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考热”的视角谈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2019-01-21 00:18高立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就业率艺术类毕业生

高立丽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近年来,我国“艺考热”持续升温,但与之相对的是艺术类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并未同步增长,虽然表面数据表现出艺术市场的需求量并未饱和,但很多艺术生基本集中于一线城市,并选择了非对口专业或自由职业。在“艺考热”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艺术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一、“艺考热”背景介绍

自2014年起,为规范艺考,教育部已逐渐减少校考,同时提高了艺考的文化课分数线。但时至今日,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多所高校艺考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中央戏剧学院报考人次6.7万,同比增长1.6万;北京电影学院报考人次6万,同比增长2万;上海戏剧学院报考人次4.5万,同比增长1.5万。艺考热造成了艺术生群体的数量激增,同时也产生了艺术生就业难的问题。各种艺术市场每年能够接收的艺术生数量基本都接近饱和状态,如何提高艺术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

二、艺术生就业困境与因素

(一)艺术生就业困境

根据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艺术生毕业的就业率已经有所上升。2018年,艺术生就业率达到了85%以上,而2017年为80%,2016年为70%,2015年为65%。平均5%的年度增长率,代表艺考生的就业市场在逐步成熟。但是这种就业率并非艺术生本专业的精准调研数据,艺术生毕业后的自由职业价值取向较为明显。百度“艺术生吧”中,艺术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52%的艺术生毕业后并未从事本专业,25%的艺术生选择了自由职业,而在被调查的艺术毕业生中,有80%的人认为艺术生就业形势严峻。从“艺考热”到毕业生难以从事本专业,其中存在市场需求不平衡的因素。一方面,美术专业学生在动漫制作、环境设计、产品包装等行业的就业率相对较高,市场需求也在逐年扩大;另一方面,部分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率相对较低。在当今时代,很多时候高投入并不等于高回报,考进艺校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成为明星,而这也是所有艺术生、学生家长和艺术教育从业者都应当积极认清的现实问题。

(二)产生艺术生就业困境的本质因素

造成“艺考热”这一社会现象的最大原因在于应届考生及其家长,其中很多人对艺考成才的期望值过高,进而导致近年来的艺考生数量激增,而艺考学校也在考生数量增加后不断扩大招生比例。从2010年到2018年,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从660万增加到了近千万,但这一过程中,艺术市场的人才需求量并未同步增长,市场供需的不平衡自然也就产生了就业市场压力,造成艺术生就业形式严峻。不过外部市场环境并非造成就业压力的唯一因素,艺术生个人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择业地点和就业趋于集中以及文化课水平有限等,都是造成艺术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因素。首先,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成本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高成本学习,期待高收入回报的心态较为普遍。当遇到非专业对口、薪资待遇一般等情况时,毕业生的就业决策较为困难。其次,艺术生对自身的能力定位并不准确,对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较差,对网红、主播等能够获取短期利益的新兴职业选择比例较大,对需要长期积累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职业选择比例较低。正是由于艺术生对清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的思考不足,造成了艺术生群体的非对口专业就业率上升。再次,由于艺术生的职业发展过度依赖于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考量到自身未来可能达到的职业高度,更多的学生聚集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而当艺术生过于集中,就业市场的压力也就难以分流,最终导致艺术类人才供求比例失衡。最后,艺术生普遍存在文化课程不扎实的现象,很多学生都是自幼学习艺术,选择其他职业的心理倾向薄弱,导致其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并不愿意主动转行。

三、“艺考热”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发展策略

(一)多方合力转变观念,推动“艺考热”回归理性

从考生及其家长的层面分析,通过各种渠道报考艺术类专业,并不一定能够为考生带来某种职业优势,学生的艺术天赋更加需要在文化素养的支持下,才能发挥出艺术生的价值。而且未来艺术市场的竞争会日益激烈,艺术生稀有岗位资源正在逐渐减少。鉴于此,第一,我们应当号召媒体力量,传播并反映出艺术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令艺术考生明确自身的长远职业规划;第二,要尽量缩减艺术生招生比例,令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而并非一味地盲目扩大招生,降低生源质量;第三,从政策层面分析,要进一步加大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及时监管艺术招生计划,使其能与就业计划同步设计。只有通过多方合力,转变艺考生观念,才能规避“艺考热”带来的就业市场压力,才能推动“艺考热”回归理性。

