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新发展
——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三维探析

2019-01-26 16:49魏欣羽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育人

魏欣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非常看重对全体人民进行德育教育,多次提到要发挥立德树人在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中的中心作用,形成了体系明晰、论证科学的“立德树人”德育思想。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再一次阐发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德育思想。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理念的集中表达,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明晰了方向。总书记对我国高等学校育人理念进行深邃思考,在观照历史、借鉴先辈、立足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历史逻辑、学理逻辑和时代逻辑的“立德树人”德育思想。

(一)历史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融通发展

在我国,历来就有尊德重教的优良传统。习近平“立德树人”的德育思想也是在对这一优良传统的传承创新中逐渐生成发展的,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的历史逻辑可分为两大方面: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继承发展

历经五千年的岁月洗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厚植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民众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继承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的诸多方面。例如,在理想信念方面,中华儿女始终延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责任感,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人生境界,践行“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这些理想信念在今天仍历久弥新,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崛起而励精图治。在价值选择方面,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基本价值选择和道德规范,在当今时代仍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德育思想的继承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让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社会主义培养一批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对青少年德育提出明确的要求,提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首次将“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首次系统论述其“立德树人”的德育思想,并将其作为思想引领。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工作实现“四个服务”,充分彰明了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突出地位。

(二)学理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汲取借鉴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研究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的一门学说,认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人”,“人”是贯穿其德育思想的主线。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众多方面进行了汲取借鉴。

1.人的价值理论方面

马克思认为,“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3]其价值总是通过人的各种现实活动表现出来并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这一论断要求我们要在德育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与创造性,同时教育学生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倡扬激励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4]

2.人的需要理论方面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能,它能够促推行动,“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而“立德树人”就是从主体自身的需要出发,通过教育使主体的素质、个性和潜能得以发挥,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实现更好的效果,就必须切实从满足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努力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方面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顾名思义,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能力发展包括智力、体力、道德力、自然力、内在潜力和现实能力等。因此,这一理论要求我们树立全面的育人观念。习近平同志一直十分重视各个阶段学生的发展,对不同的学龄阶段都做出了具体的教育要求。他强调,“中小学生要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6]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和政治觉悟,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时代逻辑: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综合考量

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绝非偶然的灵感乍现,而是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必然结果。这一德育思想的提出,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引领功能,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科学融合。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新的德育理念。伴随着国际上各种力量的激烈较量,教育和人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得人才者得天下”已成为全球共识。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正是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只有抓好教育这一关键领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更有力量。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的精神内涵

“立德树人”德育思想是习近平同志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对教育做出的“总思考”、“总判断”,蕴含着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的深层智慧。

(一)深切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立什么德”的问题

“立德”作为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的导向和旗帜,回答好“立什么德”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面临当前国内国外的发展境遇,应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

1.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早已构筑了一套系统完备的道德价值体系,内含丰富的道德理念,值得后世承袭发展。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首要强调要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按照类型可以分为以家人和睦相处、夫妻相濡以沫、子女谦恭孝顺等为主的家庭美德;以甘于奉献、兢兢业业、爱岗敬业等为主的职业道德;以乐于助人、拾金不昧、见义勇为为主的社会公德;以艰苦奋斗、勤劳朴素、自强不息等为主的个人美德。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的以“仁义礼智信”为主的个人美德;近代革命时期以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热爱人民为主的革命美德;和当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社会美德。虽然道德的具体内容因时而变,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不同时代道德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不论在哪个年代,都要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德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引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习近平同志多次告诫全党,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因此,我们进行的德育教育就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之道,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最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进行“立德树人”德育教育最首要的教学依据。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学好这一理论成果,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好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德。

3.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

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因此我们必须要立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德。第一,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价值观的根本体现,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第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集体主义思想,协调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始终做到以大局为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其准确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道德有利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逐步提升道德素质与道德修养。

(二)深切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树什么人”的问题

“树人”作为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的目的和归宿,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哪种程度。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好“树人”的总阀门,树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人、有创新思维与广阔视野之人、有中国气质、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1.树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人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对未来社会最美好的构想,也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信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民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真正的自由。习近平同志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曾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8]“立德树人”德育思想就是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为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2.树有创新思维与广阔视野之人

习近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9]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广阔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也是迎接未来的光辉使命。“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10]“立德树人”德育思想就是要着力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意识,增强其勇担改革发展重任的使命感。同时,要培养学生增强洞察世界发展大势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具备灵活、多变的应对力,能够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层面审视问题,激发国家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内生力,从而通过“教育强国”这一现实路径增强综合国力。

3.树有中国气质、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有中国气质、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关键在于能够体现中国风貌,即要对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有全面的了解与整体的把握。优秀的人才,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不断向前的强大推动力。只有培养出具有中国气质、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才能走得更加坚实有力。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积极传扬符合中国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激发学生强烈的国家、民族自豪感。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将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的实践路向

习近平同志曾阐述:“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1]这一论述明确阐释了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以文育人、以德育人、以行育人的三重实践路向,也正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六个下功夫”科学论断相辅相成。

(一)以文育人

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应当重视以文育人的实践路向。以文育人意味着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润提升人的素质。青少年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离不开革命文化的精神引领,更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肥沃土壤。以文育人,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广大青少年的生存、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应高度重视以文育人的实践维度。通过文化能够吸引人、浸润人、改造人的特点,深植“立德”的文化根基,在形塑中华文化优秀品格与独特精神气质的过程中展露引领、凝聚、创造的强劲功能,引导青少年认同、践行中国精神,成为具有中国风貌和文化气质的时代弄潮儿,最终实现“树人”的效果。

(二)以德育人

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应当重视以德育人的实践路向。“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从二者的关系来看,立德是树人的必要准备,树人是立德的必然结果。“立德树人”中的“德”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既包括道德涵养、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又包括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是一个人思想素质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德”的内涵也在日益得到丰富。因此,“立德”必须要充分结合时代特点,体现出“德”的时代性。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2]它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追求,完美地诠释了“德”的时代性特点。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应重视培育青少年积极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体现新时代“以德育人”的实践维度,将青少年都培育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3]

(三)以行育人

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应当重视以行育人的实践路向。“以行育人”是“以文育人”、“以德育人”的手段和最终目的。唯有经过具体的实践才能检验出“以文育人”、“以德育人”的效果,才能将他们接受的思想外化为具体的行为,才能真正增长见识、增加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奋斗精神。习近平同志也表明:“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4]因此,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必须着眼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并善于将“立德树人”德育思想融入其中。通过重视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及日常生活,增强对“以德树人”德育思想的接受度与认同感,从而培养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