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如矢”索解

2019-01-21 00:52杜玄图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卫灵公译作喻体

杜玄图,鲁 杰

(1.内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四川 内江 641199;2.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引言

《论语·卫灵公》篇第六章:“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历代诸家对该章的注解基本无争议,对“如矢”的理解也大体相同。何宴《集解》:“孔安国曰:‘有道无道,行直如矢不曲也。’”皇侃《义疏》:“云邦有云云者,证其为直譬矢箭也。”[1]朱熹《集注》卷八:“如矢,直也。史鱼自以不能进贤退不肖,既死犹以尸谏,故夫子称其直。事见《家语》。”[2]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八引《诗经·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注曰:“以矢行最直,故取为喻焉。”[3]

注疏家皆以“如”为“像”,“矢”为“箭”,今人径译作“像箭一样”。钱穆释“如矢”:“言其直。矢行直前,无迂回也。”并将此句译作:“史鱼可算得直了。邦国有道,他挺直地像一支箭(向前)。邦国无道,他还是挺直地像一支箭(向前)。”[4]杨伯峻未就“如矢”作注,此句译作:“好一个刚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明也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5]杜道生[6]、杨逢彬[7]从之。

诸家释义符合“如”“矢”字面意义,就文本意而言,亦能自圆其说,但其译语略显生硬。通过考证发现,“如”在本章中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宜作“而、乃、则”讲,“矢”为形容词,表“正直”义。“如矢”当理解为“则直”,不宜根据字面意思译作“像箭一样”。可从“如”“矢”文献义、修辞特点和文例角度论之。

二、文献义例证

“如”作连词表顺承关系,常见于上古文献。《诗经·节南山》:“既夷既怿,如相酬矣。”《经传释词》卷七:“如,犹‘则’也。”[8]《经词衍释》卷七:“言‘则相酬’也。”《诗经·大雅·常武》:“如震如怒。”陆德明释文:“一本此两‘如’字皆作‘而’。”[9]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下》:“如,乃也。……言‘乃震乃怒’也。”[10]《诗经·小雅·小弁》:“惄焉如捣”。陈奂传疏:“如,与‘而’通。”[11]《左传·昭公六年》:“火如象之。”洪亮吉诂:“《五行志》‘如’作‘而’。”[12]《墨子·明鬼下》:“如罚暴也。”孙诒让闲诂:“如,吴钞本作‘而’。”[13]《春秋谷梁传》:“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俞樾《群经平议》案:“如,当读为‘而’。”[14]《春秋繁露·尧舜汤武》:“如法则之。”苏舆注:“如,与‘而’同。”[15]《盐铁论·世务》:“见利如前。”张象之注:“古‘而’字通作‘如’字。”[16,p506]就上古音而言,“如”为日母鱼部,与“而”(日母之部)声母相同、韵部旁转,与“乃”(泥母之部)声母相近、韵部旁转。故三字可相通。

《论语》一书中,“如”字共出现111次。多作动词,或表“像”义,如“如切如磋”(《论语·学而》第十五章);或表“及,赶得上”义,如“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第五章);或为连接性动词,义同“乃”,如“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六章)。“如”作连词在《论语》中用例也不少,或表“或者”义,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论语·先进》第二十六章);或表假设,如“如有复我者”(《论语·雍也》第九章);或表转折,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先进》第十一章)①。可见,“如”作连词表顺承关系,既符合上古汉语的时代特征,也是《论语》文本内部的常见用法。

“矢”作形容词表“直”“正”义,上古已有之。《易·噬嗑》:“得金矢。”王弼注:“矢,直也。”[16,p1572]《书·盘庚》:“率吁众慼出矢言。”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广雅·释诂》云:“矢,正也。……矢言,或是正言。”[17]《太玄·凝》:“失贞矢。”又《太玄·羡》:“得矢夫。”范望注:“矢,直也。”[16,p1572]《太玄·羡》:“虚邪矢夫。”司马光集注:“矢夫,直臣也。”[16,p1572]《法言·五百》:“圣人矢口而成言。”李轨注:“矢,正也。”[16,p1572]《广雅·释诂一》:“矢,正也。”《广雅·释诂三》:“矢,直也。”王念孙疏证:“矢者,其中正也。”[18]《后汉书·张衡传》:“与之乎高睨而大谈。”衡集作“高睨而矢谈”,李贤注:“矢,亦直也。”[16,p1572]凡箭矢必直而不曲,所以,从词义发展的角度来看,从“箭矢”到“直”,再由物体直形抽象表正直,为词义的引申。

