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维度
——基于社会性质与社会发展程度分析

2019-01-27 04:35:27夏晓丽康中乾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生产

夏晓丽 康中乾

(1.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 810008;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1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在改革开放近40年后,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判断,这一新论断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显著特征。深入探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学理性依据,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学说、科学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理论内涵和深刻实践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立场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马克思关于社会矛盾理论的主要观点,一是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基本动力,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是这一根本动力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更迭。“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二是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新的生产方式越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和一切在经济上起决定作用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把个体生产排挤到无足轻重的残余地位,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3]在马克思看来,机器工业化时代,社会化的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弊病和生存隐患,也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了逻辑前提和历史必然。马克思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没有机会亲历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但他在社会矛盾理论问题上的这两大原创性贡献,指导着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共产党分析、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实践。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然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4]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正确与否是决定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注重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从而确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概括而言,中国共产党在认识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注意从两个维度去把握:一是从社会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二是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

从社会性质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二大,首先分析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两大历史任务。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当时的思想界理论界,围绕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发生了一场“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通过论战,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1939年,毛泽东吸收论战的成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5]他认为,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变化,这个主要矛盾始终贯穿其中,也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维度。

但是,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来看,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革命阶段,由于阶级关系、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不断根据阶级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而确定当前最迫切的革命任务和目标。这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具体样式发生了四次转化。大革命时期,人民大众同代表帝国主义利益的封建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开展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北洋军阀在国内的统治。之后,由于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进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至1937年期间,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出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开创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推动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共产党根据时局的变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经过不懈努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图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转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揭开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篇章。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对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实践中对社会主要矛盾也从两个维度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也曾明确指出 :“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6]按照这一历史发展逻辑,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完成了三大改造的历史任务。随着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按照科学的历史发展逻辑就应该要发展生产力,把解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1956年,在中共八大会议决议中提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7]这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基本国情的,是我们党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实际情况和人民对于改变这种落后现状的迫切愿望之后,将社会主要矛盾的归纳最终归结到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如何满足需要上面。党的八大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的含义:一是它从社会主义形态的社会性质出发,从人民群众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的主体地位出发,揭示了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同社会生产如何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科学抽象,实质上总结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要矛盾上的本质区别,因此,这一主要矛盾的提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属性,它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矛盾性质。二是中共八大还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程度出发,强调了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特征,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面临的生产力水平落后、社会发展程度低、社会物质文化产品严重匮乏,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现实镜像形成强烈的反差,矛盾十分突出,这强调了我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特殊性的特征。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一方面基于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条件,主要矛盾已经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范畴,与阶级矛盾已经完全分离,也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和社会生产如何满足人民需要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共八大又特别强调主要矛盾的当前特征,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是不断演进的。

中共八大以后,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社会矛盾理论的重要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9]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方法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要求,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调整和完善,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不断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使之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地分析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说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0]足以可见其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历史地位。《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著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打下良好开端,但由于后来“左”的错误,著作中提及的重要思想和原则都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甚至被曲解,严重妨碍了人们对两类矛盾的正确认识。

