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春,杨立元,杨 扬
(1.唐山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3.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对李大钊担当精神和唐山抗震精神分别做过重要论述。他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1]“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2]可见,李大钊的担当精神和唐山抗震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境遇下所形成的,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任何一种精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本质力量的显现。李大钊的担当精神产生于国力衰竭的20世纪前期,他为了“改进立国之精神”“建可爱之国”[3],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矢志不渝地努力于民族解放的事业。这既是其担当精神的力量源泉,又是其担当精神的不懈动力。唐山抗震精神则产生于20世纪后期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在大灾难面前,英雄的唐山人民进行了人类抗灾史上最卓绝的行动,创造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东方神话,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李大钊的担当精神与唐山抗震精神虽然产生于不同时代,但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李大钊诞生130周年、唐山抗震精神产生43周年之际,我们深入探讨李大钊担当精神与唐山抗震精神关系,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大钊的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担当’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4]李大钊作为中国革命先驱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肩负起时代和历史所赋予的艰巨使命。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奠基人,还是一位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担当者和践行者。他“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5]。他不怕流血牺牲,救民族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6],表现出了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他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和先行者,并培养和带动了许多进步学生,毛泽东正是在这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毛主席曾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7]李大钊的担当行为不仅深深地影响和带动了毛泽东,也为其后来一生的革命历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大钊的担当精神也一直影响着唐山精神的发展,并对半个多世纪后的唐山抗震精神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是早期产业工人的聚集地区。身为唐山人的李大钊,十分关注开滦煤矿工人运动,他让一些进步学生到开滦煤矿调查工人生活状况,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开滦的传播,帮助开滦煤矿建立工会和党组织,尤其是他的担当精神启发和提高了开滦工人的觉悟,影响和推动了开滦革命运动的开展,使得唐山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他亲自参与了对1922年的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的领导,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就是在李大钊担当精神影响下的突出表现。在李大钊担当精神的影响下,开滦工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负重奋进、顽强拼搏、攻坚克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成为唐山抗震精神的重要内涵。
担当精神是近现代以来唐山精神的主脉,也是唐山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大地震中,唐山人民的担当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震后生存条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唐山人民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勇敢面对、挺身而出、自救互救、相濡以沫,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担当精神”的壮歌。从当时唐山地区、唐山市到区县的各级领导干部,从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普通百姓,不计其数的人都挺身而出承担了自己的责任,用担当精神和铮铮铁骨撑住了唐山这片将要倾斜塌落的天。尤其是开滦工人发挥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成为敢于担当的排头兵。用当时煤炭部部长肖寒的话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灾情,没有见过这么重的损失,没有见过如此惨烈的情形,也没有见过开滦矿工如此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英雄气概。”[8]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向世人和世界展现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敢于担当精神。这正如《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所说:“我唐山人民临此灭顶之灾,显慷慨英杰之本色。冒余震之危、飞石之险,匍匐互救、扶危拯绝,慷慨舍身、义薄云天。幸赖中央关怀、举国支援,军民携手、同赴危艰,栉风沐雨、重整家园。抗灾之壮举惊天地、泣鬼神,谱就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之壮曲高歌。”[9]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重新崛起的新唐山,赞誉唐山是英雄的唐山,唐山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无限感慨地说:“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2]这可以说是对唐山人民“担当精神”的最好肯定。
