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志彭 伍倩颖
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不仅仅是推动“9+2”泛珠三角发展的区域性开发规划,更是为适应世界战略中心东移的国际大环境而制定的国家长远发展大计。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城市群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方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初期规划阶段,深入研究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及其近些年来的发展演化趋势,并进行粤港澳与世界三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比较分析,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科学发展无疑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已有的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研究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发展目标、独有优势和主要障碍、重点建设领域和发展路径、法律冲突合作与营商法治环境、政府协作治理与监管等成为热点研究主题,粤港澳大湾区中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结构相关研究仍是少数,主要是粤港澳三地各自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立研究。广东自2003年确定文化大省建设战略以来,文化创意产业总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具有企业多元化、产品多样化的发展优势[注]李凤亮、潘道远:《新业态视域下的广东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同时呈现创新主体薄弱、没有形成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等缺点,但已经有文化与高新科技融合、与制造业融合、与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注]詹双晖:《文化产业创新的机制与条件——兼谈广东文化产业实施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11期。。香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最早,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善用资本运作,形成全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共识,产业水平领先,同时产业集群缺乏联动性、产业格局内卷化等问题显现[注]王学文、张远满:《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2期。。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多元的共融文化和较高的经济水平、专利设计创意转化潜力大、民间创新力量涌现等优势,但缺乏广泛的科研群体和创新氛围、创意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结合度不高等问题需要注意[注]代魁:《关于澳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7期。。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研究逐步出现和深化。“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具有叠加区域优势,但“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可能成为障碍[注]黄晓慧、邹开敏:《“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路径应选择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创新方向[注]丘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路向选择的维度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粤港澳三地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占据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特定环节,有协同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可行条件[注]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综上文献可以发现,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各大湾区的独立研究层面,缺乏世界级湾区间文化创意产业的横向比较研究,特别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与世界三大湾区的优劣势对比及其演化趋势分析则更为鲜见,亟须加强。
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以下简称“文创上市公司”),基本上代表着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最为先进的生产力主体,同时也是反映全球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最为灵敏的“晴雨表”。本研究从世界四大湾区整体视角出发,基于三大国际主流产业分类标准——标准产业分类体系(SIC)、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全球产业分类标准(GICS)构建统一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范围,借助国际权威的美国标准普尔全球上市公司数据库[注]该数据库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开发的沃顿平台(WRDS)获取。、上市公司官方网站、雅虎财经、谷歌财经等渠道搜集整理筛选了2001年至2016年间世界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经过审计的公开财报数据(数据检索截至2017年12月),对世界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体情况、行业结构、城市集聚度等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全球视野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准确定位。
图1 20012016年四大湾区文创上市公司数量[注]截至2017年12月,因数据库中部分国家和行业2015年、2016年数据更新不全,本研究采用年平均增长率进行了平滑性估测。
图2 20012016年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比较(单位:亿美元)
纽约湾区创意、娱乐类行业构成比重大。从上市公司数量比较来看,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电影与娱乐、出版、广告四大行业连续16年进入前五强,年均占比分别为26.25%、12.9%、9.2%、9.0%。其中,互联网软件与服务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据第一的位置,其余席位则集聚在出版、电影与娱乐、广告、广播、有线和卫星电视等行业。由此可见,纽约湾区借助其文化及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而稳定的内容创作、渠道分发等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体系。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发现,就电影娱乐行业而言,很多公司虽然在好莱坞拍摄制作,但其总部在纽约湾区。
