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2)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他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接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随之,精准扶贫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贫139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至2016年底的4.5%。创造了世界奇迹。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截止2017年底,全国9省区市有28个贫困县已通过专项评估检查,实现了脱贫摘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央企业牵手248个贫困县累计引入资金90亿元,国家号召万企帮万村,39900个贫困村找到了产业方向,2018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度规模首次超过1000亿元,是1980年的212倍。中国的扶贫事业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创造了人类的减贫奇迹。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这意味着中国长期以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
1.我国贫困人口及扶贫工作现状
贫困是人类长期面临的社会现象,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挑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但是,全国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庞大。据统计,2014年,全国有12.8万个贫困村,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近3000万个贫困户。根据我国规定的贫困线的变化,2015年全国有贫困人口5575万人,2016年全国有贫困人口 4335万人,2017年全国有贫困人口3046万人,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剩下1660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基础条件差,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大,贫困程度深。很多地区年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有的家庭除了政府救济没有稳定的现金收入来源,生活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在对象确定上经历了多次转变。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扶贫对象主要针对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重点对象转向了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2011年国家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实践表明,以区域为对象推进扶贫工作,有助于在短期内集中政策和资金资源,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让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尽快脱贫。但是,对于极端贫困的人口和能力基础极差的贫困人口来说,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往往是错位的,因此,需要有新思想、新战略、新方法来指导规划我国的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突破点就是在扶贫对象的确定上由以往的区域为主进行整体推进转到以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为主进行因地制宜,各个突破的精准帮扶。
2.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
“共同富裕”就是让社会全体成员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人类古老而长久的向往。在中国,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就有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设想。几千年来,它一直是历代哲人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向往。
“共同富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党的正规文献中,是1953年12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该决议指出 :“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并一再告诫,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更是人民的普遍愿望。没有人民的共同富裕,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笔下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党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而温饱问题是其中最基本的问题。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 :“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2]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
按照2010年物价水平确定的贫困标准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4年全国贫困人口规模为7017万。2015年全国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240万人,虽然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但仍然有4335万人,数量仍然庞大,且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14年我国共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包括连片特困地区,总共有832个县,几乎全国三个县区中就有一个扶贫开发重点县,除去已经脱贫的28个县,贫困县的数量仍然庞大。2014年,乌蒙山区、横断山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及陇中南地区、武陵山区、吕梁山区、太行山区、大小兴安岭南麓、南疆地区、三江源地区、桂黔川滇毗邻地区、赣南地区、琼中地区14个国家规定的贫困片区,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人口1.19亿人,其中1.04亿乡村人口。
2.贫困人口分布不均衡
从我国贫困县(旗、市)的空间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非常集中,并且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中国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有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2%。西部也是贫困人口分布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到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以上。在592个贫困县中,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县就有366个,占61.82%。贫困县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或高原地区,特别是群山连绵区,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薄弱。
3.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不同
资源禀赋指的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对地区发展有重要决定作用的因素。其中,地理位置指地区在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包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与周边经济交往情况以及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国家或区域发展规划中的作用等;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当地土地资源及供应状况等;环境生态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等状况。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
中国地域空间广大,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程度差距很大,中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利资源、气候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但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往并没有给这些地区带来经济的腾飞,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反而形成过度依赖,进而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约束。
1.“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
习近平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通过精准扶贫实行“五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3]
2.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的要义
第一,精准化。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包括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其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理念。过去,中国扶贫工作不论是在贫困人群的识别,还是扶贫政策的制定实施上,都缺乏精细化的工作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扶贫单位是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2011年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推进,没有识别到户。这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集中了政策和资金资源,能够切实帮助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或创造部分贫困群体脱贫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但是,工作缺乏精细化,一些贫困人口这些年来一直未实现过真正脱贫,一些人一度脱贫后又因病、或因经营不善等又返贫。因此,扶贫必须精准识别工作对象,真正弄清楚扶持谁,让谁脱贫。既要把现有的贫困家庭确定出来,又要把已经脱贫的家庭退出去,把返贫的家庭纳为帮扶对象。必须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
第二,分批分类。习近平分批分类的扶贫理念,是扶贫攻坚的基础策略,概括起来就是“五个一批”。具体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制定特色扶持政策、机制,帮助一批具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群体迅速脱贫;通过对部分因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不具备扶贫脱贫的基本自然资源的贫困群体,进行有计划性的移民搬迁,使之安置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居住地,并继续实施帮扶直至脱贫;对部分劳动能力低下,或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通过纳入低保等民政救助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杜绝因病致贫,防止因病返贫,增加贫困人口。
第三,精神脱贫。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扶贫“输血”固然重要,“造血”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习近平强调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4]
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习近平精神脱贫理念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的观点。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其中,“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提到: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随后,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未来几年乡村教育发展做出了纲领性指导意见。
3.精准扶贫思想的新要求 新策略 新方法
精准扶贫策略是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新举措。习近平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创新体制机制。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工作要切实强化领导责任,切实形成社会合力,精准安排扶贫项目。一是明确扶贫帮扶的责任主体,强化地方政府在帮扶计划和措施、资金管理、产业扶贫等方面的引导和推动的主体责任;二是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到扶贫大军之中,形成社会合力;三是推动扶贫开发项目与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试点安排相衔接;四是把扶贫开发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融合起来。
第二,形成完整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精准扶贫政策涉及到金融支持、社会救助、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公共政策构成。一是要制定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扶贫的精准政策,提升增收能力;二是要制定易地扶贫搬迁的精准政策,使贫困人口脱离穷窝;三是要制定教育扶贫的精准政策,遏制贫困代际传递;四是要制定救济式扶贫的精准政策,织牢社会的兜底网络。
第三,整合好人才和人力资源。一是要加强公共服务专业扶贫队伍建设;二是要加强贫困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三是要加强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扶贫志愿者队伍建设;四是在贫困乡建立扶贫工作站,在贫困村选派好第一书记、建设好驻村工作队,配合村两委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保证每一个贫困户有人帮、有人扶。
第四,科学设计精准扶贫的工作流程。包括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环节。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流程,要求防止目标偏移,保证瞄准扶贫对象。同时,要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因户施策,分类帮扶。确保应纳尽纳,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让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精准帮扶要求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动态管理要求对扶贫工作进行实时跟踪和把控,根据扶贫进展及时调整。精准考核是保证“脱贫成效精准”的必要手段,要及时对政策实施后的扶贫效果进行评估。最终形成在扶贫工作中的目标识别、贫困治理、动态管理、成效考核、成功脱贫、后续跟踪的一系列反应过程。
第五,形成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5]要通过组织贫困人口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提高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继承观和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我国扶贫工作攻坚克难的指导思想。
1.精准扶贫思想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新提升和发展
“共同富裕”根本原则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指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偏离了“共同富裕”原则的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考察时指出,“扶贫是我心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还有没有生活困难的老百姓。发展了才是社会主义,发展了一定要共同富裕,不能出现两极分化。”[6]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精准扶贫的策略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路线和方法,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延伸和发展。
2.精准扶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关系到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要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就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3.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新论断
习近平曾多次深入农村进行大量调研工作,根据调研中发现的典型经验,针对以往笼统扶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适时、科学地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战略。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突破点就是扶贫脱贫对象由区域转到精准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对每个困难人口进行扶贫,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所在。习近平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为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精准扶贫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性问题。实现精准脱贫,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成功。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论述,是在我国扶贫工作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扶贫攻坚战的经验教训中形成的,是对我国长期以来扶贫工作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同时也是我党兑现在建党时就提出来的带领全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思想强化了我党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