综上,就上古文献义和《论语》文本义而言,以“如”作连词表顺承关系,以“矢”作形容词表“直”“正”义是有依据的。

三、修辞和文例依据

以“如”作“像”解、“矢”作“箭”解,符合字面意思,于文本大意亦无碍。但其“喻意”略显生涩。虽有《诗经》“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之语作他证,然言道路之直,本体为具象,故径以实物喻其直。此处言史鱼正直品格,本体为抽象,二例不可相类并举。从句子结构出发,《诗经》例中“直”的语义指向很明确,即“其”(道)、“矢”二物。故“其直如矢”只能理解为“道之直如矢之直”。然《论语》例中,“直”明确的语义指向只有“史鱼”。若言“矢”亦有“直”的语义,实已超出句子结构的表义范围。

《论语》一书中,若以具象之物喻抽象之理,会对具象之喻体加以陈述,使喻体构成一个陈述结构,以明确喻体所指。如《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八佾》篇:“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颜渊》篇:“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卫灵公》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季氏》篇:“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子张》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诸例中,“如”皆作“像”讲。所涉本体皆为某抽象名词(纣之不善、君子之过),或某一行为(祭、祭神、出门、使民、好德、见善、见不善),或兼而有之(以德为政),无一喻体为纯粹的实物。因为,若喻体只是一物(北辰众星、斯、神、大宾、大祭、汤、是、日月),则其所指显然是不明确的,故皆对喻体之物加以陈述,以明确其隐喻的具体形象义。所以,《卫灵公》篇中,径以实物“矢”(若理解为“箭”讲)喻史鱼品格之正直,是不符合《论语》借物喻理之法②。

此外,以“如”作连词、“矢”作形容词,是符合文例的。本章中,存在两层对举表述:第一层为“史鱼”与“蘧伯玉”对举,第二层为“邦有道”与“邦无道”对举。对举表述中,同一层的文例一致、句法结构相似。

就第一层而言,“直哉史鱼”与“君子哉蘧伯玉”对文;“邦有道,如矢”与“邦有道,则仕”对文;“邦无道,如矢”与“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对文。字词方面,“如”与“则”对文,皆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矢”与“仕”“可卷而怀之”对文,皆为陈述类谓词(谓语),作为“邦有道”“邦无道”条件下二人的对应选择。只是,在“邦有道”和“邦无道”这两种环境条件下,正直的史鱼的对应选择相同,而作为君子的蘧伯玉的选择有别。换言之,史鱼之“矢”为基于其本性的无条件选择,而蘧伯玉之“仕”与“可卷而怀之”为基于不同条件的选择。故这里作为连词的“如”,所表顺承关系不突出某种条件;同作为连词的“则”,所表顺承关系突出某种条件关系。

《论语》中不乏此类对文表述,如《公冶长篇》第二十一章“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依据对文,有助于判定“如”“矢”的词义和用法。

四、结语

在对《论语·卫灵公》篇第六章“如矢”一词的解读中,本文注重将字词文献义(包括在《论语》中的常用义)和《论语》文本文例等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出发,以期能得出更合理的解释。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论语》中若以具象之物喻抽象之理,必明确喻体所指。故多会对具象之喻体加以陈述,使喻体构成一个陈述结构。这也是《论语》一书的修辞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将本章译作:“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政治清明之世,则正直(地待人接物);政治黑暗之时,则(仍)正直(地待人接物)。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之世,出来做官;政治黑暗之时,则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不仕)。’”

[注释]

① 另有作词缀的用法,如“申申如也”。(《论语·述而》第四章)

② 《公冶长》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杨伯峻《论语译注》释前“如”为“像”,后“如”为“及”。本文认为“忠信如丘者”,非以“丘”作比,二“如”字皆为动词表“及”义。

猜你喜欢
卫灵公译作喻体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弥子瑕是对是错?
不欺暗室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喜马拉雅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