(二)增强艺考人才培养质量,迎合艺术市场人才需求

目前,艺术专业的就业门槛并非艺术生的职业能力不足,反而是文化课知识不够导致跨专业择业和复合性职业决策较为困难。故此,很多艺术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在其他行业中充分体现,这也间接造成了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失衡。那么解决艺术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效接轨当前的市场环境,加强艺术专业的文化课教育质量,为艺术生提供适应多种职业范围选取的多元组合能力。而这一过程中,艺术类专业需要更为紧密地收集市场反馈信息,了解艺术专业在其他行业中的能力需求,主动设置跨专业交叉学科知识点和相关课程,丰富文化课的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依据本校实际情况,拓展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在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主动开发校企合作模式,让企业资源提前进入艺术院校,以职业发展观念衡量市场需求,对接企业需求之后培养艺术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发展目标,令行业专家与艺术教师成为一体化师资力量整合资源,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增强文化课教学,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资源开发就业市场资源,实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就业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艺术生的就业思维需要随时代发展而转变,当就业思维无法变通时,学生的可选择职业范围也会极度缩小,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率的降低。而这种就业思维的转化,需要从艺考生入学初期便开展相应的教育引导。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职业定位,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绝非艺术道路唯一单线,尤其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两个方面,均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优势。其次,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就业选择的多样性、就业地点的多元性,尽量以先就业后择业为发展目标,将发展地域定位在容易起步的二、三线城市,而并非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再次,在艺术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创业的发展优势。当前的艺术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应届毕业生虽然缺少一定的创业经验,但是具备了迎合青少年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前瞻性思考能力。故而,引导学生从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两个层面进行思考,可真正缓解当前的艺术市场就业压力,不断提高艺术生就业率。此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也要补充相应的创业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创业形式的参考范例。最后,要让艺术生学会艺术市场调研的方法以及部分创业知识和内容,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艺术生的创业成功率。

(四)创建就业指导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艺术专业院校需要不断加强艺术生就业服务,通过创建就业指导体系,来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为艺术生开辟快捷的就业信息绿色通道,让学生开业第一时间收集就业信息,主动择业和定位职业发展路径。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就业网络平台的方式,定期发布艺术市场的招聘信息,让学生能够快速查询和搜索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岗位选项;另一方面,可以组建校友会网络平台,让已经毕业从事本专业的艺术生与尚未毕业的学生群体在网络平台内实现互动交流,以便令毕业生岗位经验提前置入艺术生群体,形成对其未来职业规划的提前思考,铺垫就业思维的前期转化率。而在构建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之后,就要进一步搭建创新创业虚拟平台。该虚拟平台主要是为艺术生提供创业信息和资源,让学生可以获得创业训练的机会,同时掌握艺术市场的创业信息。一方面,艺术院校可以在虚拟平台中组间临时工作室,由本专业学生随机组成合作小组,承接部分当前艺术市场较为普遍初级工作任务,如钢琴教学、小提琴演奏、动漫形象设计、影视广告制作或包装、刊物装帧设计等,这些均可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可以使其提前感受和体验创业内容的实践方式,不断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另一方面,要在虚拟网络平台中不断更新艺术市场的创业成功案例,让学生通过网络吸取成功案例的创业经验,转化为自身未来创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支持艺术生自主创业能力的稳步提升。

当前艺术市场的职业人才需求量较高,但是过度集中于一线城市,艺术生就业率虽然持续上升,但非对口专业较多。对于“艺考热”的持续升温,艺术院校需要更为积极地思考学生就业和创业问题,如此才能在艺术市场饱和前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多方合力转变观念才能推动“艺考热”回归理性。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进一步在增强艺考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不断迎合艺术市场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要在引导学生就业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基础上,创建就业指导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针对艺术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最终实现艺术生本专业及跨专业就业、创业成功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就业率艺术类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