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巍巍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思想交流、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事关高校人才培养、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是一项伟大艰巨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凝聚共识,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新时代话语体系引领青年学生振兴中华文化,抵御错误思潮,既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只有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培育青年学生对党、国家、民族的自信为根本指向,以价值观自信教育为引领,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重点,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行动引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强人,不断培育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才能回答好社会主义大学“三个培养”根本问题。
坚定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是事关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大问题。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这是关乎教育事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深刻转变,价值观念更加多元,文化交锋更加激烈,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敌对势力对高校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更强。一些错误思潮、负面舆论、奇谈怪论通过新形式新手段对青年学生思想产生一定冲击和影响,导致部分青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对自身文化认知体系的怀疑、摇摆、重塑。用什么样的“打开方式”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成为新时代高校青年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加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更好地提振青年思想精神,才能有效抵制敌对势力和各种错误思潮的争夺和渗透,更好地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是立不起来的,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守的定力、奋起的勇气和创新、创造的活力。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中坚力量的必然要求,是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青年学生只有从容自信,才能避免得精神上的“软骨病”,才能不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进而建功立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青年培养工作,构建了“三全”育人机制和“十大”育人体系。虽然高校的自信教育自觉性提高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育人工作增强了,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彰显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但高校文化自信教育不足、部分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部分高校“三全”文化育人工作开展存在不到位情况,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系统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推广范围不大,覆盖面不广,影响力不够,更多强调外在形式包装,重热闹轻内容,忽视了教育本质、学生特点和实际效果。
当代高校青年学生大多是“95后”“00后”,他们身上散发着新时代气质。一方面,追求个性自由,独立乐观,自信务实,口称佛系随缘实则积极进取,对主流价值观、时代价值理念高度认同,颇具文艺范儿,有独特的话语体系,喜欢用网络流行语交流;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崇高理想信念,人生勇气、意志力不佳,有较强的精致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手机控,低头族,过度依赖网络,热衷游戏,对于文化的自主认知能力不强,极易受不良思想行为诱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着理性与情感相冲突、认知与行为不统一的突出问题,部分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缺乏,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片面不自信、对西方文化盲目他信,否认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一定程度造成了文化虚无主义与冷漠心理的蔓延、文化强权主义的扩展与忧患意识的淡薄、文化消费主义与娱乐心态的泛滥。面对新时代、新青年、新特点,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认识不到位、分析不透彻,对部分学生出现的错误价值观和不良舆情反应迟钝,不能及时有效反击,对部分迷茫学生所出现的不自信问题、精神悬空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正面引导不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渠道。然而部分高校未能高度重视,或表面重视实际轻视,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自信教育当成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教育,把更多精力放在抓专业抓比赛抓成果上,唯分数、唯比赛、唯证书、唯专业、唯就业、唯成果论英雄,顶层设计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力的保障措施和统筹协调机制,未能形成育人合力,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习近平曾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最有底气自信的”。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根本是坚定青年学生对党、国家和民族的自信。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民族,这是文化自信的泉源。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阵地。青年学生对党、国家和民族高度拥护、认同和自信,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就更有勇气、底气、锐气,就更能同仇敌忾、同心同德筑成坚不可摧的长城,走向民族复兴的未来。
课堂教学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政课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发挥思政课、党课、团课等红色课程主渠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形成有机结合的文化自信教育教学体系。通过理论讲授和正向引导,向青年学生讲清楚我们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何以自信、怎样彰显自信?启发学生关注思考文化热点问题,开拓学生视野格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政治观、文化观,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质疑党、捧杀国家、分裂民族的声音,形成坚定信念跟党走的决心和实现中国梦的信心。除了学理阐释外,还可以辅以其他教学手段,注重实践与养成、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增强教育效果。例如,通过党的光辉历程图片展、党日团日活动、红色筑梦之旅、红色经典诵读、红色电影(爱国主义电影)和纪录片展播、美丽乡村文化调研、校园文化艺术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讲中国故事、知识竞赛、辩论赛、微视频制作、新闻采访、文艺汇演、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进行正面教育宣传,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培育中国精神,增强使命担当。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坚强基石和强大支撑。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重点是坚定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自信。
