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晴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江苏 扬州 225200)
人类文明发展史并非线性发展史,而是充满着反复与曲折。休闲体育文化发展亦然。在某个历史阶段,体育文化作为亚文化一种,承载着价值观念变革,挑战主流价值观念变革。然而,历史的发展就要求体育文化要逐渐被主流文化规范改造,而形成一种主流文化能够接纳的文化现象。在此背景下,以蹴鞠为代表的古代休闲体育文化,深深烙上儒家文化印记,并为之规范和约束。因此,我们从蹴鞠发展中可以建构出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脉络、特征及其与传统文化体系的纠葛融汇。
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规范与形成,大多与经济风俗异变密不可分,基于军事政治需求,与社会运作机制具有联动性。
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代休闲体育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低,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较大。因此,满足个体生存为首要任务。蹴鞠之类繁复的体育休闲项目,没有产生的物质基础。同样道理,射箭、骑马等休闲体育类型背后文化根基在于通过上述体育形式来达到对于礼制的反应,从而为实施仁政奠定制度基础。蹴鞠运动产生与社会观念、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蹴鞠产生于齐国而非鲁地有其历史根源。对于鲁国而言,忠厚仁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要求鲁国儒家思想宣扬精神,超越“礼崩乐坏”局面。这种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从根本上讲究的是“致中和”的中庸之道。这与蹴鞠这种过于激烈体育运动,在本质上是相背离的。与之相对,齐国文化则较为超脱。经济较为发达,人民观念相对开放,物质基础更为深厚,精神追求呢,相对宽松,社会对于。整体发展的约束性不强。在齐国,齐国需求重商主义,国人文化本性任由天性,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为蹴鞠产生奠定了关键基础、品格力量和社会根基。因此,类似蹴鞠游戏和娱乐活动,才能够展示出国人天性本能,从而更好传播开来。
休闲体育具有扩散性的特征,不同系统间扩散、相同文化不同结构间扩散形成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在战国时期,蹴鞠是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到了汉朝,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蹴鞠逐渐与音乐联姻,成为宫廷表演组成部分。汉朝蹴鞠文化分析可以发现,汉代蹴鞠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异于前朝。从形式上说,蹴鞠与音乐伴奏相结合,观赏性更强。从内容上来讲,蹴鞠运动所包含的移风易俗、天地交流仪式感更强。皇帝观看蹴鞠,是为了呈现一种国泰民安的秩序。汉朝蹴鞠同时还是一项军事训练的项目,通过训练振奋士气、宣扬帝国的威严,蹴鞠成为一种象征性仪式感极强的运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蹴鞠在汉代的文化历史中促进了整个汉代休闲体育运动的普及。也要看到,汉朝末年,随着独尊儒术观念的兴起,儒家思想对于放任自流的蹴鞠运动所产生的约束更强,蹴鞠为代表的体育休闲运动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当然,随着汉末以及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对于人性解放推崇,儒家思想所代表的压抑人性走向反动成为社会主流。南北朝时期,作为表演形式的蹴鞠文化,在体育休闲角色的陪衬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隋唐宋元甚至明清时期,儒释道三家地位此起彼伏。外来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使得整个中华休闲体育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随着外来少数民族文化的引入,文化环境更为宽松与和谐、体育休闲的项目更加丰富,蹴鞠运动本身娱乐性和欣赏性也就凸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唐代与宋代儒家文化反思,吸收了蹴鞠礼乐制度、强身健体、社会交往等功能,并逐渐融入进儒家礼制的文化体系中。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学说的重构以及宗教改革的推进,都让时代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大观。体育休闲文化也在转向中更加突出其世俗性和平民化的特征,从而让蹴鞠运动社会价值、规范秩序得到安排。蹴鞠所代表的体育文化组织更为完善,蹴鞠运动背后的休闲体育运动也朝着全民运动的方向进行发展。蹴鞠运动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休闲体育文化壮大,并与社会运作产生了良性的互动。
与蹴鞠运动发展相似,体育休闲文化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的。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整个社会紧密相关休戚与共。原始体育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其产生基础在于生产实践中,身体逐渐解放出来,逐渐向文明时代演化。奴隶社会城邦制与农村区别,造成了阶级分化,导致了奴隶主和奴隶隔阂。由此,经济上隔阂引发文化休闲、体育消费区分,并逐渐将体育休闲文化产生为贵族和平民两种结构,呈现出宫廷体育休闲文化与民间体育休闲文化的二元结构。具体来说,宫廷体育休闲文化为少数特权阶级和上流社会所把持,呈现出特权意识和规范性的特征。例如,西周的射箭和投壶都与礼制相关联,盛行于当时的上流宫廷社会。再如,马球运动在汉代初期也是上流贵族才能从事的体育休闲项目。与之相对应,民间体育更为活泼。它产生于民俗生活,兴盛于群体之间,形式上丰富多彩,内容上更为灵活。类似于秋千、游泳、斗鸡、蹴鞠等比赛项目,全民同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也要看到,中国古代自上古以来就重视血缘,强化教养,注重营造贵族气质,追求雅致人生。而这种贵族体育文化代表的,恰恰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社会休闲体育项目只有附和上层贵族的需求,才有可能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起来。马球运动、蹴鞠运动之所以蓬勃发展,都离不开上层贵族的推崇,也正是在上层贵族不断参与推动下,体育休闲运动才逐渐走向民间,成为全民运动重要组成。
