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整合:新时代打造作者、编辑共同体路径探析

2019-01-27 04:35:27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编者学术期刊成果

王 慧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建立编辑与作者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对杂志的生存和发展,还是对于编辑自身工作的开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新时代做好编辑工作,提高文章质量,需要积极打造作者与编辑之间的共同体。打造这一共同体无论对于推进新时代学术的发展、理论的创新,还是对于打造高品质期刊论文,提升期刊的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要打造作者与编辑的共同体就需要作者与编辑之间加强沟通交流,改变过去作、编分离的状态,扩大交集范围,做到信息共享、活动共襄、责任共担、成果共推,从而为推动新时代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信息共享:架起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沟通桥梁

信息共享是指作者与编者信息、资源的交流与互通。作者和编者是两类职能、职责、性质上完全不同的群体。作者作为教研人员,就是负责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谋求在发表平台发表出来;而编者根据期刊的规划,选择适合的来稿,将其刊登出来。过去基本上就是作者来稿,编者审核通过发表的关系,二者之间很少交流、沟通和来往。作者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动态,编者不清楚;编者的办刊思路和编辑打算,作者不了解,二者没有过多的交集和交道。毫无疑问,这种各干各的状况不利于高品质研究成果的发表和推广。

加强作者与编者信息的交流与互通是双方的关系决定的。编辑是读者同作者的桥梁,它连接着作者的精神生产和读者的文化需求。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作者又是编辑同读者联系的桥梁,因为编辑同读者的各种联系主要是通过发表作者的文章来体现的,没有作者,编辑便失去了用武之地。为此,对于编辑来说,有必要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一家杂志如果没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老是靠平时临时出去组稿,就有如临阵磨枪,往往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1]编辑要建立自己的队伍,不仅要善于发现作者,而且要与作者建立起亲密的联系,建立起作者与编者之间常态化的交流与沟通渠道,实现信息的共享共用。

应该看到,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作者和编者都对此做了很大的努力,例如作者加大了邀请编者参加理论研讨会议的力度,而编者也实施了开放办刊的举措,包括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加强与专家学者沟通与交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沟通与交流,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然而,要想完全达到实现无障碍的信息共享的目标,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从当前来看,尤其可以考虑做到:

第一,定期召开编委会和作者座谈会。编委会和作者是任何杂志不可或缺的群体,也是办好杂志的两支基本的依靠力量。通过定期召开编委会和作者座谈会可以使作者更清楚地了解期刊的选题策划和具体撰稿要求,同时通过交流也有利于期刊编辑了解最新的学科前沿动态,了解作者学科背景、研究专长,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认识,优化自身的选题。

第二,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在当前信息化较为发达的背景下,可以借助邮件、微信、QQ等手段,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沟通渠道。通过这一手段,编辑可以及时将杂志选题、文章要求通知作者。当然,如果编辑可以根据不同学者的习惯、爱好,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效果会更好。如对于年龄偏大的,采用邮件、电话等交流方式;对于青年作者采用微信、QQ等交流方式。

总之,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信息交流可以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知道各自的需求,实现信息平衡。当然,交流过程中,编辑要注重尊敬作者,甘当“二传手”,心甘情愿地为作者“作嫁衣裳”,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服务与作者建立“同志式的互相合作的关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一个严肃的作者,稿件是他自己“心血”的结晶。把自己的稿件交给编辑,这本身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任,是对编辑的一种高度尊重。因此编辑没有任何理由尊重作者,更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作者。否则,不仅不利于编辑和信息之前的沟通,也容易伤害到作者的情感。结果,不仅会有损于杂志的权威,也不利于编辑建立和扩大自己的作者队伍。

二、活动共襄:推进作者与编者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

所谓活动共襄,是指作者、编者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联合开展相关活动的商讨策划、组织实施、共同推出高品质研究成果的所有事宜。活动共襄是建立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的。活动共襄,需要作者与编者相互协调与合作,从研究、发表到提升期刊学术力和影响力等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探寻二者的交集,将作者研究探索与编者选题方向相衔接,共同推出有学术品味、有社会影响的力作。总的看来,作者与编辑之间的合作形式可以包括:

