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探索

2019-01-21 00:1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培育资本心理

林 艳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在我国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推动下,很多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但在创业率、创业质量及创业成功率方面,却远低于欧美国家。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创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所遇到的问题除创业组织行为管理等之外,更多的是初次创业所面临的心理适应和个性发展等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资本是一种能被投资、开发和使用的资本资源,不仅是影响大学生个人竞争力以及未来事业成败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深层次因素。因此,高校有必要从创业教育的角度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以有力推动大学生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当前多数大学生成长过程四平八稳,缺少必要的历练,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如:创业初期缺乏必要的创业资金、社会关系和人脉、经营管理经验;好高骛远,个人对创业的期望值远超过心理可以承受的能力;过分忽视自己的错误,自制力弱,做事情虎头蛇尾等。面对这些问题时,大学生容易出现不知所措、悲观沮丧等创业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知问题

在认知上,大学生由于对创业本身的认识不足,加之无法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对创业道路的艰难认识不足,对成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能力估计过低,造成盲目进入创业市场,很容易导致创业失败。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全面、准确、客观,易出现自负或自卑。自负者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较少顾及他人感受,一意孤行,对人缺乏热情,难与他人共处、合作,此种状况易遭受挫折。个别大学生在遭受挫折之后,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自卑,时常自我贬低,凡事不够自信。这样很容易产生悲观、怯弱、抑郁、绝望等异常的情绪问题。

(二)情绪问题

创业成功人士大多善于觉察、调控个人情绪。一个人若带着情绪工作和生活,理智将会降低,做事也更易冲动。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良情绪主要有焦虑、忧郁、恐惧、麻木等症状。由于初次创业,大学生将面临来自家人、朋友、同事、客户等林林总总的复杂信息,同时面临各方的利益和矛盾冲突,他们缺少值得借鉴、学习的实用经验,这就易于造成压力过大而导致各种不良负面情绪的形成,从而严重阻碍大学生良好创业心态的发展,影响其创业成功和创业质量水平,降低了工作绩效。同时,这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还具有人际传染性,它会阻碍创业的进程,是创业的禁忌。

(三)意志问题

创业过程中,矛盾和困难时常出现,缺乏优秀的意志品质必然无法取得创业成功。抗压能力差、逆商较低、韧性不足等均是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较易出现的意志问题。大学生创业之初,易出现工作千头万绪、人员紧缺、资金不足等现象,他们只能身兼多重岗位,这极易导致他们不堪身心的重负。另外,对于多数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员自如交往是他们所欠缺的,时常碰壁的情况较为常见。大学生一旦面临逆境,往往意志消沉、一蹶不振,亦或半途而废。

(四)行为问题

创业活动中,大学生往往会出现目标多变、朝令夕改,急于求成、盲目冲动、畏首畏尾、强迫性重复等行为问题。当前,多数大学生崇尚个性、追求个性,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容易接收、认同各种位于时代前沿的思想,目标往往多变,无法坚持做到从一而终,因此这种性格的创业大学生易出现朝令夕改的行为问题。同时,他们也往往没有形成心理延迟满足的习惯,一旦遇到心怡的创意往往立马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做事操之过急,考虑欠周全,未能站在高瞻远瞩的角度思考、处理事情。还有些创业大学生在面对一些重大的决策时,畏首畏尾、犹豫不决,不断寻求他人意见,无法做到当机立断,致使贻误时机。

二、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的积极效应

“心理资本”这一提法源自于美国知名学者Luthans,他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要素,即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这些要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取得实际创业成功的基础和核心心理要素。

(一)改变创业大学生的认知模式

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要素会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自信和创业成功的信心,这对于他们认知模式的改变将起到促进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创业大学生往往会对新生事物充满希望,对潜在的风险持乐观态度,面对坎坷和挫折,不悲观失望,不停滞不前,而是将此看成生活的一种历练和成长。此种认知模式使得他们较之其他大学生,更易接受和形成新思想、新观念,也更易激发他们身处困境中的个体原动力。认知模式的改变对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坚持和创业目标实现的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缓解创业大学生的负面情绪

心理资本中的乐观要素通常是指个人对事物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成果归因的认知特性。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暗示有助于创业大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挫折,能减轻他们身处困境时的各种心理应激反应。乐观者能够做到客观归因,而悲观者多将失败归结为个人,过多的自责易导致负面情绪的生成,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积极乐观的心态能有效缓解个人痛苦、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三)坚定创业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心理资本中的韧性要素具有坚定大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应对挫折能力的作用。创业过程中,挫折和困难在所难免。具有不同韧性强度的创业大学生在面临创业挫折时所呈现出的坚韧、屡败屡战、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品质也是不同的。具有较强韧性的创业大学生在遇到创业挫折时,敢于面对困难,化压力为动力,具有提高复原、克服逆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强大的韧性素质是决定个体能否成功应对挫折的核心要素。

