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中国具有悠久的手工业制造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传统手工业亟待保护和发展。陈云长期主持财政经济工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安定人民生活,为有步骤地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就,对新时代手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的构成大致包括农民经营的与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庭手工业、城乡劳动者经营的独立的个体手工业和民族资本家及其他工商业者经营的手工作坊或工矿作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帮助手工业恢复生产,引导个体手工业者组成不同形式的手工业合作组织。1952年参加各种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达到25.2 万人,占手工业从业人员的3.9%;产值2.55 亿元,占手工业总产值的5.4%。1953年,党及时提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5年,手工业参加合作组织的人数为220.6 万人,占手工业从业人数的29.1%;产值20.16 亿元,占手工业总产值的29%。1956年1月,在全国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掀起高潮的同时,手工业全面合作化也达到高潮。到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10 万余个,参加合作组织的人数达509.1 万人,占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2.2%;产值74.27 亿元,占手工业总产值的90.6%。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主持中央经济工作,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负责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在有步骤地开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开创性工作中,陈云作出了巨大贡献。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传统手工业开始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由分散的个体手工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但是,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也产生了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等的偏差。早在1954年12月,陈云就提醒,“对手工业合作社生产的发展,要加以管理和控制”,“手工业合作化宁可慢一点,使天下不乱。如果搞得太快,就会出毛病”,“手工业合作社是一定要发展的,但要防止产量超过需要,并注意原料是否有保证”。〔2〕270-2711955年冬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过急过快的偏差更加凸显了出来。1956年6月,陈云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长篇发言,同年9月20日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专题发言。他深刻指出,“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由于形势发展太快,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不容易完全跟上,也产生了一些暂时的、局部的错误”〔3〕5。陈云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了认真思考和总结,认为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手工业在合作化的过程中,过多地实行了合并和统一计算盈亏,而这是不利于手工业经营的。因此,比自营时候,一部分手工业产品发生了质量下降、品种减少的现象;一部分服务性的手工业在合并经营的条件下,对于居民和手工业者自己都产生了许多不便。二是手工业盲目合并的问题。三是农业在合作化的过程中,对于应该由社员家庭经营的副业注意不够,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影响,一部分副业产品的生产有所下降。〔3〕5
围绕上述认识,陈云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纠偏主张。一是短期内恢复原有的生产制度。1956年2月,他提出,“半年内一般仍按照原有的生产经营制度或习惯进行生产经营”〔4〕987。并进一步指出,“这不是说半年期满以后,各行各业就都能够进行改组。所有工业、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的企业改组,都不应该受时间的限制,都必须经过充分准备”〔2〕318。二是重视资方人员的作用。他指出:“不应该让有经营能力的资方实职人员坐‘冷板凳’,而要尽可能地使用他们”,并提出:“对商品的设计人员,像工厂的设计师,时装店的设计师,要给予奖金,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智,设计出受群众欢迎的产品。”〔2〕301三是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针对各行业和各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行业分类、地区有别的措施积极解决问题。如传统深厚的上海纺织业,社会主义改造速度领先,但盲目集中、被人为割裂的供销协作关系以及质量不统一的失调现象突出。1956年12月,国家对公私合营棉纺、织布、印染厂,改变原来的加工订货办法为原料、商品购销关系。1957年5月,上海丝绸工业公司由华东纺织管理局移交上海纺织工业管理局进行管理。
传统手工业不仅是物质生产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陈云对此特别重视,并给予了很大的关心。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每到一处,都亲自做市场调查,了解小商品的供应情况、手工业的生产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陈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手工业保护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他提出应该特别注意保持传统手工业的特质,要将原汁原味的技艺、内涵和精神传承下来。在论及杭州的张小泉剪刀等传统名牌手工业产品时,他说:“传统名牌产品,是传统优秀技艺的集中表现。在生产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生产方法、精湛技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各行各业的手工业,都有许多名门绝技和独特的技艺传统。”〔5〕164并反复强调要注意保持手工业好的生产经营特色,想尽一切办法保持原来好的品种和质量。