第一,共同策划学术专栏。学术专栏对学术期刊至关重要。从学术研究来看。学术期刊必然要研究学术热点、难点问题,或者对一些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如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很多期刊专门设置关于十九大专栏,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很多期刊也设置“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专栏。再比如当前智能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社会开始迈入智能时代,在此背景下如何从哲学角度思考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运用引发哪些社会伦理问题?对此近年来不少期刊都专门开辟专栏进行讨论。另外,从学术期刊特色发展来看,学术期刊可以通过设置专栏彰显自身的特色。尤其是对于一些特色较为明显的期刊,如农业大学学报,必然会设置相应的扶贫、农村经济、农民问题等专栏。总之,无论是从期刊学术研究,还是期刊定位来看,设置专栏都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专栏的策划、文章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编辑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背景,有关注学术热点的敏锐性。在现实中,单单依靠编辑自身往往不能完全驾驭,需要作者与编辑通力合作,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论文修改完善等各个环节,通过合作共同打造有影响力的组合文章。在这一过程中,编辑尤其要注重加强与一些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学者、专家之间的联系。这些专家、学者,有些一时不是编辑组稿的对象,但他们是我们编辑请教的对象,同他们经常联络,可以使我们发现新的选题。特别是当学术界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时,这个新理论的发展前途如何,我们要去请教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增强学术栏目的科学性、吸引力。

第二,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编辑可以与一些有影响力作者合作,共同围绕某一主题合作举办学术会议。通过举办会议,不仅可以和作者有当面交流、沟通的机会,也可以实现组稿的目标。对于这种形式,编辑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如将期刊的征稿启事、宣传单等放在会议宣传材料中,统一发放,有利于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在会议主办过程中,期刊编辑可以做专门的发言,进一步宣传期刊,介绍杂志选题、学术文章的写作要求。在会中交流沟通中,编辑也可以做有针对性约稿,尤其是对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由于他们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他们的稿件本身具有显著性和权威性,也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对于一些年轻优秀的青年学者,编辑也应该主动与他们接触。会议结束之后,编辑还需要做好会后跟踪组稿工作。通过这一途径,编辑就会稳定扩大自己作者队伍。

总之,活动共襄是作者与编者相互合作、增强互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高品质文章的极为关键的环节,需要在实践中认真策划,不断创新具体实践形式。

三、责任共担:打造作者与编辑共担责任的“共同体”

这里所指的责任共担,是指作为共同体的作者编者双方共同承担推出精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关系到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强调: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也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要求报刊、杂志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的政治纪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 :“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4]“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来说,它既是学术研究、传播思想的重要平台,也是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担负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政治把关问题尤为重要。编辑要注意每篇文章的政治思想内容,注意学术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广泛存在,相互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5]由于社会思潮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尤其是对一些社会思潮的本质、表现不容易把握,在此背景下,对学术文章的政治把关是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有些编辑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的,对于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不容易辨别。因此,做好学术文章的政治把关需要作者与编辑互相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就学术文章的政治把关,作者和编辑之间共同审阅文章,审阅文章是否存在与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点、内容,正确处理好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关系。如果学术文章的确存在政治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编辑要既是与作者沟通联系。对于有的作者的本意就是持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而本人又不愿意改正的,编辑应直接否决文章,不进入审稿程序。

社会责任是指作者、编者需要对推出作品的整体质量,包括学术性、创新性和影响力负责。尤其编辑在审稿的过程中,可以与作者进行充分交流,就选题、内容的创新性、如何完善文章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好的文章是不断修改、逐步完善的过程,因而编辑本身也有充分耐心,以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对待每一篇文章。作者本人更应对自己作品负责,虚心听取编辑意见。尤其对于一些新作者,其本身可能对杂志的风格不熟悉,或者学术水平有待提高,文章需要进行多次修改。在此情况下,编辑也有充分的耐心。编辑需要意识到,扶植新作者、青年作者,培养那些年轻的、不成熟、新起的作者也是编辑责无旁贷的义务。

