫雪景的沉醉和对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致追求,但十多年后作者追忆成文,其内心亡国之痛,对人生价值的追问等情感因素,更是不容忽视。
文中借舟子之口道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感叹,一个“痴”字体现了作者“痴”于自然之景,“痴”于故国之思。作者痴迷西湖夜雪,却又不止痴迷眼前景物。这正如王寿鑫所说:“《湖心亭看雪》一文显然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展示出张岱内心情感的纠结,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的普遍文化心理。”[2]而解读作者矛盾交织情感,既“痴”于世俗之外的山水雅趣,好似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又“痴”于内心的黍离之悲,是帮助学生理解看雪的特别之处,理解作者在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中的精神世界的关键点。
二、聚焦文本矛盾,激发思考
促使学生读懂作者错综交织的双重“痴”情,使师生、文本情感有效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披文入情。本文主要写的两件事:西湖夜雪和湖中偶遇。因此,首先梳理清楚西湖夜雪的不同寻常之处,品味含蓄凝练语言,抓住作者语言描写的空白、矛盾、断裂之处,通过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需要,感受雪夜之时的痴人痴景,才能促进学生和文本深层交流,充分感受作者情感的张力,全面感知出于山水之外的痴人痴情。借助以下教学片段可窥见一斑:
1.聚焦时间的特别之处
师:通过朗读第一段,你了解到的张岱,什么时间去看的雪?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是日更定”这些都表示时间。
师:作者写多年前尚在明朝时候的往事,特意交代时间具有别样的深意,根据课前预习资料的介绍,你对哪个介绍时间的词语感触最深?
生:我对“崇祯五年十二月”这个词印象深刻,作者用明朝的纪年方法,明朝已经灭亡,说明他还是思念故国。
生:天很冷,“大雪三日”,然后人和鸟都不见了,这样的雪天他一个人“独”往湖心亭看雪,感觉他很孤独。独来独往,可能赏雪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生:更定,雪天的晚上看雪应该是看不到的啊!那为什么这里还说“是日更定”看雪呢?
师:是啊,你提出的疑问很值得思考,在一个大家会觉得根本看不见雪的时间去看雪,那说明什么?
生:他很痴迷西湖的雪景。
2.聚焦作者行为的特别之处
师: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大晚上独自去看雪?
生:超凡脱俗的人、情趣高雅的人、内心充满忧愁的人。
……
师:还没走进描写雪景的片段之中,仅仅抓住这几个关于时间的词,大家就感受到作者不同俗流的面貌,“痴”迷雪景的张岱,孤傲出尘的情怀跃然纸上,那么我们进入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里,则可读出更多的感受。
教学片段中教师定好作者追忆往事抒发此种情感的基调,抓住作者交代时间的特别之处,让学生找出作者透露写作时间的矛盾;因为时间的断裂、错位引发对人物行为的思考,通过人物行为关注人物性格特点,并且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对文本情感的渗透,理解不同寻常的赏雪之“痴”,以增强情感教学的效果。
张岱在《梦忆序》中说:“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3]上文中的教学片段,旨在让学生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张岱身世之悲,明确作者用现在心态写过去故事,带着满腔忧愤、无限怅惘的张岱,遣隐衷与苍茫山水,即“遥想往事,忆即书之”。[4]虽然引领学生感受文中用白描手法写雪景,体会作者对雪景喜爱之情是教学重点,但是仅仅停留在领会名士欣赏山水雅趣的浅表层面远远不够,无法读出喜爱背后交织的朦胧淡远、苍凉孤寂的情感。因此,忽略和回避张岱将自己融于天地山水之间超然绝俗之情,以及他终身难忘的故国之思,则难以真正和作者、作品进行深层次交流,完成情感教学的目标。
三、理解“痴”人“痴”心,体悟情感
“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与作者进行对话,获得思想的启迪。”[5]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探寻了作者湖中偶遇的情感变化之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舟子的话,体会作者情感的层层推进也尤为重要。舟子的话作为结尾,显得文情荡漾,余韵无穷。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个“痴”字是唤起内在情感因素的重要方式,“痴”意味深长,只有深刻体悟情感,才能理解张岱“痴”心。在适合初中二年级学生学情的前提下,如何逐步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使他們获得思想启迪?我设计以下片段:
师:你理解的“痴”是什么意思?
生:痴迷、痴念、痴恋。
师:你认为作者为何而“痴”?
生1:因为眼前广阔悠远的景物。
生2:因为独自赏雪的孤寂心情。
师:仅仅是痴迷眼前的雪景吗?为何他的心情最终归于孤寂?
生:作者意在回归自然,与山水为友,同时“金陵人客此”还可以解释为张岱客居异乡,甚至是客居异国的情感,所以他痴迷故国。
师:是的。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皈依,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又如陶渊明所赞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从作者的背景资料中可以知道,他在国破家亡,亲友死去以后度过了几十年光阴,他的痴迷应该还有怀念故人的情感。
师:你看问题比较全面,背景资料中也提到他至死也不与新王朝合作,回首过去繁华如梦一渺,但张岱内心对家国哀思却从未消减。你的这种解读,是对作者深入了解后,真正懂得了他内心隐秘而复杂的情感。
上面这个片段由果寻因,作为前朝遗孤,张岱在明亡以后披发入山,类同野人,虽然时代变迁,条件困苦,但他修史著书,坚贞不屈。通过结合材料的思考,引导学生體会因“痴”人才会有“痴”情,才会绘出“痴”景。探究张岱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把握作品的情感时,丰富学生心灵世界,受到作者人格魅力的感染。
四、关注“痴人”“闲人”,对比体验
将不同作家思想情感有勾连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在风格、构思、作者心境等方面有着相近之处,在情感表达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不同之处。二者精神世界一“痴”一“闲”,均借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他们在人生困顿之时,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皈依,用空灵蕴藉的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文章俱饱含深情却无颓废之意。
在探寻张岱的情感世界之后,我用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中“闲人”“痴人”情感异同。通过整合教学,启发学生走入作者内心深处,探寻作者意旨,培养学生比较学习的兴趣和比较思维,深化情感体验。这“痴人”“闲人”的异同比较,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两位不同时代的先贤情感的抒发,感受他们的心境与品格。
五、结语
情感教学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回归语文本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体悟情感在学习过程贯穿始终。教师从情感入手,并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对157个字、富有“冰雪之气”的小品文层层解读,探寻张岱的精神世界,达到对文字背后情感的个性化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寿鑫.湖心亭看雪的另类解读[J].中学语文.文本解读,2017(4)
[3][4]张岱.张岱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李路丽.中学语文情感教学艺术探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