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校精神文化渗透于高校教学中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19-01-28 18:44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风学风办学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山东淄博255130)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精神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是无形的、隐性的,但又是能够感受到的,它引领、规范着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精神文化包涵的要素很多,既包括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等意识层面的精神文化,也包括教风、学风等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意识层面的精神文化与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如教风中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观,学风中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文化虽然表现为精神化的生命意识,但它却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1]“关注学校精神文化的内化,就是在实践中把视野更多地投向师生的交往、教育教学、日常生活,这才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心和最主要的途径”。[2]

因此,精神文化建设不是局限于学校管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方面上,也不只是校长、班主任、管理干部的职责。如果学校精神文化不能渗透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如空中楼阁一样,依然是一种外在的、抽象的理念。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精神文化建设理应与学校的教学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如有的学者指出:“只有当课程与教学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时,才是内化了的、落实了的、具体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才能转化为学校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作用”。[3]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为目标的,培养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如何,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做有文化的教育’,这对于当下价值被抽空的学校教育而言,是一种积极的诉求。”[4]教学是培养幼儿教师的基本途径,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不是单纯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情感发展、精神成长,注重的是文化的陶冶。学校精神文化只有深深地根植于教学中来,才能体现出教学的文化蕴含,反映出师生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主体的理念。遗憾的是,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学,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渗透,教学缺少文化的意蕴。固然,精神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在这里,我们以学校价值观、办学理念、教风、学风为例,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分析要将精神文化渗透其中。

一、学校价值观与教学

学校价值观要渗透于教学中,教学要融合学校价值观的内涵。学校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它告诉人们什么事情是学校最重要的、最有意义、最值得关注的。它一旦被人接受,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并成为学校每个教职工的价值追求。学校价值观,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已有的办学历史、学生的成长规律、身心特点、专业的特点等因素。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如果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价值观,贯穿到教学中,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环境的创设等方面,使教学与学校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相反,如果学校的价值观定位在“追求升学率”上,就会将学生看成学习的机器,忽视学生个性、主体性的发展,教学中自然会注重题海战术和学生的机械训练。如果学校的价值观定位在“以盈利为目的”的话,那么一切工作将围绕着“盈利”来开展,对教学的研究也不会引起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显然,我们要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就要树立“教是为了学;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不仅教书,还要育人;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之间的对话;改变教师的权威”等等思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前,有的高校在教学理念上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意识,但是在教学中却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缺少师生之间的有效交往,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忽视学生的主动思考,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显然,这与学校价值观的理念是不一致的。有的高校在教学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割裂开来,不能有机融为一体。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显然,教学中应该突出实践性的特点,不仅授学生以“鱼”,也要授学生以“渔”,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含义,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明确在幼儿园的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帮助学生获得实践能力与实践智慧。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由“传递者”转变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由“权威者”转变为“合作者”,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运用对话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方式组织教学,为学生留下充足的表达自由思想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校价值观。

二、学校办学理念与教学

学校价值观要渗透于教学中,教学要融合学校价值观的内涵。“学校精神文化贯穿着办学理念”,[5]办学理念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高校办学首先必须直面两个核心问题,就是‘办什么样的大学’以及‘怎么办好这样的大学’。其实,‘办什么样的大学’就是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什么,它是指导学校办学行为的方针和思想,办学理念一旦形成,它就会形成凝练目标,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指引方向。”[6]办学理念是对教育性质、内涵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既彰显出各学校的特色,体现了学校自身的特色、办学传统,同时又反映出师范类院校应该有的共同特征。如有的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办学理念,那么在培养目标的制订上,就要将落脚点定位在“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上来。教学中,就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意识,设置创新性的课题、重视教师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方法。有的学校将“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作为办学理念,那么在培养目标的制订上,就要将落脚点定位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能力的教师”上来。相应地,办学理念也会影响着高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极为关键的,它也影响到课程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重点的确定、难点的突破、评价的导向等各个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从其性质而言应当既是一种专业教育,又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应当同时体现专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要求,进行以专业道德为核心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并努力完成高等教育培养富有公民精神、能力与责任的高素质大学生的使命。”[7]为此,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要培养一名大学生,这名大学生是“知识丰富和有远大抱负的公民”,能够“以批判的精神进行思考,会分析问题,能研究和运用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并承担起社会责任。”[8]二是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一名幼儿教师。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名幼儿教师需要拥有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需要突出“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特点,因此,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来说,要突出“综合培养”的理念。具体来看: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受情绪影响明显的幼儿,因此,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与照顾,需要教师的爱心、细心、耐心。这意味着,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培育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的超越性在于培养出能改造现存世界的人,也即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赋予人以人所独具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的基本功能。”[9]要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实践能力包括环境创设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激励与评价能力等等。要获得这些能力,一是教学中要突出综合、理性、系统的特点,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注重校内的实训,还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实践场所中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鲜活的知识和经验。三是在教学中也要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实训是由高校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校外实训则由幼儿园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创造条件并引导学生在与实践场所的互动中提升实践能力。

三、教风与教学

教风要渗透于教学中,教学要融合教风的内涵。教风是校风的核心,是学校校风的体现。教风体现的是教师的风格、风貌、作风等等,是教师专业品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统一表现。良好的教风能够激起人们不断进取、不断自我发展的动力。顾明远教授提到:“大学的本质是求真育人。”[10]“即使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他们不以研究学术为主要任务,但仍然要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10]从这里我们体会到,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培育良好教风的必要性。

当前,许多高校都确立了自己学校的教风,但是工作中,却不能时时渗透于教学中,以至有个别的教师出现不负责任的现象。教师是学生人生目标的“参照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做到的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热爱学生、热爱专业,对自己的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全心全意地履行好自己的职业责任,做一名对工作有激情、有责任感的教师,以自己的工作热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同时,教师要从严治学、追求真理,教师所讲的知识要准确,不能出现错误。1966年10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大会”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其中这样写道:“教学应当被视为一种专业(a profession):它是公共服务的一种形式,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这需要通过严格而持续的学习来获得并维系。它亦要求个人和团体的责任意识:对其监护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承担责任。”这说明教师是专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做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和创造者。教师的发展也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提高学生质量的有效途径,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学风与教学

学风要渗透于教学中,教学要融合学风的内涵。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中发挥学风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在《学风就是质量》中提到:“学风,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学生在一所大学里学习,会受到学校优良学风的熏陶,这种熏陶会使其终生受益、终身难忘。学风就是质量,学风就是水平,学风好坏是一个学校的声誉。”[11]学风影响到每个人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力,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继而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发展。教风影响着学风。“很大程度上,学风取决于教风。好的教风滋生培养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真的良好学风;不良教风则惯纵助长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浮躁放纵的坏的学习风气。”[12]

学前教育具有综合性、启蒙性的特点,好奇、好问是幼儿期突出的表现特点。所以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等;需要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学习不仅仅只是知识存量的增加,而且也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提升,要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高效率获取和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才能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够积极面对知识爆炸时代的各种挑战。”[12]所以,要适应将来岗位的需要,大学生还要具有不断更新知识、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新知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更新知识,培育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精神文化贯穿于教学中,精神文化内涵的提升将赋予教学深层次的意蕴。同时,教学蕴含着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教学也在建构着学校的精神文化。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领悟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教学中主动、自觉地与学校精神文化保持一致,让教学富有文化意蕴,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教风学风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浅谈新课改对初中教师的要求
学风就是质量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