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下中国经济的反思

2019-01-28 13:38张海晏
时代金融 2019年21期
关键词:贸易战民营企业经济

● 张海晏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飞速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一直以高速增长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9.4%的年增长率,2017年中国经济的规模是1978年的35.4倍[1]。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刘鹤副总理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点:暨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进行改革开放;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进行市场化改革;发挥制度优势,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即照搬苏联模式,政府垄断全社会所有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相对稳定的发展。粗放型增长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产物,其特点是经济增长往往依赖于大量的投资项目,盲目性扩张是其典型特征。计划经济下,政府往往把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于最低,集中力量以便完成国家工业经济的增长。事实证明,低效率,粗放型扩张的经济不足以维持社会的良性发展,市场化机制的引入能够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使得我国彻底融入全球价值产业链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与此同时, 制造业开始大规模海外转移, 美国企业以全球资源配置为核心, 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价值链分工体系。广大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促成了中国制造业的繁荣。2002年至2010年间,中国出口以每年25%的速度高速增长[3],可见自从我国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之后,出口业的繁荣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是中国40年来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制造业和出口的繁荣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如上所述,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出口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中国的“出口景气”只是持续了数年,便遭受到了多重的打击。从国内角度来分析,地价、原材料、水电费、工人工资需求呈现上涨趋势,中国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从国际角度分析,原来中国的劳动力低成本出口导向模式,正在受到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泰国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居民购买力明显萎缩,中国的“出口景气”受到重创。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始终存在着贸易顺差。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1978年的6亿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3752亿美元,40年来对华贸易逆差达4.7亿美元[4]。贸易的规则出发点即互利共赢。若一方始终存在着贸易顺差,对另一方来说是不公平的。在国际贸易中,不可能出现“一方永远卖,另一方永远买”的格局。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打破这种贸易格局。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分析,中美贸易战是中美几十年贸易格局下必然发生的结果,特朗普的发动贸易战的原因也在于维护美国本身的利益,让部分高端制造业重新“流向”美国本土,为美国公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特朗普总统认为美国就业就会的外流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数次批判奥巴马的对华贸易政策,特朗普始终认为奥巴马在对华政策上过于软弱,并在其任期内无所作为,他认为通过贸易战能够给美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贸易战打响以来,中国经济受到不小的冲击。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更加严重的挑战。早在中美贸易战前夕,不少企业已经撤离中国,转而在东南亚国家投资设厂。中美贸易战加剧了外资转移的力度。较与之相随的,是企业产业链条的转移。对于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他国设厂,对该国居民进行简单的培训即可上岗,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并不会对其造成巨大的困难。劳动密集型产业倚赖出口,这些企业往往会把工厂设立在沿海较近的城市,以方便原材料的获取,因此产业链得以快速的重置。外企的转移加重了中国国内市场就业的困难,不少民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强调: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中国正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的压力。诚如上文所述,贸易战一方面加重了外资产业转移的同时,同样也使得众多民工下岗,我国的就业问题面临严重的考验。就业关乎着社会的稳定,而经济的平稳发展,再就业的扩大是社会稳定最基本的特征,2019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就业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突出,继续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李晓教授在演讲上曾经提到过:我国对美国的技术有着比较严重的依赖[5]。的确,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方面为了吸引外资,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产业升级,政府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口号 ,与此同时,大量外企涌入中国市场,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的企业实现了产业升级。“以市场换技术”手段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则必须让外商感受到中国的市场有足够的诱惑力,二则需要将我国整个行业的市场加以整合三则需要政府部门权力的配合。但是,“以市场换技术”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则跨国公司不可能把最核心的生产技术转让给中国企业,二则我国科技基础性技术研发落后,系统性集成能力不够优秀,所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并没有帮助中国企业真正完成的产业升级,中国一系列民用产业如电子芯片等还是严重依赖美国的技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引进技术项目和总支出比日本和韩国的总和还要多, 但用于消化和吸收的费用只相当于引进费用的7%[6]。三则我国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用创新的手段拉动产业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三、我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一)激励民营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予民营企业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未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路径在于创新,纵观美国八十年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转移至国外。中国此时所面临的世界格局与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着相似之处:制造业大量转移,国内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产业升级的最关键的因素在人,如何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对于政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在出口减少的大环境下,拉动国内消费显得尤其重要。国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拉动消费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量的份额,关键因素在于其自主研发的技术。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也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10月26日,针对专利等知识产权案件的管辖,全国人大做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专利等知识产权案件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决定》。可见我们国家也在逐步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

(二)“国家攻关”并非万能论

20世纪五十年代,军工企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文革时期中国拥有完整的军工体系,当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背靠政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国家终会强大。当时的军工模式可以理解为“政府不计成本大量投入,大型军工企业依靠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生产”但是,“国家攻关”的做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消费者只看设计、性能、可靠性和价格,而产品的研发如果不计工本,那么,商品本身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在经济市场中,如果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力度过强,那么企业的员工只能按照政府的指示去生产,这样不但会限制企业家的创新性思维,而且使得企业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升级。我国能做的,就是赋予民营企业更多的自主权,给予其更优良的环境,让民营企业独自承担风险和成功。

猜你喜欢
贸易战民营企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贸易战是错误的决定
浅谈中美农产品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