陈云力主保留老字号原有的牌子。传统手工业中有许多老字号产品,驰名中外,耳熟能详,广受社会欢迎和赞誉。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老字号的“字号”是否保留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有一种看法认为既然公私合营了,作为封建时代标志物之一的“字号”应该彻底消失,改为统一编号。陈云认为,“牌子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变换。他说:“原有工厂和店铺的招牌是不是需要改掉?我看最好把它保存下来。”〔2〕287在上海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时,他提出,“一个老店出了名不容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名的。这个名应该‘扬’”〔5〕157。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过多集中生产和统一计算盈亏等偏差,导致老字号产品质量下降、传统技艺粗糙化和工艺继承能力不足等,陈云较早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力图纠正。在中财委的会议上,他就多次强调要保护和发展传统的名牌手工业产品。在党的八大的专题讲话中,陈云又指出,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必须重视老字号产品的质量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满足老百姓的消费需求。
陈云还注意到传统手工业人力资源与产品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因而他非常重视对传统手工业传承人的保护和使用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鼓励在战乱中改行的老艺人重拾旧业,组成合作社,并采用供应原料、税收扶持、低息贷款、收购成品等方式,对分散在城市角落的小手工艺人进行整合扶持,促进了传统手工业的迅速回温。公私合营后,陈云认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要“由工厂、商店的经理或副经理来担任,并且大体上可以由工商界原来负责这一工作的人来担任,因为他们比政府干部懂得多,是内行”〔2〕301。针对一些地方对有管理经验的资方人员、设计人员和身怀绝技的老师傅在安排和使用上有所冷落,不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授等问题,陈云指出,一定要重视老艺人的作用,要培养大批掌握技艺的新学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机器大工业,手工业仍然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经济的支柱之一。这一时期,我国外汇奇缺,而新中国建设又急需大量外汇。面对此状,陈云主张扩大出口,增加外汇。1950年6月,陈云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进口什么东西,要严加管制;出口的东西要放宽尺度,凡是能够出去的东西,不管鸡毛蒜皮都可以出”〔2〕94。中国的手工业产品资源丰富、原料优质、传承古老,包含着多项特种工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国家欢迎,具有出口优势。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手工业出口创汇成为陈云思考的问题,他对此进行了重点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根据各地手工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汇聚行业合力,降低成本,突出贸易的比较优势。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形成区域特色的个体手工业,大都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工具简陋,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将这些个体手工业进行了联合。如北京汇集民间琢玉艺人建立了玉器生产合作社,后于1958年成立了北京玉器厂,形成玉器产业化的雏形,大大提高了出口创汇能力。在陈云的推动下,牙雕业、景泰蓝业、漆雕业等手工作坊和手工艺人也迅速集中,手工业出现了一段迅速发展壮大的辉煌时期。
其次,倡导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形成供、产、销环节的一体化。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生产方式逐步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相适应,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名优精品方面。陈云继续深入思考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出口创汇前景,1961年5月30日,他在外贸专业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如何做好外贸工作、争取多出口多创汇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出口商品基地。他指出,“为了多出口,就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搞好出口商品的基地”,“不论出口的或内销的商品,只要是名牌货,过去都有自己的基地。……张小泉的剪刀,苏州的檀香扇,杭州的绸伞等等,都有比较固定的原料供应的基地。基地出产的东西,生产稳定,产量大,质量好,成本低。我们现在把这一套都打乱平分,是不合乎经济原则的。这种办法,是不能持久的。如不迅速恢复,出口就做不到既经济又稳定”。〔3〕157-158陈云的以上意见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深思熟虑形成的,事实证明正是当时工作中急需落实的措施,是非常正确的,因此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61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央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的规定(试行草案)》,采纳了陈云的这些合理建议。随着规定中各项具体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国的手工业生产焕发生机,在很短时间内各地市场上各种手工业商品琳琅满目。1965年,手工业出口贸易的产值为14.2 亿元,比上年增长63.2%。在陈云的推动下,当时全国先后建立了五大类43 种重点商品的基地和专厂,其中不少品种经过多年扶植和更新,成为我国出口的重点产品,为此后我国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打下了较好基础。