1.复兴传统文化教育,打好中国底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儿女满腔的自信与自豪。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和新媒体飞速发展,高校已然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阵地。为青年学生打好鲜明的中国底色,筑就民族之魂,筑牢道德之石,避免青年被西方文化洗脑,复兴传统文化自信教育迫在眉睫。虽然当下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有积极态势,但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弘扬传承不够。高校要发挥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突出优势,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激发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第一,要加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建立长效机制,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理深度、精神厚度和道德高度。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公开课,面向全体学生普及推广传统文化,引领青年学生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开设国学经典课、体育课、艺术课等文化素质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增强责任。第二,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高校应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传统文化教育,坚持引进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和走出去(带学生参观文化传承基地、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走近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丰富校园文化,通过读书节、书法节、戏曲节、艺术节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展示活动。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汉字文化创意大赛等活动展示一批优秀文化成果。第三,开展传统文化系列主题讲座,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引导青年学生关注健康有益的文化节目(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使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积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第四,创新形式与注重内容相结合。在教育的内容、载体、形式、手段上做符合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创新,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向上向善的文化内容。不断挖掘新形式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和期待。创新表达方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打造多功能文化传播平台。
2.筑牢革命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独有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坚守革命文化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客观需要,更是激励青年学生锤炼革命道德传统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新时代青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一些青年学生在文化信仰上不知何去何从,对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抵触或不认同,革命文化自信被冲击侵蚀。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应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挖掘革命文化育人内涵,实施“革命文化教育建设工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高校附近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织以革命先驱为原型、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文艺活动;有效利用国家公祭仪式、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重大纪念日契机开展革命文化教育。通过活动用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指引青年学生树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提高文化鉴别力和欣赏力,敢于亮剑,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与诋毁革命文化、革命英雄的行为做斗争,自觉传承好革命文化,弘扬红色基因和优良革命传统。
3.加强先进文化教育,激发创新活力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有生命力、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是“四个伟大”的精神支撑。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而形成的先进文化,对各种社会思潮具有引领和纠错的重要作用。当前部分学生对先进文化关注度不够,缺乏兴趣。高校应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坚定先进文化自信,自觉抵御消极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开展先进文化教育,要在增强学生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加强先进文化知识教育,推广宣传展示一批体现先进文化精神的模范人物、道德榜样、大学生标兵等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健全人格、人文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召唤,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弘扬先进文化贡献力量。
价值观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有力支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蕴所在。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深层的价值内核和最本质的体现。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关键是坚定价值观自信。
1.坚持问题导向,解答学生困惑
什么是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的底气何在?价值观自信之于青年的意义是什么?只有回答清楚学生困惑的问题,学生才会从情感上认同。培养价值观自信要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理论上做好阐释,教育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强大的道义力量是我们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理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是我们价值观自信的底气。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既关系自身的健康成长,又决定国家未来的价值取向。坚定价值观自信可以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扣子,纠正各种错误认知。通过答疑解惑,使学生思想上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和重要性,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自己的思想,增强价值共识,提高客观辩证地分析不同价值观和抵御错误价值观侵蚀的能力。
2.做好价值引领,形成培育氛围
价值观自信教育要同党和国家事业相适应,同青年学生期待相契合,同社会主义大学相匹配。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着力强化教育引导、理解认同、确信践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引领作用,抓好文化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工作,把价值观自信培育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高校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形成有利于价值观培育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建好“三全”文化育人体系,发挥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积极传播主流价值。教育青年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增强价值判断力。
3.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实践养成
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首先,做好纪律要求,健全大学生守则和学生干部管理条例,发挥学生干部、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培育、选树和宣传一批积极践行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激发青年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风气。最后,开展党日、团日、班会、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价值观自信培育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学生注重实践履行,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