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图书和文化馆,太原 030006)
传统村落拥有厚重的乡土文化,是村落风貌和建筑格局保护相对完整的建筑群或村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价值。山西省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众多极具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博物馆”,是三晋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缩影。笔者认为,积极保护、传承利用好山西省传统村落中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多措并举加强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不仅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中关于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建档保护工作向农村延伸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山西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科学制定保护规划,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中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山西省专门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住建、发改、财政、文物、文旅等部门为成员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组,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山西省古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2017年12月1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档案范围、建档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说明。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对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并通过图片展览、发放资料等形式对加强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广泛宣传,从而不仅增强了公众对建档保护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山西省档案公共服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从2003年开始,山西省相关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对全省传统村落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并逐项登记造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住建部、文旅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四部委制定的标准加强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现已初步完成了传统村落纸质和电子档案的制作,其主要包括文字内容、照片、录音、录像、图纸等形式的资料。另外,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的申报认定工作,申报认定的传统村落如实地反映了村落概况、村志祖谱、历史文脉、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生活等村落史料。目前,山西省共认定国家级传统村落550 处、省级传统村落286 处。新时代,山西省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对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未覆盖和覆盖不够充分地区的深入摸底调查,以期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的整体价值。
近年来,山西省各地普遍开展了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一批非常有价值的传统村落因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但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仍有一些传统村落正在遭受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导致其原生态特征、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面临着逐步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险。目前,山西省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03年至今,山西省相继出台了《山西省古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关于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建档保护方面的政策。以上这些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的关注,但针对传统村落建档保护的方案和实施细则还不完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主要由住建、文旅、财政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联合开展,档案部门仅仅是辅助部门。实践中,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由于缺乏档案部门专业、长期的规范指导,导致其不能按照预期目标全面推进。
目前,以村为立档单位形成的传统村落档案往往仅限于在申报认定过程中形成的基础材料或申报原本。其中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居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多集中于文旅、档案和文物部门。另外,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档案的原本及延续记录和原始资料十分稀少,缺乏专人专业保护。针对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相关的政策规划、管理制度、会议记录等文字资料以及后续村落修缮、保护过程中还将陆续形成的档案材料,如修缮项目建设档案、保护资金拨付利用档案等大多没有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往往散存于各职能部门。
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村落文化保护工作,深入村落开展全面的信息采集是其首要的任务。目前,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影响,与传统村落文化相关的建档信息散布于村落的各个角落,导致收集整理相关信息的难度较大。另外,从事传统村落普查与信息采集工作的人员主要来自于文物保护单位、学术科研单位及民间组织,往往缺乏档案信息采集的经验,导致有时采集到的信息数据不全面、不宜使用,也给后续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带来了不利因素。
加强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的初衷是通过对村落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利用,最大程度地保护濒临消失的地方传统文化,以期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关注、宣传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但目前,山西省传统村落档案的利用率并不高,公众大都是通过地方档案部门出版的传统村落书籍或画册、新闻报道等了解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因此,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以不断提升档案的利用率。
传统村落是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化遗产中非常珍贵的部分。实践中,山西省相关部门要多措并举加强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以期使传统村落文化能够在保护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山西省相关部门要加快完善传统村落建档保护标准体系,不仅要将传统村落文化档案保护实施细则和传统村落建档、归档要求纳入其中,而且要及时接收各地传统村落档案,并逐步建成传统村落专题数据库,以进一步促进乡村信息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省级档案部门要负责审查档案保护发展规划和本地区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实施细则,提出档案规划编制单位选择条件和推荐单位名录,并负责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对传统村落档案分类、归档等情况进行逐村验收。市、县级档案部门要负责本地区传统村落科学调查、档案建立、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其中档案保护发展规划编制要在省级部门提出的推荐单位名录中公开择优确定编制单位。传统村落所在乡镇政府要配备热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数码设备的档案管理人员,配合驻村专家和村级联络员做好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村“两委”要切实承担起村级档案主要负责人的职责,并将建档保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另外,乡镇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对“村档乡管”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确保传统村落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
山西省相关部门在传统村落申报认定过程中,主要采集了村落自然环境、历史建筑、人文历史、非遗文化、文献资料及保护发展情况等可供建档的信息,而有很多关于宗族繁衍、家训家风、风俗习惯等内容记载的还不完整,存在一些空白。推进原住民口述历史建档工作,就是要深入挖掘村落原住民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通过访谈、拍摄等手段把村落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传统的节日仪式、历史建筑和家训家规的由来以及传唱的民歌民谣进行记录和保存,以期使档案数据信息的展示更加立体生动。实践证明,推进原住民口述历史建档工作,不仅能够填补村落有形记忆的空白,同时也能够增强村落原住民及社会公众保护传统村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数字信息宣传模式逐渐多元化。传统村落的文字图片档案展览有时无法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数字档案以全景的拍摄,结合口述、古典音乐的烘托,把村落文化在屏幕上进行展示,能够使村落文化与大众更加贴近。为此,山西省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传统村落数字档案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进而有力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山西省档案部门可以积极联手各大新闻媒体,将完善的传统村落建档保护的基础数据进行转化利用,如打造以“山西村落”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纪实手法讲述发生在村落里的人物和历史故事,传递出深埋在乡土间的山西故事,拼接成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以唤起社会公众乃至世界友人关注山西、了解山西。
山西传统村落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社会发展轨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如阳城皇城村因康熙字典编纂者陈廷敬而闻名,介休张壁村因多功能军事防御地道而闻名,寿阳平舒村因三朝帝师祁隽藻而闻名。为此,山西省相关部门要充分依托各地独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历史人物、成语典故和参与性强的民俗非遗档案资源,通过包装宣传和策划营销进一步进行文化挖掘与故事整理,用活用足“互联网+”,并将传统村落进行资源整合,因地制宜推出以文物古建、历史人物、客栈民宿、文化遗产、影视基地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总之,通过文化旅游开发能够解决原住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使他们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主体,进而提升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的延续性和内生动力。
从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来看,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完善其保障体系,是推进山西省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首先,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传统村落建档保护人才队伍。其次,要对不同种类的建档保护专业人才实施分类管理,逐步建立起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人才库。再次,要积极引进跨学科、区域性档案修复人才,并广泛与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以充实和扩大建档保护人才队伍。最后,要定期组织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和村干部参加档案专业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他们开展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相关部门要以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为主题的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为契机,从高校中选拔一批优秀的档案专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深入村落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开展档案整理归档工作,以期储备一批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和传承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基础,山西传统村落文化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笔者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山西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保护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建档为民、用档惠民,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并使村落原住民能够守得住、留得下、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