再次,通过提升质量拓宽手工业产品的销路,鼓励产品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陈云十分重视产品质量,他指出,“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都必须保持产品质量和经营品种,对于已经降低了质量的产品和已经减少经营的品种,必须迅速恢复。所有合营的工厂商店和手工业合作组织,都必须指定经理或一位副经理专管产品质量和经营品种的工作,保证不降低质量,不减少花色品种”〔4〕987。在特色手工业产品出口质量方面,陈云更是主张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和拳头产品,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如苏州的工艺美术品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尤以苏绣闻名。1957年12月,陈云在苏州疗养期间参观了苏州刺绣合作社,提出要专门派人到国外去了解各国人民所喜爱的图案,要组织专人从事研究,尽快让更多的苏绣艺术品走出国门,供世界人民共同欣赏。1959年6月,在具体谈到苏绣产业化的可能时,他说:“苏绣出口这一件事,所费原料不多,等于是劳动力出口,这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民生,我这个想法希望终能实现。”〔6〕1960年,按照陈云的指示,苏州刺绣研究所派人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进行考察和表演,展示产品魅力,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在陈云的大力推动下,苏州丝织品品种日新月异又价廉物美,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迎合了国际市场的需求,远销亚非欧等许多国家。
最后,积极拓展贸易伙伴,扩大手工业产品出口。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一边倒”的外交环境下,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不多,陈云提出要“尽量打开局面,特别是港澳和南洋,他们需要我国的一些土特产”〔7〕,并指出要尽己所能地扩展对外经济贸易伙伴,争取与尽可能多的国家,包括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瓷器、绸缎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手工业产品贸易也使新中国被了解、认同,扮演友好使者的角色,成为国际社会了解新中国、树立新中国形象的最佳途径之一。1952年,中国代表团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先后与印尼、巴基斯坦、芬兰、意大利等11 个国家签订了进出口总额为22 373 万美元的各项贸易协议〔8〕。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重视和发展手工业,对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城乡就业、扩大外贸出口和外汇收入、丰富城乡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手工业仍然具有传承中华文明、展示民族文化形象、锻造工匠精神、促进文化旅游的功能。陈云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保护和发展的思想及实践,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规律,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一是对手工业的保护和发展要坚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积极参与制定并大力倡导和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国家帮扶、典型试办等多种形式并取得积极效果,手工业合作社得到普遍发展。同时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他还对过急过快的偏向进行纠正。陈云保护和发展手工业的实践表明,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尊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和中国传统经济“农工结合”的特殊性,重视手工业沟通工农业的作用。可以说,陈云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前瞻性地开发利用手工业资源。我国手工业分布面广而且门类众多,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时须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各种不同的复杂情况。陈云是全党公认的善于调查研究的楷模,在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纠偏时,他坚持从实际出发,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如对传统老字号集中的苏浙沪地区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重点调研,提高了老字号产品质量,挽救了老字号品牌〔9〕。他还积极参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路线和方案的研究、制定和执行工作,善于通过调查研究不断调整手工业改造中过急过快的“冒进”,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的发展。在当前国家创新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背景下,手工业复兴的浪潮与开发利用手工业资源是紧密结合的统一体,仍然需要加强创新,在决策前进行调查研究而后形成合理方案,唯此,才能开创手工业生产的新局面。
三是要弘扬手工业的优良传统,大力提倡工匠精神。陈云一直提倡继承和发扬手工业优良传统,即讲究选材精良、工序严格、诚实守信,追求精益求精、独具匠心。从他对老字号的保护、对手工业产品质量和对身怀绝技工人的重视可以看出,他认同传统工艺和传统工匠的内在精神,尊重手艺人设计和创意的精神活动,并将之作为新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根本。当前,大国工匠精神正在形塑,已成为全社会弘扬的价值观。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我国传统手工业产品作为文明交流的载体,获得了沿线国家的普遍认可。在喜悦之余,我们不应忘记陈云在我国手工业生产和保护中所作的显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