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胡晓云 李连永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婴幼儿骨科疾病,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能够导致患儿的髋关节呈现出畸形的变化,结合以往研究可见此种疾病所伴随着的病理改变包括髋臼、关节囊等发育异常的情况[1]。目前针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多以手法复位为主,但对于存在着严重病理改变的患儿来说,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以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但大量资料显示,部分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即便接受了手术治疗仍然存在着肢体功能不良的情况,这就对护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以往临床工作中实施的常规护理仅能满足机体恢复的最基本需求,现我院开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旨在促进改善并恢复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自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均在我院行X线及临床症状检查后确诊,由患儿家属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排除了合并存在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其他部位畸形者,符合手术治疗适应证。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为(4.3±0.4)岁;左侧髋关节脱位20例,右侧髋关节脱位19例,双侧髋关节脱位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为(4.1±0.5)岁;左侧髋关节脱位21例,右侧髋关节脱位19例,双侧髋关节脱位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在患儿入院后给予CT扫描方法,对股骨颈前倾角的度数进行测量,常规进行股骨踝上骨牵引,同时给予股内收肌皮下松懈治疗,对于存在高脱位的患儿给予实施髂腰肌松懈,并给予适当力度的牵引,促进脱位额股骨头能够下降或者接近在髋臼水平[3]。在手术治疗期间采用改良的S-P切口,充分将关节囊及髂腰肌显露出来,完整切断肌腱、切开关节囊、对髋臼内容物清除,整理周围组织等,并对骨畸形给予矫正等[4]。术后常规给予固定及功能锻炼等。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观察指标、用药指导、跟踪随访、并发症预防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法为:(1)根据院内情况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该小组内成员包括主管护师及护士等,结合以往临床工作中关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及护理相关内容对组内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了在原有护理方法基础上加强了手术操作适应证、护理时注意事项、卫生程序、如何正确预防感染等内容,后进行相关考核,通过后在正式进入护理过程[5-6]。(2)针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的治疗方法及可能存在的肢体功能变化等指标进行明确的分析与讨论,并制定相关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案,在正式实施前对患儿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分析患儿的病情程度、心理状态、肢体能力等[7]。待患儿手术结束后加强对其肢体功能方面的锻炼,进行锻炼的内容如下:双腿交叉运动或者左右移动,每日3~4次,每次20~30下;下肢关节的屈伸活动,每日3~4次,每次20~30下;帮助患儿进行坐起运动,加强对屈款关节的训练,每日3~4次,每次20~30下;利用CPM加强对下肢关节锻炼,连续锻炼10~14 d。(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干预等。其中心理护理实施期间同时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手术治疗的目的、意义、安全性及康复过程,集束化护理的实施条件方法及临床优势,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等。而在饮食方面首先为患儿家长发放关于患儿日常饮食的调查问卷,在食物中多增加粗纤维以及水的含量,避免给予进食辛辣及富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例如韭菜、土豆、白糖等。
对比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及疼痛程度评分。(1)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总积分34分,得分越高,说明下肢运动功能越好[8];(2)采用儿童医院低龄儿童疼痛评分量表(CHEOPS评价患儿疼痛程度),指派护理人员根据疼痛量表评价,通过对患儿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可抚触的活动等指标,得分范围在4~13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9]。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前FMA及疼痛程度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FMA评分均升高,疼痛程度评分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述评分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目前,临床工作中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及较多,对于年龄比较偏大的患儿来说,手术仍可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还能够避免存在诸多并发症,更好地促进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但大量资料显示,部分接受了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即便获得了可靠的临床疗效,但仍然存在着术后机体功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的情况。因此,在治疗期间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样至关重要。以往临床工作中实施的常规护理效果一般,无法达到另临床工作者满意的地步。现我院开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通过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方法及服务质量,更好地达到服务患儿的目的,在促进肢体功能方面发挥最佳的效果[10]。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及疼痛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及疼痛评分对比(±s,分)
注:t1、P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的统计值;t2、P2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的统计值;t3、P3对照组干预后与观察组干预后比较的统计值。
对照组 45 干预前 11.22±1.67 7.21±1.23干预后 20.24±2.11 5.89±0.77观察组 45 干预前 10.67±2.35 7.19±0.98干预后 26.20±2.25 4.25±0.54 t1值 4.78 3.29 P1值 <0.05 <0.05 t2值 7.20 5.88 P2值 <0.05 <0.05 t3值 5.53 4.72 P3值 <0.05 <0.05
所谓集束化护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策略,为一种在实际临床操作过程中能够具备循证及实践特点的一种方法,在临床工作中所用来处理各类难治的疾病,促进健康康复,此种护理干预方法的实施其实就是在针对某种疾病实践指南下所指定的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从而获得更好的护理服务结局。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实施帮助将各个环节的护理过程紧密的连接起来,更好地帮助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相比于传统护理方法更加的全面,并具有主动性,能够遇见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起到预防的效果,同样也更加的具有针对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前FMA及疼痛程度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FMA评分均升高,疼痛程度评分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述评分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分析可见,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为一种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的新型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患儿身体健康的恢复,在改善预后方面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能够促进改善患儿肢体功能,同时提高了患儿的术后疼痛感,可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分析以获得更加全面的护理方法,促进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