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军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发文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青联发〔2016〕18号)指出要以强化高校团口资源与地方团口资源之间的衔接,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锻炼舞台。高校共青团是高校肩负人才培养重要使命的重要组织,是提供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育人阵地之一。鉴于国内外的现实需要和培养人才的现实需要,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在培育人才建设方面可以起着关键重要的作用。
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是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所需所求。作为培育党后备生力军的共青团组织,在培养好接班人的力量过程中起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高校基层团委是共青团组织为锻炼提升广大团员青年的有力基层团组织,加强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是锻炼、培育广大团员青年的有力重要载体,进而能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有力支撑。广大青年在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实践过程中能有效立体地让广大青年在地方实践过程中了解认识我国国情的现有情况,更加直观地体验到我国国情基层的现有情况,更好地让广大青年在实践锻炼中历练成才,了解认识社会现实的发展情况及其观察社会动态,发挥实践教育功能作用。
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是锻炼提升广大青年综合素养的内在要求。共青团组织的核心定位是服务好广大青年,做好党的后备力量培养工作。广大青年综合素养能力的锻炼提升需要通过各类实践平台的搭建来完成,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合作正是这样一个锻炼提升广大青年的得力载体之一。
现阶段,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的联系互动越来越多,双方协同实践育人的方式也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在合作中不断完善双方合作的机制。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之间协同实践育人现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双方协同实践育人的时间来看,由于学生在校期间需以专业学习为主,因而时间大多安排在暑假、寒假期间;也有合作时间在大学生闲暇的周末。双方合作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方属地高校与所属地区基层团委之间的空间距离因素,会影响到协同实践育人的合作时间与实际效果。如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空间距离比较远,则主要依靠寒、暑假时间来进行实践合作服务;如地方属地高校基层团委与所在辖区的地方基层团委则多利用周末、日常青年大学生非上课时间段通过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参与、各类党委政府方针政策宣传等联合起来开展各类协同实践育人活动,从而给在校青年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锻炼机会。
第二,从双方协同实践育人的契机来看,往往是需求侧地方基层团委在日常实际工作中需要高校青年大学生们能协助承担相应的地方党团、政府工作,如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各类重大赛事志愿服务,各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等工作。对于在校青年大学生而言,高校基层团委则根据上级团组织、高校培养人才现实所需、高校服务地方功能发挥等综合需求设计制定出各类实践锻炼的机会与平台,进而搭建好青年大学生实践的塑造育人平台。在工作过程中,高校可考虑学生的专业教学等相关情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的负责人流动性较大,往往影响了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的周期性和长效性,继而影响实践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合作内容与形式比较固定,主要以志愿服务、关爱留守儿童老人、寻访当地特色文化等为主要内容,双方实践合作时间比较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育人的成效持久作用发挥。
从双方协同实践育人的方式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方式加强协同育人。高校基层团委以校外实践基地的方式强化与地方基层团委的合作方式比较多,在双方合作协议中往往明确双方合作的目的、内容、形式、分工职责、双方协同实践育人的意义等具体需要解决的方面。双方合作协议及在地方团委建立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能有效地协调解决青年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的食宿等实际问题,有效地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塑造的综合平台。如浙江某校就与当地福利院开展相关活动,双方通过团线组织签订合作协议,该校社工专业定期前往该福利院开展相关活动。
第二,通过上级团委搭桥牵线的方式加强协同实践育人。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一般没有直接的联系,产生的联系往往是通过上级团口部门的牵线,从而产生联系。如东部S省实施“双百双进”实施工程,一所高校对应一个县,从而学校的二级学院基层团委则直接与所对口的县底下的基层镇团委产生联系,进而产生协同实践育人联系。自上而下的上级团委搭桥牵线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缺乏合作渠道的问题,开启了双方合作协同实践育人的序幕。
第三,以高校团干、青年教师下挂基层团委牵线为方式的协同实践育人。以东部Z省为例,连续多年,共青团S省委与中共S省委教育工委联合下发的选派团干部和青年教师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的安排,每年会有30名左右团干部和青年教师到省内县级团委挂职锻炼。这些团干部和青年教师往往结合来自所属高校特点与所挂职的县级团委及地方所求所需进行相关的合作牵线搭桥,开展一系列的校、院级团委与地方团委合作来进行实践育人。
现阶段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之间协同实践育人虽已取得了阶段性育人实践的成效,但还存在需要高校基层团委、地方基层团委、社会、顶层设计等多方力量进一步优化改进协同实践育人的方方面面,进而取得实践育人的最优化良性效果。
从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双方角度来看,在双方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机制下,地方基层团委所在地政府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平台支持,地方基层团委应积极协调解决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基层实践锻炼面临的各类现实难题;高校基层团委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目标,高校基层团委应在充分发挥高校现有的专业、人才资源的优势上下工夫,注重培养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高校基层团委需结合地方因地制宜的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特性,让青年大学生在地方基层锻炼过程中受益成长,进而提升青年大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从社会多维度的关注角度来看,在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育人体系机制下,社会多方面力量需进一步加大对双方协同实践育人的社会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同时也要借助社会多方面力量,不断完善双方协同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共同建设好不同参与部门联动参与的社会成效评价体系。社会多方面力量参与协同实践育人能有力增加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的成效。
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实效的取得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优化。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顶层设计单位——共青团中央,可进一步联合教育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打通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之间的障碍,理顺双方协同合作的现实路径,不断完善双方协同实践育人合作体系建设,结合与时俱进社会发展的地方需求,动态调整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的内容,更加灵活地调动广大青年融入到地方上的各类所求所需,发挥各自聪明才干。
青年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后备力量,高校共青团与地方共青团协同实践合作在培育锻炼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协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仍在不断探索建设中,高校基层团委与地方基层团委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双方协同合作中的形式、内容等,良性互动的结果会越来越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