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析

2019-01-21 01:46江玉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隐性医学生

江玉莲

(厦门医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3)

职业素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含诸多要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学界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从业过程中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整体表现,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要素构成。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有关调查显示,无论是从医疗单位的用人需求还是从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可角度来看,职业责任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均被认为是医学生应当修炼的核心职业素养。

一、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其研究范围的拓展,对当代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不仅需要向医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心理素质、沟通技巧、批判性思维、应变能力等隐性职业素养。2003年3月,WHO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该标准从七个大方面界定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其中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等。据此,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上,全球医学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其全新的教育理念势必引领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和改革攻坚期,医疗卫生行业的变革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市场化所衍生的种种负面效应对高等医学教育也产生着强大的冲击。

(二)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医患矛盾的必然选择

医学本质上是一门“人”的科学,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对生命健康的珍爱。这就决定了医学教育不能仅仅关注疾病本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要把患者视作一个生命的整体,关注个体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重视社会、心理、情感等因素对疾病和诊疗的影响,注重医学实践中医患的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信任,避免或减少医患矛盾与医患纠纷。但事实上,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至上”的思想和言论甚嚣尘上,诊断治疗的机械化、程式化使医生远离病人,开大处方、病家吃请、收取红包等现象在医务人员中颇有市场,医德医风滑坡。近年来,医患纠纷不断升级,暴力伤医、杀医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一大批在校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因此,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对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重塑医患间的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是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社会经济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生必须不断补充、更新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隐性职业素养高的医学生,能够根据未来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对自身的知识、能力等素质进行有机整合、更新,并能在深度、广度和力度上进一步发展适合岗位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后劲,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医学生自身具备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研究、学习能力等隐性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有研究表明,隐性职业素养较高的医学生更能胜任岗位需求。

二、提升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转变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理念

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把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提到与专业技术、技能操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将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同时,从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等各个方面渗透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和培养思路,从制度上保障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其次,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应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增强课堂吸引力、建立正确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来刺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部门也要转变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是任课教师的职责的传统观念,在日常管理、服务中关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在开展各类活动时突出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积极构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要淡化学科体系,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课程设置的优化、师资队伍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

1.改革课程设置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隐性职业素养课程偏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教育未能有效融合。因此,必须依托现有的课程与学科体系,在学科渗透与专业融通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首先,整合专业课与非专业课,实现多课程一贯式培养。专业课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实施步骤等,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知识点并提炼出来,形成教学案例,渗入到课堂教学中。其次,根据临床、护理、药学等不同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设置隐性职业素养类选修课,使课程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比如护士人文修养、人际和医患沟通、医药从业廉洁等选修课。最后,融合医学、伦理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有关内容,面向所有医学生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生命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关爱,是对生命道德、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至关重要。

2.整合师资队伍

医学院校从事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师普遍缺乏扎实的跨专业、跨学科、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没有对医院文化、制度规范的体验了解,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具备一定通识教育底蕴的专业教师,建立跨院系、跨专业的核心师资团队,从根本上保证优秀教师的投入。其次,拓宽职业素养教育的师资口径,选聘医院带教教师、医院专家担任职业素养教育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鼓励有医学教育背景的辅导员参与教学,通过业务培训、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继续教育方式强化其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使其成为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兼职教师。最后,要构建师资培训长效机制。打造兼具专业、人文素质的师资队伍,既离不开教师的自我提升,也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培训。医学院校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搭建职业素养师资培训平台,制定培训方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对专兼职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增强一线教师的人文意识与人文教学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隐性职业素养的授课方法多为合班大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枯燥乏味,缺乏临床实际案例的运用及模拟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医学专业课程近些年来非常注重医教结合、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广泛运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力求构建一种课堂学习与岗位实践完全同步的模式,发挥实践对职业技能的推动作用。其实隐性医学职业素养要从理论内化为医学生的真实素养并体现到行动上,同样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真实职业情境。因此,为提升隐性职业素养教育效果,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传统以讲授为主的形式,转变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任务实践等多种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譬如,结合课程特点推广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还可以采用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设计相应仿真职业环境、模拟职业情景、角色扮演等现场教学形式,或借用情景仿真教学软件、模拟人、标准化病人,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接触真实职场的机会。

4.完善考核制度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评价考核通常以一次性的期末考试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点和抽象概念的记忆,评价指标陈旧,考核形式单一,导致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与医学实践的脱节。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的评价考核方式,将单纯的期末考试转变为期末考试、课堂表现、人文实践各占一定比例的结构化考核,即从连续性地关注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养成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反馈、控制、改进,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切实有效地提升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要求,考核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服务意识、人文情怀应该成为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和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着力拓宽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主渠道外,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临床实习等都是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要注重与医学行业相结合,与医学教育有效融合,体现医学特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汇演、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修养;通过举办优秀医务工作者事迹报告会,寻找“最美医生”“最美护士”等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展现医学职业的尊严与美好,促使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通过成立医学特色学生社团,以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为重点,在节假日、纪念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社区、村镇和养老院,开展送医下乡、义务诊疗、保健宣传等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强化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奉献精神,从而收获宝贵的职业体验。此外,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身处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有机会实实在在地与患者沟通、与同事合作,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协调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关系等,是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良好时机。医学院校应加强和实习医院的联系和配合,明确将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要求纳入实习考核。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隐性医学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