可见,李大钊的担当精神与唐山抗震精神有着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关系。担当精神是唐山抗震精神的基础和主导,唐山抗震精神是担当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担当精神表现为深切的忧患意识、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深邃的历史使命感。古代先哲对担当精神多有论述。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对担当精神的精辟解读。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担当精神应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患意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意志,“大庇寒士俱欢颜”的人文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生生不已、绵延发展的明德”,“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道德追求和精神标识”[10]。李大钊自幼学习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得仁爱忠信、忧患意识、舍生取义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积极践行,励志奋进,用生命诠释了“铁肩担道义”的诺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他“蕴蓄其智勇深沉刚毅果敢之精神,磨炼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之志气”,“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11],“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径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12]。在他看来,中华有志之青年,应该勇于担当,“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13]。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百折不挠、刚毅进取的民族精神。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李大钊同志的道德和操守非常崇高。在他的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14]唐山抗震精神同样表现出了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担当精神。在震后恶劣的环境中,唐山人靠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强不屈的精神进行抗震救灾。在震后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的情况下,唐山人民不靠外援、不依赖国家救援,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勇于担当的精神,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如震后开滦的矿井全部被淹,生产设备被砸被淹,矿区供电、排水、通风、通讯、提升系统全部瘫痪,工业和民用建筑几乎全部倒塌,职工也伤亡惨重……然而,他们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使矿区的煤炭产量达到了震前的水平,取得了卓绝的成就和非凡的业绩,创造出了人类抗灾史上的奇迹。再如唐山轻机厂全体职工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绝不坐吃搬迁饭,创造条件多贡献”,“早上6点半(上班),带上两顿饭,晚上黑了算,星期天做贡献,关键时刻连轴转”。到1976年9月底,全厂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国家轻工业部下达的全年产值、产量计划。到11月底,实际产量已达到地震前水平。全年实际完成了产量计划的145%,完成利润达到计划的5.68倍。这些表现充分表现出了英雄的唐山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民族脊梁精神。为此,联合国在1990年为唐山市颁发了“人居荣誉奖”,表彰唐山市在恢复建设中,在人均住房面积、住房幸福指数等方面达到了新水平。唐山在“十年建设恢复,十年经济振兴、十年快速发展,十年展翅腾飞”[15]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东方神话,在地震废墟上重新建起了一座更繁荣更美好的现代化城市。
担当精神和抗震精神产生于唐山,都受到唐山地域文化精神的直接影响。唐山历史悠久、民风淳厚,商末周初对儒学影响巨大的“夷齐精神”就诞生于此。“求仁、重义、尚德、崇礼、忠诚、守信”的夷齐精神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源头,也是唐山文化的命脉。汉唐以后,儒学在唐山广泛流布。蒙元时期,关学东来,张载创立的关学在滦州复振,影响深远。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6]的“横渠四句”成了唐山人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尺,铸就了唐山人民心忧天下、敢于担当的政治情怀,形成了注重民族气节和个人操守的风范,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气度。李大钊自幼饱受地域文化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并将“横渠四句”视为座右铭,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铸就了心怀天下、关心人民的担当精神,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得以超越和升华,化为救国救民的巨大力量。同样,唐山的抗震精神也源于先秦儒学精神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髓。如“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秉承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继承的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自强不息’侧重于强调个人和民族自立自强”,“‘厚德载物’更强调个人和民族要有宽厚友善的道德品格和广阔胸襟。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是明德的实质内涵,它们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相互激励,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两大支柱。”[10]无疑,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英雄的唐山人民在与大地震的抗争中,面对死亡超越死亡、面对灾难战胜灾难;他们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感天动地。如大地震发生后,唐山地区公安局党委副书记、第一副局长毕希国速从抚宁回到唐山地区公安局机关时,他的两个孩子也都找来了,一声一声失控地哭喊:“爸爸,回家一趟吧,妈妈、奶奶她们的尸体还都没有埋呢!”他强忍住泪,对孩子们只说出了一句话:“你们先回去料理一下吧,我这里是离不开的。”在地震发生时,52866部队驻在唐山市古冶区赵各庄。三营副营长张宪德在教导员遇难、营长负伤、来队探亲的妻子和女儿受伤的情况下,带领部队奔赴市区救灾。他老家就在距营房不远的古冶区杨家套村,部队临行前,他二嫂子赶到营房告知他家中有三位亲人遇难,他母亲重伤,要他回去一趟。他斩钉截铁地说:“灾情这么严重,有伤亡的不止咱一家,我们还要去市里救人,不能离开!”当部队从老家村边路过时,他也没有回家看看。这种担当精神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也是地域文化精神的实践化。
担当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使命的生动展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有不同的表现。李大钊的担当精神表现的是救国救民精神,而抗震精神所表现的是抗灾精神。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解放、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担当精神,是李大钊建党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一生之追求。“他把对这一理想信念的追求,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终生奋斗的目标,作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精神动力。”[17]辛亥革命后,李大钊面对残破腐败的现状,“为民担忧”,为国担当,为“再造中华”,以“自主的”“进步的”“进去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思想观念,以“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冲荡其潮流,抵拒其势力”[18],把“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5]作为他“人生唯一之蕲向”“唯一之责任”[13]。