东京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细分行业种类构成数量是四大湾区中最多元的,共涉及50个具体行业,前5强行业组成也较为多元。除了互联网软件与服务16年保持首位,广告、休闲产品、电影与娱乐、商业印刷等行业皆进入13次以上,而且从广告行业排名的明显上升(2003年第四名,2016年第二名),以及电影与娱乐、商业印刷行业占领前部位置,可以看出东京湾区娱乐需求增长,内容创新、文化服务等新业态(广告、电影、互联网)和文化产品制造、生产等传统业态(印刷、休闲产品)发展较为均衡。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仍以产业价值链后端为主。与前三大湾区不同,互联网软件与服务没能连续入围粤港澳大湾区文创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前五强,从2003年开始才跨入前四名。其余进入五强的行业还有消费类电子产品(16次),休闲产品、纸包装(14次),通信设备(12次),服饰和奢侈品(5次),博彩(2次),黄金、广告、纸制品(1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创意及科技程度不及其他三大湾区,仍处于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数量等相对优势发展资源型、装备生产类文创行业的阶段。虽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在不断丰富,但还需要不断优化升级,需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跃迁。
表1世界四大湾区文创行业前5强
注:限于篇幅,在此仅列示2016年数据。
与纽约湾区相似的是,东京湾区也出现了互联网软件与服务行业数量多而营业收入较低的情况,而且互联网软件与服务行业在最近的2015和2016年进入营业收入行业排行第四名。消费类电子产品、广告、商业印刷、电脑与电子产品零售等行业进入营业收入五强次数高于数量五强并排名靠前,而且硬件、储存和外设以及纸制品两个从未进入数量五强的行业分别进入营业收入五强14次、16次。可以发现,文创产品制造类行业营业收入发展更加稳定,成为东京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支柱行业。
旧金山湾区互联网行业营业收入水平更优,16年来共有互联网软件与服务、互联网零售、家庭娱乐软件、应用软件等互联网直接相关行业进入旧金山湾区营业收入五强。2001年开始,电子设备制造商占据旧金山湾区营业收入首位,互联网软件与服务行业从第四名逐渐爬升,于2004年成功登顶并连续保持4年首位,虽然2009年起硬件、储存和外设取代互联网软件与服务业成为榜首,互联网软件与服务、家庭娱乐软件等互联网行业依然坚挺在五强之中。
表2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营业收入5强
注:限于篇幅,在此仅列示2016年数据。
从四大湾区上市公司数量结构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经济的崛起是四大湾区的共同特征,由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带来人才、技术、资金以及创新基础设施等资源要素,互联网与湾区经济的高度融合将会产生巨大的发展潜能。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正在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为湾区文创提供融合发展的可能性,推动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由于整体目标、国家战略规划以及社会资源、历史文化等基础的不同,各大湾区在16年间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特色优势,具有相对独特的文化内涵。纽约湾区借助世界金融、贸易核心的优越条件,建设全球媒体、会展和娱乐之都。旧金山湾区主打硅谷为特色的高科技研发,高技术从业人员密集,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成雄厚的研发力量,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东京湾区拥有庞大的产业集群,由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等六大港口组成的东京湾区将国际物流、贸易中心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促进了文创高新制造业的发展。对比国际一流湾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低端文化产品和设备生产存量占比较重,在科研创新、文化融合等方面与世界三大湾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在某些细分行业具有优势地位,但是总体来看,尚缺乏能够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世界三大湾区都拥有能够左右全球市场的超级文创巨头企业,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创巨头企业主要的影响力还局限于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影响力非常有限,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一流湾区更为核心的差距所在。
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在湾区内的扩散呈现不均衡性,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程度按顺序依次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湾区。2016年四大湾区中,东京湾区集聚程度最高,92.0%的文创上市公司集中于东京市,而排在二三位的千叶、横滨各仅占1.3%,呈现一心多点的地区分布状态。纽约湾区集聚水平第二高,纽约一城的文创上市公司数量占纽约湾区的73.8%,湾区内文化创意产业比重排名紧跟纽约之后的是斯坦福德(9.2%)和诺瓦克(4.6%)。粤港澳大湾区中,深圳在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超强竞争实力,良好的创新氛围、经济特区的政策支持等积极因素吸引了湾区内53.1%的文创企业,同时作为国际产业服务中心和全球物流枢纽中心、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以及作为中国连通世界的窗口——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比重分别占21.0%和6.2%,虽与深圳有很大差距,但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旧金山湾区是四大湾区中最为均衡的,旧金山、圣何塞、红木市相差不超过10%,形成旧金山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三点矩阵,文化、创新等要素在区域内得到良性循环流动。
东京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集聚水平从2001年的88.7%一直走高,2003年进入90%,之后虽有起伏但也维持在91%之上,2016年达到92.0%,总体发展稳定而且有进一步增强的态势。纽约湾区集聚水平也相对较高,但对比东京湾区更为波动,从79.9%起,最高2009、2010年达到81.4%,但之后随时间发展走低,集聚化发展的势头受到一定程度遏制,2016年为73.8%。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聚在深圳市,而且16年来基本保持上扬态势,从45.0%起伏上升至53.1%,共计增加8.1%。2006年以前集聚度年均增长1.7%,2007年开始集聚发展势头有放缓迹象,在2007年、2010年、2014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但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结构集聚度呈增强态势。如何恢复香港、澳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能、激发广州、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更大发展活力,形成更加均衡和良性的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将是今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课题。