(四)提高创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的创业环境竞争激烈、变幻莫测,创业大学生需具有适应、利用并驾驭社会变化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站稳脚跟。心理资本中的希望要素在创业中通常表现为积极进取、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心理倾向。充满希望的创业主体在创业过程中为达成目标,获取创业成功,往往善于调节对自我、他人及创业环境的认知和行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明确自我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肩负的责任,这将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使其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并最终自立于社会。因此,希望是影响创业大学生能否很好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培育的路径

通过对大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创业心理问题的剖析和心理资本在创业活动中起到的积极效应的分析,高校可以从内化心理资本理论、推动创业心理资本课程设计、组建创业心理资本培育的师资队伍、营造“以人为本”的创业文化氛围等途径,有效开发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以期促进更多大学生实现创业成功。

(一)心理支撑:内化心理资本理论

以美国学者Luthans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PCI)为理论依据,高校可围绕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设计四维度的不同发展内容,最大程度地实现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开发。一是指导学生设计个人生涯规划,培育创业希望。在大学生入学之初,高校可通过创业培训、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就业、职业、事业的多元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与组织环境,科学规划好个人生涯,培育其创业希望。二是启迪学生对创业进行合理的分析、总结,塑造乐观精神。高校可采取多种方式倡导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启迪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对得失成败做出积极合理的分析、归纳与总结,从而塑造起乐观的创业精神。三是集聚成功体验,提高创业信心。提高创业信心的基本途径是集聚成功体验。高校可通过搭建、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便利服务,让他们在创业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自信心;同时,高校可邀请优秀校友企业家回校开设讲座,介绍他们的失败经历、成功体会,让学生在替代学习中提升创业信心。四是建构全面的创业社会支持体系,增强创业韧性。高校应鼓励大学生个体积极寻求、建构社会、家庭、同伴、校友的支持体系,以便获得更多的创业咨询、指导、评估等智力支持以及来自一些社会团体提供的经济支持。这些支持可以为大学生的心理提供强大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创业韧性,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

(二)课程支撑:推动创业心理资本课程设计

当前,课程教学依旧是高校教育的直接途径与方向引领。同样,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有效培育也需借助教学内容体系的丰富与完善。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可开发“心理与情商教育”“心理训练”“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陶冶”等多元化、系统化的课程,通过学科教学,实现大学生创业个性心理品质的培育与提升。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将心理资本开发的内容融入到创业课程体系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培育他们的创业心理品质,如乐观、包容、进取、自信等,这将为他们今后的创业实践活动夯实心理基础。最后,在课程实施上,高校可通过专题创业心理沙龙、专题心理工作坊、创业心理训练、个体心理咨询、创业榜样引导等多种方式,在自我效能感增强、希望培育、抗挫力提升、豁达心态塑造等方面合理引导大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实施,拓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使大学生尽可能将所学的创业心理知识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三)师资支持:组建专业的创业心理资本培育的师资队伍

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主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是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业心理资本,教师不仅需要有创业实践的经验,而且还要有创业及创业心理资本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目前,大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由辅导员群体构成,他们不仅缺乏创业实践的经验,而且缺乏专业的创业心理资本理论知识。由此可见,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薄弱性。为有效开发大学生的创业心理资本,高校可以从校内外联动两方面着手组建专业的创业心理资本培育的师资队伍:一是对内高校应出台相应的激励制度,大力倡导辅导员、创业管理类教师、心理类教师参加创业培训、创业实践活动和心理培训。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心理资本培育的能力,形成校内具有创业指导经验、了解创业实践并精通心理资本开发的专业教育人才队伍。二是对外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到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培训及创业心理资本的培育中去,如:按照恰当的比例引进或聘任经济类、科研类、企业类、心理学类、管理类等多类别、多层次的校外优秀人才担任创业基地的兼职教师,以充实创业师资队伍。

(四)文化支撑:营造“以人为本”的创业文化氛围

环境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想法和行为。选择创业,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选择了困难与荆棘。在校大学生不仅承载着学业的压力,而且往往还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与理解。在他们面对创业困境的时候,高校除了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外,更多地可以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人文关怀”的创业文化氛围。例如,高校可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校园相关部门的服务职能,为创业大学生建立档案资料、提供政策咨询、免费法律维权等服务,定期和他们进行深入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创业困难和需求,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可以组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调研工作,分析创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客观地认识他们的内心诉求,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此外,高校可将历年校园创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树立为典型,并举行形式多样的创业文化活动。这些措施均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为他们创业心理资本的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猜你喜欢
培育资本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资本策局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