为此,他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之要道”,把走社会主义道路当作救国救民的良策,把担当精神与拯救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而身体力行、矢志不渝,“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12]。在抗震救灾中,唐山的广大共产党员也是迎险而上、挺身而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牺牲个人利益,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先。尤其是党员干部临危不惧、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恪尽职守、攻坚克难,救群众于危难,领百姓脱险境。如在大地震发生时,吕家坨矿革委会副主任(副矿长)贾邦友与1000多名职工,滞留在险象环生的地层深处。由于强烈的地震,全矿断电,主、副井提升系统陷于瘫痪,井筒歪斜不能走人。煤仓倒了,洗煤厂的墙也倒了,井下人员上井只剩了一条路,就是从-425到-125,再下到-70,通过风井爬梯子间上井。从采面撤到大巷,从大巷撤到井口,在强余震中走完十几里路,攀上1000多米的陡坡,这是何等的艰难?贾邦友清醒地认识到千人性命系于自己一身,他必须担当起指挥撤退的重任。他马上召集各单位的负责人开了“火线”紧急会议,成立了井下临时党支部。他亲自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和撤退总指挥,郑重地宣布队伍撤退的顺序,没有井下工作经验的外单位同志和女同志先走,然后是辅助单位的,再后边是采煤工人,最后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在危难之时,他指挥、带领1000多名井下人员战胜重重困难,无一伤亡,全部安全升井,他是最后一个回到井上的人。开滦煤矿劳动模范、共产党员郑金海在地震生死攸关的时刻,践行了毛主席“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的教导。在地震发生时,他先是抢救出同室的人,然后又抢救出了5位工人。他冒着频频的余震,钻进倒塌的食堂里,找出一点大米,到往返几里路远的地方找来干净水,为大家熬粥。在强烈的地震中,他母亲和大女儿震亡了,妻子受了重伤,家人盼望着他回来救灾,可是郑金海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奔向了矿里去进行救灾。7月29日晚上,在矿领导的再三催促下,郑金海才回到家中,二女儿哭着诉说了家里的不幸和所受到的损失,期待他能留下来照顾家。郑金海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要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线。他回到矿上后,听说井下的水势凶猛,立刻向矿领导要求下井开泵排水。他在井下泵房连续工作了十二三个小时才上井。由于腿受井下凉水的刺激,疼得他走路都困难。工友们劝他在家休息,可他却说:“我的腿是疼,可是矿上遭到这么大的损失,我的心更疼啊!”他不顾大家的劝阻,仍然每天坚持下井排水,问他为什么能够为人民的利益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时,他说:“因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19]这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
李大钊担当精神源于对国家、对民族、对党、对人民具有无比深沉的大爱情怀和牺牲精神。他说:“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国,爱世界的人类。”“爱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他认为爱人民、爱国家、爱人类,就要付出牺牲,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对人民“爱的方法就是牺牲,牺牲的精神便是爱”[20]。李大钊怀有广济天下、“愿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爱情怀和人文精神,虽然他收入不菲,但生活俭朴,反对奢靡。他认为“衣食宜俭其享用,戚友宜俭其酬应,物质宜俭其销耗,精神宜俭其劳役”[21]。他济贫扶危,仗义疏财。在当党组织活动经费缺乏的时候,他毫不犹豫拿出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二来进行资助;当贫困的青年学生需要帮助时,他慷慨解囊进行扶助;当同胞和国际友人遇到困难时,他热心捐助以解危困。正因为如此,使得自家的生活难以为继。在他就义后,家里的物品只值一元钱,“一贫如洗,棺椁衣衾,皆为友助”,令人垂泪。他在《简易生活之必要》中指出:“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处固能安其朴素,出亦不易其清廉,俯仰天地之间,全无所于愧作也”。他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的高尚风范,崇俭戒奢、俭朴清廉的廉洁作风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主体精神。李大钊认为只有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同样,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也是一种大爱情怀、一种廉洁风范。在唐山大地震发生之时,唐山人民公而忘私、舍己救人、先人后己,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广大共产党员不顾小家顾大家,不救家人救他人,牺牲自己为人民,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视为至高利益。如唐山市郊区后于家店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廷新,地震中负了重伤。脱险后,他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下乡知识青年,忍着剧痛一连救出十几名知青,自己却牺牲在战斗岗位。丰南县东三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城,全家8口人都被压在倒塌的房子里。他从乱砖碎瓦中钻出来,不顾自己的家人,首先组织党员、民兵抢救他人,最终刘金城却失去了3个亲人。唐山轻机厂的工人们在抢险救人中一天没有吃上东西,当几个民兵冒着危险从食堂的废墟中扒出来半袋土豆煮熟后,共产党员、供销科长王俊营对在场的几十人说:“这里没有厂领导,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把大家组织好。现在人多饭少,这锅土豆要先让伤员和老弱病残吃,党团员和干部先不要吃。”[22]于是人们自觉地将土豆让给了重伤员和老弱病残的工友。再如农村姑娘汤秀芝,她未来的公婆殁于地震瓦砾中,恋人在部队服役,于是她把未婚夫的两个妹妹、两个弟弟带到娘家,搭起一个遮风挡雨的窝棚,支撑起了这个家,她被未婚夫的弟弟妹妹称为“嫂娘”。这样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事例比比皆是,大爱精神和牺牲精神到处传颂,成为回响在大地震废墟上抗震救灾的人性之歌。
震后43年来,唐山人民的人文精神在不断地滋长和丰盈,形成了坚韧不拔的图强意识,相互关爱的人性力量,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互感恩的博爱情怀,超越现实的进取力量。以后逢是在国家发生重大灾害的严峻时刻,唐山人民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唐山人民的爱心和善举感染和鼓舞了全国人民,使得唐山抗震精神在灾区得到集中展现。唐山人民都用自己的感恩行为、牺牲精神、博爱情怀使得抗震精神得到了高扬和拓展,使人类的美好天性得到了彰显和深化。可见,唐山抗震精神不仅弘扬了李大钊的担当精神,还将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无私大爱的精神托举到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可见,李大钊的担当精神与唐山抗震精神有相同地缘和思想渊源,唐山抗震精神最直接地承继了担当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可以说李大钊的担当精神和唐山抗震精神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为当今社会在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等方面提供精神滋养和实践范本。在今天,我们仍然要发扬抗震精神,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李大钊的当年提出的远大理想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