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2019-01-21 00:1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魏 茜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多,就业难度持续加大。“最难就业季”更是屡屡见诸各类媒体,给高校毕业生和毕业院校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应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将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信息等综合考量,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让大学生在就业时对自身需求和用人单位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多,就业难度加大

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从初期的重速度、重规模转为重质量、重效益,并加快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一转变使得企业发展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而对一般劳动型职工的需求减少,很多企业甚至出现裁员的情况,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增大。

就业难度大这一现实障碍给不少大学生造成了就业恐惧,甚至出现为了避免就业而盲目啃老、消极考研的现象,给大学生、学校甚至家长和社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多样化,逃避就业难题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而其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却不能保证随之增强,整体素质却反而越来越参差不一。作为90后大学生,受新媒体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思想意识和消费水平都比较超前,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走向社会,面对用人单位的挑剔,参加工作的意愿不一,没有转变思想,不愿接受社会的挑战,依赖家人朋友的心理占了上风,也导致应届毕业生逃避就业,或者挑三拣四,难以满意。

另一方面,如今社会生活成本提高,应届毕业生工资水平不足也是高校大学生不愿就业的另一原因。一旦踏入社会,住房、饮食、交友等各项花费较之求学期间水平的不升反降,也是高校大学生难以承受的转折,导致他们不愿就业。

(三)新媒体的发展,使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出现偏差

如今,网络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社会青年把致富的目光投到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等平台,妄想不付出辛苦劳动就能一夜成名、一朝暴富。这对于应届大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吸引力,他们拥有青春和朝气、先进的网络技术,操作网络社交软件更是易事,导致大学生们存在侥幸心理。

这一侥幸心理使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出现偏差,从自身优势做起,从基层岗位做起,从祖国建设的需求做起,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才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所在。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

(一)应届毕业生生活成本提高,对薪酬的期望过高

如今,社会经济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大学生过惯了高消费的生活,毕业后最初进入社会,收入有限,想要维持原有的消费水平都有一定难度。而大学生们刚刚走出校园,实践经验不足,在企事业中往往担任基础部门的工作,薪酬方面也低于预期。

在薪酬待遇方面期望过高是大学生投入社会、参加工作时的物质动力,而现实的不如意打击了大学生的就业热情。这有利也有弊,可以让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他们吃苦耐劳和迎难而上的能力,对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和个人潜能的激发都有重要作用。高校就业指导在这些方面应加以侧重。

(二)害怕就业,没有就业自信

“最难就业季”的频频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今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恐慌心理。我能找到工作吗?我的薪酬待遇怎么样?我能养活自己吗?这些问题都给应届毕业生端正态度、理性择业增加了难度。

对自己缺乏自信,对于心仪的企业没有自信心,不敢竞争,导致自己错失机会。害怕就业的心理,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也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印象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顺利就业的成功率。

(三)就业功利化显著,社会责任感有待提升

职业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由于职业的社会需求及薪职待遇的不同,不同的职业往往被打上了参差不齐的标签,让大学生在就业时把目光纷纷投入企事业单位、大型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使得中小微型企业、公益性企业、新兴创业团体和欠发达地区优秀人才不足,或者留不住优秀的人才。

这也是就业不平均的一种体现,就业集中扎堆、公务员考试几万人争抢一个岗位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偏远地区却难以长期留住人才。这一方面导致应届毕业生选择面过窄,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平衡健康发展,是高校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高校在指导学生就业时也应加强对其社会中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鼓励大学生们到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

(四)频繁跳槽,诚信品质不足

跳槽频繁、缺乏踏实勤奋的精神是大学生就业时的常见问题。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困难和挑战在所难免。一旦遇到难题、受点小委屈、期望未达到就扬言要辞职,动辄就违约,这导致用人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诚信问题提出质疑,甚至在很多招聘公告中明确提出,对应聘者的工作经验、熟练度也提高了要求,这也成了高校毕业生的一大难题。

三、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路径探析

(一)多方位深入指导,拓宽高校就业指导领域

多方位地对高校大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指导的领域,从课堂走向校园的初步实践,从校园走向社会,参考学生专长和兴趣,创造条件到社会各行各业深入实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就业指导老师为中心,辅导员和班主任协助,积极引导,广泛开展各种形势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培训实践课程,力求提高就业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穿插在学生日常的在校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优秀毕业生的事例宣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积极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组织大学生去基层考察、去农村体验生活,去西部感受用人单位的需求和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或者去部队调研,鼓励大学生把就业视野拓宽,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明白新一代知识分子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并付诸行动,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

(二)重视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业精神、就业能力,敢于人先、发散思维、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的精神,是高校就业教育中重要的一课。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校园求学阶段,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经验,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等,为独自创业积累经验。

把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高校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掌握技能,是他们走入工作岗位的重要助力。高校积极提供多方帮助,时刻把握用人单位的市场前沿信息,了解行业动态,创业和就业才更有针对性,增加成功率。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理性看待就业问题

在大学教育中重视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理性就业理念,正视用人单位及自己的实际情况,更有的放矢地处理就业问题。让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加理性,能综合运用各方有利条件,提高自己就业的满意度。

优秀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经验也可以有效地指导应届毕业生,应充分发挥其积极带头作用,为大学生树立正面典型,从而让毕业生们有一定的参考和预期,有利于理性就业。

(四)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高校教师是学生在校接触就业的第一窗口,其社会阅历、自身视野及人格魅力也对大学生就业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邀请知名企业和优秀毕业生进行事例宣讲,介绍自己的需求和成才过程,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岗位做起,力求进步。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要引导大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上的“成功”,把个人的成功以发挥自身价值、服务人民为基准,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而在运用科技方面,大学生有快速掌握、引领潮流的能力,他们大多可以熟练运用各种移动终端,理解吸收能力也较强。要充分利用这些移动终端平台,引导学生用双手创造成功,在自己的岗位作出成绩。

(五)及时获取就业信息,正确认识自我需求

应届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对择业市场认识不够全面。高校可以调取学校往年的就业信息,并向毕业生们以发送调查问卷、电话访问等形式搜集信息,掌握就业的市场动态,使大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

同时,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和需求也很重要。大学生在就业时,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往往有求快的心理而盲目就业,甚至跟风,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了解不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有一个基本的自我认识,进而更有方向地选择自己心仪的职业。

(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时,高校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去一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用知识的武器来为当地的发展作出贡献。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更需要人才,也给人才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这也给大学毕业生们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高校大学生拥有知识和能力,在高校引导下,可以快速了解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了解哪里需要人才,哪里是自己的新天地,以便学以致用。

高校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型人才,只有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既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也更有可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