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2019-01-26 10:23孙武军
考试周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高考试题

摘 要:“历史解释”被《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列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五大素养之一,是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高中生对史料进行诠释、解释和论证,既是当今高考历史命题的要求,更是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能力;高考试题

近年来,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愈加重视对考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命题的设计都是以历史材料呈现历史情境,要求考生对史料呈现的历史现象进行准确解读,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有关知识进行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描述和阐释,进行科学的历史论证,史论结合。可以说,高中生掌握历史解释能力,既是当今高考历史命题的要求,更是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 历史解释能力在高考试题题型中的体现

(一) 选择题

解题总体思路就是要求考生在认真解读历史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运用因果逻辑推理,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对选项做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大致分为:现象——史实型;现象——解读型;现象——因果型。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所有呈现的历史现象都需要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都需要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落脚点。

(二) 主观题

根据课标和考纲,广义的历史解释包括了历史叙述、历史论证和历史理解,所以第40题和选做题的“概括现象、主张、内容、特点”等属于“是什么”,“说明原因、背景”属于“为什么”,“分析影响、作用”属于“怎么样”,都属于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核范围。同理,第41题开放性试题的作答:根据材料结合有关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也属于考试对考生“历史解释”这一学科能力进行考查的范围。

近年来,第40题考核的能力方面主要以概括、归纳、比较、分析、阐述、说明、评价等为主,无一例外地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甚至是生活常识,去概括某历史现象的特点或多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分析产生的原因与历史作用等,其目的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历史学科技能去锤炼发现问题的眼光,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1题虽然命题形式一直在变,设问方向也年年不同,但核心能力考查目标一直都没有变,那就是考查考生从历史材料构建的情境中提取与设问有关的语句或关键词,据此发现和提出问题,来确定自己的观点或论题,调动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储备,对观点或论题进行阐释,开展论证,史论结合。在此过程中,考生从提取的材料信息中发现问题是前提,形成观点是核心,论证问题观点是关键。其中,没有现成的教材结论可以照搬,需要运用历史叙述、历史说明、历史论证甚至是反驳等史学方法作出完整的历史解释,这完全是测量考生的思维过程。

二、 历史解释能力在历史备考复习中的培养

基于对课程标准在历史解释方面的能力解读,可认为历史解释需要三大要素:史证、逻辑和史观。史证是历史解释的根据,逻辑是历史解释的关键,史观是历史解释的灵魂。历史解释就是需要立足于扎实的历史知识,掌握正确时空观念,运用科学唯物史观,从不同的历史视角,综合多种史学范式,符合合理思维逻辑,否则,历史解释就是无力的!由此可知,历史解释能力在教学中培养,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 从古今中外出发,打破现行教材政治经济思想模块,构建通史历史知识体系,确立正确的时空观念,重在理清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阶段特征(融合政治、经济、思想)。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历史主干知识考查,特别是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是考查的知识重点,因此需要将历史主干知识放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征里去考量,弄清历史主干知识的前因后果。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养成“论从史出”的史证意识习惯,是提高历史解释能力的根基。

2. 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多种史学范式,增强多角度和多维视角,科学全面看待历史事物和理性分析历史现象的思辨能力。唯物史观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基本原理有:

(1)人类社会纵向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在此过程中,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以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来看待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功过是非,可以采用文明演进视角和近代化视角来综合分析评价历史。

(2)人类社会横向形态从分散走向整体,在此过程中,需要从全球视角,从世界历史统一性来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将同时期中外历史进行对比,从各自的社会阶段特征出发来观察历史事件。

(3)人类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决定的。在此过程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好坏将推动或阻碍破坏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或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在对待历史和现实问题,强调实证精神,一分史料一分结论,语言的因果关系严密,论据能够支撑论点,史料和结论之间必须符合逻辑因果关系。

4. 构建通史历史知识体系,梳理正确的时空观念,总结各个阶段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在此基础上,多阅读历史材料,把微观事件与宏观历史相对接,宏观问题的微观观察,微觀问题的宏观审视相结合,同时,阅读史料提高语言理解能力,锻炼从史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分合不同信息,整合同类信息,纵向归纳信息,横向比较信息等多种能力,还要多锻炼依据材料现象形成自己观点的习惯,打破思维定式和历史成见。

总之,凡是历史都需要解释,历史解释能力是“史学”“史识”“史才”(知识、技能、素养)三结合的立足点,在历史学习中重视此项能力,并按照此项能力考查目标进行训练,是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和提升考试成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能.改变学生简陋思维的历史解释学[D].历史教学,2016(3).

[2]方军.制造历史解释的途径[D].历史教学,2016(3).

[3]虞文琳.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D].历史教学,2016(3).

[4]余文伟.“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及其意识的养成[D].历史教学,2016(3).

[5]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D].历史教学,2016(6).

[6]朱能.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D].历史教学,2017(5).

作者简介:

孙武军,河南省洛阳市,河南洛阳新安县第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高考试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浅析高考试题中的差异充气电池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