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华波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任务繁重,能不能做好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率和工作效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得到保证,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使单位资产的完整安全、管理的合法合规,以及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得到保证。但立足于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来看,内部控制仍有诸多问题存在,所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意义极为重大。
现阶段,诸多事业单位都没有把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构建起来,同时,也并未将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认识到。立足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角度而言,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未将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就算建立了体系,其目的都是为了应付检查,导致控制体系难以落到实处,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除此之外,诸多事业单位职工并不了解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含义,片面的认为财务监管是内部控制的主要职责,财务监管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和其他部门毫无关系,造成内部控制水平不高,阻碍了事业单位整体效益的提高。
事业单位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中,并未包括内控制度相关内容,所以会计人员并未充分深刻认识内控制度,缺乏正确意识,造成很难发挥出内控制度的作用。此外,部分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不能熟悉掌握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方针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毫无目的性的服从上级安排,不能发挥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独立的作用。一些财务人员缺乏较强的法律意识,将单位公款挪用或截留,带给国家和单位巨大的经济损失,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严重影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一定程度上让单位的经济活动处于不合法不合规的风险中。
在部分事业单位中,因为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所以在内控制度建设上力度不足,长时间采用传统的内控制度,没有立足于事业单位自身实际和外部环境变化调整内控制度,或是毫无目的性的把其他事业单位及企业的内控制度照搬到本单位中,造成制度中诸多内容不符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内控控制的很多环节仍有一些财务人员借助经验开展工作,内控制度不能有效指导和规范实际工作,也造成很难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通常先由经办人员负责在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之后交由审批人员审批,通过审批后交给会计部门进行审核,报账或入账。这种“先审批后审核”其实是用监督检查取代了授权批准,这对会计审核监督作用的发挥极为不利。因为通常来说,先审批后审核,就算会计人员知道了疑问已成为事实,但因为审批人员的职位比会计人员高,会计人员通常不会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对财务人员实际把控效果造成了影响,也促使了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首先,内部监管机构设定不合理。现阶段,内部控制形式是我国事业单位所运用的内部监管机制的主要形式,但是立足于本质的角度而言,这种管理形式仍是自己管自己。此外,事业单位管理层片面的认为,事业单位没有必要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内部审计部门设定不合理。其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监督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我国事业单位主要采用的是“双重领导”监管体系,在此环境中,内部审计部门一般是借助领导的引导运行,独立性不足。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本部门领导层级的自身利益,畏手畏脚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审计结果得不到认可。
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单位管理层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和《会计法》中明确指出: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和会计工作的首要负责人,主要负责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落实。因此,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领导内控意识并增强认识极为关键。首先,事业单位应积极宣传内部控制相关政策法规和作用,让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其次,必须加大培训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的力度,组织他们参与相关研讨班,不断掌握内部控制相关要求和建立内部控制对单位管理的重要性,为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氛围。
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对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单位的内控制度是否完善,首先由岗位职责的设置所决定,其次和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以及员工的业务素质息息相关。应分离不同的岗位、不同职务,不同岗位由具备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人来具体负责,定期进行轮岗,相互监督,相互独立,有利于及早的发现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形成相互约束的内控机制。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整个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主要由管理者和职工认识和执行内控制度的程度所决定,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单位管理的效果,管理者要以全体职工为对象,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起来,构建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把职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此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后才能允许上岗,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财务人员要积极学习掌握最新的政策和相关制度,使其了解和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并督促相关业务岗位人员自觉更新和提升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发挥事业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全面参与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借助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针对重要岗位和薄弱环节加大控制力度,对责任予以细化,强化用制度管理各项事务的意识,把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立足于事业单位自身实际和外部环境变化调整内控制度,形成在内部控制手段、技术和方式等方面有章可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而非事后,同时做好内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风险,堵塞漏洞。
内部监督具有全过程控制性和日常监督性的特点,对经济活动的过程控制和事前控制作出了反复说明。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首先,企业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涉及监督责任、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监督原则和奖惩等内容的内部监督方法制定出来,增强企业内部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严格贯彻落实,就重要的对外投资、资金调度和资产处置等重要的经济业务事项的预算、决算、提案、决策、执行,必须把明确的相互制约和监督的程序构建起来,以保证事业单位资金正常运营以及安全完整,确保事事有人负责,有据可查,有人监督,从而将一个指挥、操作、监督、反馈的良性循环形成;最后,对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予以完善,在内部审计成员中增加纪检监察人员,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加强事业单位制衡和监督,确保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运转,内审部门充分利用事业单位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提高审计、监察的效果和效率,进一步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构建完善的内控机制可以促进单位财务管理的加强,内控机制的运营效果和事业单位的发展息息相关。事业想要获得显著发展,必须对内控机制建设予以完善。事业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确保内控制度的完善性,促进事业单位各项效益的提高,为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