通过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四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体概况、行业结构、城市结构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数量方面不逊于世界级湾区,但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行业集聚、城市协同等各个方面与世界级湾区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三个方面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整体空间载体概念,在进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过程中必须树立“整体”的观念。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政策工具,逐渐消除行政壁垒,通过市场、交通、信息网络把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优势和要素聚合起来,形成多样互补的组合,进行良好的互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开放、竞争有序的营商环境,加强各城市的协调与沟通,打造创新的利益共同体,使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互动融合,达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优势整合。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加快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整体规划,协调和规范创新活动;二是要发挥粤港澳地区智库、咨询机构、协会等中间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共商共议,共同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鉴于三地法律体系的差异,建立跨境商事仲裁、版权登记、区际司法协助合作等跨区域的法律服务组织和机构,为文创企业跨境创新提供法律支持[注]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4期。。
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偏向低端、创新创意能力不够强等问题突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亟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布局。首先,加快湾区内产学研结合实践,推动更多企业成为创新活动主体,充分发挥湾区内科技大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区域创新中的带动作用和创新溢出效应,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内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建设基于知识链—专业链—产业链良性循环的大湾区文化创意创新通道[注]欧小军:《世界一流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以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为例》,《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其次,完善面向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逐步推进创业板市场改革,提高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企业上市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提升其流动性,为不同阶段的高技术、高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并且完善粤港澳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让三地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资金能够为湾区小微企业提供有效支持,推进创意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双轮”驱动[注]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4期。。此外,要加快创意创新人才梯队建设,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两条腿”走路,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基础。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院校在大湾区联合办学,建设高水平、国际化高校集群高地,建设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特色共存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培养国际化创意、创新、技术人才。制定大湾区引才计划,建立更加科学、创新、完善的外籍知识人才引进和技术移民制度体系,借鉴欧盟经验搭建和完善就业信息平台,注重职业能力互认工作,畅通人才流动通道,提升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如此一来,在湾区发展中产生“涓滴效应”,加快大湾区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和制造业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创意与创新密集型产业过渡和转变,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在优化互补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新的创新要素,形成纵向层级丰富、横向连接广泛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成为重要的全球文创产品生产中心和世界级文化市场。
“一国、两制、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的多元制度格局既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阻滞因素,同时又是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协同发展的独特优势所在。传统上追求粤港澳三地制度接轨的思路容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体系同质化,抹平现有格局对大湾区内各城市差异发展的天然优势,造成各城市本位主义局限更加固化,各地区只顾本地短期利益而阻碍城市间人才、资本及文化资源要素流动等问题将更加严重,进而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低水平重复,进一步加深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独自发展和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利益最大化间的矛盾。需要认识到的是,粤港澳三地产业差异性、互补性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具有内在需求和可行条件。三地各城市应保持自身特色,融合湾区各城市间的共同需求,建立三地分工协作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不同层级优势,使湾区各城市间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最终形成多圈、多核、开放、共生的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多元协同生态系统[注]黄奇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能走别国的路子》,中国经济新闻网:http://www.cet.com.cn/wzsy/qwfb/2054254.shtml, 访问日期:2018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