经学文化,是对于儒家经典进行解读、阐释和说明的学问。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体,经学都是必须遵循的理论,规范和道义,经学的社会价值在于其不可估量的组织性、包容性、自主性及稳定性。经学对于中国社会体育,休闲文化的形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古代休闲体育文化而言,应当属于经学文化的一个分支。经学文化为体育休闲文化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学理基础,提供了精神支撑。比如,《周易》中所说的“阴阳之说”,养生中倡导的“顺其自然”一说都是经学文化对于体育休闲文化反哺。同样道理,蹴鞠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更替,表现形式多由演变魅力却不减,其背后延续的生命力,所展示出的正是强大经学文化所带有凝聚力量,融合发展强大力量。体育休闲文化内涵自始至终围绕着经学文化螺旋式的发展。基本内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体育休闲文化的和谐属性。对于蹴鞠运动而言,其所代表的体育休闲运动,无论是贵族的还是民间的,二者之间都不是排他性。二者的互动差异与矛盾的变化,构成了古代和谐体育的文化。不可否认,在某些地区、某个历史阶段二者之间的对抗甚至于分裂是主流。但是,从总体来说、从长远来看,体育文化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甚至于贵族体育文化会在经学要义上反哺民间区文化。而民间体育文化却在全民参与性以及旺盛的生命力上对贵族文化进行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整体大观。
从蹴鞠发展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国古代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变化的状况。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休闲体育运动形态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在竞技健身和娱乐方面为现代休闲体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积累了经验、丰富了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蹴鞠为代表的球类运动,作为古代体育休闲文化一种基本形式,是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传承的宝贵财富,更好地继承此类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其本质特征,与当前的休闲体育社会发展结合,能产生重要内涵。这些内涵对于充实现代休闲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既为体育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让我们能够着眼于古代的体育文化继承创新,进行有效的对接,在复合与创新中实现传统休闲体育的继承与发展。
蹴鞠所代表的球类运动在宋代的繁盛,与宋代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尽管宋代军事与政治上较弱,但文化和经济上却有极强的生命力,商业也极为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宋代整体社会和文化发展是相适应的。无论是都市中蹴鞠的休闲体育,还是以健身娱乐为主的围棋、游泳、击球等,让整个古代体育更为社会化,影响更为深远。这也启示我们,在现代大众健身全民体育社会中,也要推动科技、经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精神需求提高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阶段,从而促进休闲服务进一步完善,推动体育休闲作为文化类型在人类生活生产中重要位置。
以蹴鞠为代表的古代传统体育休闲项目,在宋代社会的发展中遍布我国大江南北,与其结社组织不断地发展壮大密不可分。尤其是,蹴鞠的出现既可以在宫廷中进行表演,也可以在民间进行娱乐,其背后是强大的体育社团组织。只有组织化和社会化的运作才能吸引观众,赚取经济利益,进而有效地增强全民健身意识。体育休闲活动更贴近百姓生活。为此,在现代休闲体育中,我们也要推动不同组成及规模休闲体育组织发展,借助相关活动来推进全民运动的发展。既要用政府的政策引导,配置体育资源来调动组织办体育的积极性;也要加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场所、社团组织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发展,推动全民休闲活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体育休闲规范有序。此外,在民办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发展中,也要有效进行引导,确保理顺体育组织与相关经济社团之间关系,真正促进体育休闲产业更好的发展。
蹴鞠为代表的传统体育休闲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大背景,也受到整个社会风气倡导与影响。如果古代的休闲体育文化没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那么蹴鞠运动也就不可能变成人尽皆知的体育项目,更不会从宫廷到民间都有如此重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我们在全民健身的现代体育休闲运动中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路,重视不同社会个体、各行各业人才在体育项目中所展示出的能力,从而引导各种社会人群参加符合自己兴趣、符合多元需求的体育文化项目,让休闲体育遍地开花。
以蹴鞠为代表的古代休闲体育文化,深深烙上儒家文化印记,并为之规范和约束。因此,我们从蹴鞠发展中可以建构出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脉络、特征及其与传统文化体系的融汇。从蹴鞠的发展管窥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变迁,为现代休闲体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积累了经验、丰富了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