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路探讨

2019-01-26 23:19李爱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改革

李爱霞,管 馨

(中共济宁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山东 济宁 27210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丰富,对其进行深刻研究,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新目标、解决新矛盾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推动经济向高质量转变和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的客观要求。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实现经济富强的现代化强国应有的题中之义和客观要求。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必须是经济强国。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快地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总体上已不再落后。同时,人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是,城乡、区域、产业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体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方位推进新时代经济建设,才能切实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将GDP 增长和税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导致我国GDP 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动能不足、结构不优、效率不高。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由此可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是我们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只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我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在2018年1月30日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举行了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今后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内容。

(一)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指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中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却大而不强。我们要把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这些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协同投入实体经济,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行业供求衔接和产业优化发展。当然最关键的是要把各种要素协同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和产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

(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来形成,但是劳动力、资金、土地、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同时,市场体系中还存在市场不够统一、市场主体竞争不公平、地方保护、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深化能源、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清理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加强市场监管,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广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改革的大政方针更加明确,收入分配机制逐步完善,全国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跑赢经济增速等。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全国行业平均工资差距虽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仍然偏大。我国消费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由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通过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低抑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四)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区域之间在地理位置、基础条件等方面差距较大,再加上政策性因素等影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产要素供给等方面差距明显。长期的城乡二元化体制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各方面发展都比较薄弱。为此,必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区域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优化现代化建设的空间布局,使城乡和各区域之间的所有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五)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绿色发展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长期以来,我国在GDP 高速增长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目前铁矿石、原油等大多依靠国外进口。同时,付出的环境代价也较大,雾霾、水污染、土地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显现,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创造更多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重要经验和启示,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尽管目前面临中美贸易摩擦,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是会越开越大。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是出口市场过于依赖发达国家,贸易顺差过大。今后要更加注重出口市场多元化,促进进口和出口平衡,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效率,维护经济安全,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力激发和释放了市场活力,我们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未完全消除,必须继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以及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路探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任务。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要使我国经济获得高质量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当务之急是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我国制造业体系较为完整,但结构不合理,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钢铁、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大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当前,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发达,金融、教育、健康、养老、科研等服务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服务生产和生活的供给能力。三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战略,是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加快创新驱动,当务之急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当前我国一方面存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科研成果却被“束之高阁”,“躺在实验室睡觉”,所以必须加强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2017年,我国颁布了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此指导下,上海、浙江、重庆等地就如何实现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开始了探索实践,使一系列科研成果开始加速向市场转化,为其他省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优化现代化建设的空间布局。一是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解决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要加快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持续深化、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并且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也差距较大,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区域发展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基本保障大体相当的目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一是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领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搞政治同盟、军事同盟,而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二是由政策性开放转向制度性开放。制度性开放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过去40年的对外开放主要是通过降低关税和政策手段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将更加注重国内的规则、制度、法律等层面的完善,通过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以制度性开放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性经济。三是加快全方位开放。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扩大出口,还要主动扩大进口;不仅制造业要开放,还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快金融、教育、健康等服务业开放,不断提高我国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靠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产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不够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不少土地被闲置甚至荒芜,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在不影响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在工业领域,应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等。对于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则要通过深化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改革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瞧,那些改革推手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