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是曲折的。中共八大之后不久,我们党发生了在认识社会主义主要矛盾问题上的失误和偏差。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认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一是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否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性质属性,社会主要矛盾本质上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不可能是长期的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的社会。二是完全脱离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忽视了新中国刚成立,面临的社会生产极其落后的现实状况,以及人民对于改变这一现状的迫切愿望和普遍要求,片面的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一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下,“左”倾错误思想一步步膨胀、泛滥开来,以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党和国家的工作、社会秩序受到巨大的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1]分析当时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失误的原因,是由于过于强调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重要性,对当时的国内外局势的紧张程度作出了过高的估计,政权的生存危机感压倒了理性的发展紧迫感,在这种时代和历史条件下,作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判断。偏离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其教训是深刻的,代价是惨重的。长期的“左”的思想、政策,造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时间的内乱和发展的停滞,使人民群众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更深切的感受到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性。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集体充分汲取历史教训,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标准回归到八大的正确思路上来提供了历史和现实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回归到正确轨道上来,强调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一个重大错误。这是从社会性质的角度明确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矛盾的规定性。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2]由于工作重点的转移,发展生产力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任务,生产力水平低下与人民的需要之间的差距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经典表述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之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2]这一论断有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性质的角度回归到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上来,虽表述不尽相同,但内涵和实质是一致的。中共八大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过去那种以阶级斗争为主的暴风骤雨般的阶级矛盾了,这种阶级矛盾存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已经改变了,这一观点有力地否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一般性质是人民的需要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二是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程度出发。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用了“落后的社会生产”一词,强调了当时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同时,指出我国社会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明确的表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述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发展程度的统一。从这一主要矛盾的二维性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其社会主义属性的规定性,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和社会如何满足人民的需求这一对矛盾的一般属性没有变,但人民对需求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矛盾的另一方,影响需求的社会生产条件也在变化。这就预示着,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程度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会不断发生变化。

二、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维度

从社会生产方面来看,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之前有了大幅的提高,许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方面,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等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这对如何重新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新要求。在过去,我们将物质生产唯一化而很少关注其他方面的生产,而在当今物质生产力极大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对“社会生产”的理解要跳出过去的狭隘的“物质生产”的概念,从单纯的物质生产扩展到精神生产、生态生产、人口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等更丰富的生产形式,从注重私人物品生产转变为关注公共物品(诸如文化、正义、安全、生态等内容)的生产。在解决了落后的社会生产的问题之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转变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如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区域、领域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发展不充分是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14]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技创新、民生领域等,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生产力长期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一系列由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从社会需要的变化来看,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1978年人均GDP只有200多美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分别只有343美元和133美元。2016年人均GDP达到了8020美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3616元和12363元。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039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4.5%。这些数据表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需求能力已经显著提升。需要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超出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层次逐步提高,需求的结构日益复杂,这些都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综合体现。再用“物质文化需要”来概括人民的需要显然已经不够全面,政治诉求、生态需求、公共需求等需要已经超越了物质和文化范畴,社会需要的这些变化,同样对如何重新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新要求。

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的这些新变化,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总结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鲜明地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论断,坚持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二维性的科学分析法,深刻的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维度,一方面,它坚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即人民的需要和社会生产如何满足需要的一般性矛盾的基本含义包括了进去,彰显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它清醒地以社会发展水平和程度为依据,清晰地洞见了中国在巨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的新需要和社会生产的新矛盾,用新的表达客观反映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学说。首先,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属性和特征来看,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表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透过这些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所揭示的一般规律是一致的。从学理上我们可以抽象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的需要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一般形态。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是社会主要矛盾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历史前提,实际上是说我国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固有矛盾是人民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是贯穿始终、决定全局的,也是相对稳定的。从中共八大提出的“人民对于物质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十一届六中全会予以明确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经典表述,再到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不同提法的实质都是指向人民的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两个方面,虽然表述不同,但实际所表现出来的只是矛盾双方在“量”和“程度”上阶段性的变化,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属性和特征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的,只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外部形态的“量变”特征,而非“质变”。

其次,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和水平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形态是处在变化发展中的,“社会发展理论表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阶段性演进的过程,并且每一个发展阶段又是多层次的,也会呈现出若干阶段性特征”[1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阶段性的特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需求层次变化的一面镜子,因此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将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新中国刚成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问题凸显;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需求意识的觉醒和需求层次的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这两个阶段矛盾的不同表现形态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形态。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总体上实现小康之前,中国共产党将其判断为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基本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在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总体实现小康之后,中国共产党再次将主要矛盾判断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这个逻辑,预示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需要的层次和状态的变化,主要矛盾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生产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用旧的生产新的!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中国军转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