总之,打造高品质期刊论文,决不是哪一方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包括作者与编辑双方的共同责任。责任共担就是要强调作者与编辑双方共同努力,共同承担文章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共同对文章进行政治把关,共同为提高文章质量努力。当然,这个责任究竟如何来划分,需要加以进一步探讨和明确。但编辑和作者都应有这种责任共担的意识。

四、成果共推:扩大期刊和学术文章影响力

成果共推,是指不管是作者,还是编者,都需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各自的优势,利用各自的渠道,积极地向社会推出和推荐所发表的成果。

学术期刊一头连接着学术界,掌握着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动向,另一头连接着受众。学术期刊的这种地位决定学术期刊的成果传播至关重要。而对于作者的学术成果来说,学术成果的发表,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的完结,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和学界的推荐推广,争取让更多的人阅读和了解这一成果,有利于更好发挥成果的社会效益。因此,无论作者本人还是编辑都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作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各种场合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编辑则通过期刊特有的渠道,向业界和公众推出其成果,使自身成为学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我们还应看到,传统的学术成果是通过纸质印刷出版实现的。在信息化、网络化深入推进的今天,学术成果传播模式正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本人都要善于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积极利用现在网络技术更高效快捷多元化地传播学术成果。对于学术成果网络传播,多年来,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建设,如知网、万方、维普等已经建设多年,成果门类较为齐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除此而外,新时代推进学术传播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互联网学术思维。首先期刊编辑要看到网络传播快、信息搜素便捷、影响力大等特点,自觉提高自己信息化处理能力,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最大限度地传播期刊学术成果。期刊编辑在强化互联网思维的同时,学术期刊领导也应树立互联思维,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版和纸质版并存,优先出版数字版,解决纸质版出版及传播周期过长的问题。

第二,强化期刊网站建设。期刊网站是期刊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也是读者了解期刊的基本途径。目前大部分期刊都建立了采编系统,方便学者投稿。目前有的期刊已逐步将学术成果上传到本期刊网上,但总的看来,目前普及面还比较有限。有的期刊网站的设计和功能相对落后。“目前的采编系统还存在与排、发稿系统脱离,不支持移动版操作等问题。”[6]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期刊网站建设。除了将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全部在网站上展现,供读者查阅之外,还需要优化期刊网站功能,如增加读者与编辑互动版块,依据期刊自身定位,凸显自身的特色等等,以更好地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

第三,推进移动端新媒体建设。目前移动端的迅速发展已逐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期刊作为学术传播的载体和重要平台也应该向移动传播发展,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和APP传播研究成果。应该看到,近年来学术期刊在移动端媒体建设方面付诸了很大的努力。“截至 2017 年 12 月,国内分别有 53.1% 的 CSSCI 期刊和 56.5% 的 CSCD 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7]不过,总的看来,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相当一部分的期刊跟风开通微信公众号后,并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建设和运营,方式单一,界面单调,仅仅是纸质期刊的简单重复。”[8]因此,当前在期刊在加大移动端新媒体建设力度的同时,要注重要根据期刊的特色和业务设置相应的菜单,健全服务功能。如期刊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要力争做到 :“让读者打开公众平台,就能方便查询到期刊的基本信息,如新刊预告、过刊浏览、在线投稿、在线查稿、投稿指南等。”

同样,对于作者本人而言也应积极利用移动媒体,通过微信、微博等转发、推介本人发表研究成果,以及期刊所发表的其他研究成果,扩大成果的影响力。

当以上四个“共”都做起来,并且成为大家共识的时候,则可以说,作者、编辑这个共同体就真正建立起来了,它对于提高文章质量,扩大成果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实现了作者与编辑之间的“双赢”。

猜你喜欢
编者学术期刊成果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工大成果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编者语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