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群体情绪管理刍议

2019-01-21 00:1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辅导员情绪管理

张 东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辅导员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心智成长的导师,也是跟大学生关系最亲密的直接管理者,对其成长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着班级管理者、学生活动筹划者、生活习惯引导者、心理问题协调者等不同的角色,对高校辅导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相应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当前辅导员群体的心理情绪问题日益突出,理应得到高校管理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情绪管理作为现代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管理方法之一,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对人类情绪的漠视到关注,再历经重新认识,直到如今愈发重视的转变过程中,逐步确立发展起来。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丹尼尔·戈尔曼《EQ》的出版,引起了公众对“情绪商数”(Eotional Quotient,缩写为EQ)的关注和研究热潮。研究者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IQ(智力因素),而是EQ(情绪因素),前者只占20%,而后者要占到80%。暂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但是可以看出情绪因素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戈尔曼认为,情感智商包含了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主要包括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他认为,高情商者,表现为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丰富而稳定的情感、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完整和谐的人格特性、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良好承受能力等。综合各方观点,情绪管理可以被认为是个体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了解并掌握自身的正负面情绪,较好地理解和反馈他人的情绪,促进并完成良好人际关系沟通的过程。

二、高校辅导员群体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及影响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作为出发点考虑全局的工作,从而忽视了辅导员自身的能动因素。而辅导员作为直接管理者,承担了各种各样的特殊角色。角色间的相互冲突,必然使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诸多矛盾,反应到情绪上,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

(一)辅导员的情绪表现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

《河南教育》刊登过一篇报道《一封辅导员的来信》,投稿者是一名来自普通高校的辅导员,信中总结了其参加工作两年多时间里“只有苦、累、失落、尴尬、误解……我真的不知该何去何从,甚至有些迷失”。迷失一:教研为主、学生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下,辅导员群体的边缘化;迷失二:工作强度大,收入比较低,身份地位缺乏认同感;迷失三:在领导的压力和学生的不解之间左右为难;迷失四:工作缺乏变化和前景;迷失五:出路在哪里?文章中虽然充满着抱怨之辞,但客观来讲也说出了辅导员群体的酸甜苦辣。多重角色的定位导致了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如辅导员既要负责党委指导下的党建工作、团委布置的共青团工作、学生工作办公室布置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教务部门布置的教学事务性工作,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班级建设以及生活问题,种类繁多的会议也少不了辅导员的参与,这还是处于常态的工作环境,突发事件可以说是每一个辅导员寝食难安的心结。这就使得辅导员时常会感到对工作的厌烦,甚至力不从心从而导致心情抑郁。

总的来说,高强度的事务性工作给辅导员带来的心理影响主要包括:领导期望带来的心理压力、角色混乱引发的心理困惑、工作环境及考核机制造成的心理障碍、师生间沟通带来的心理挫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轻者情绪低落,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心理扭曲。

(二)辅导员的情绪表现对学生管理团队的影响

著名的“鲶鱼效应”中,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这就意味着当团队工作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时,成员们的工作积极性显著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太可能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鲶鱼效应”在这个时候就会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团队中如果始终有位“鲶鱼式”人物,无疑会提升整个团队的士气,进而提高工作业绩。这里所说的“鲶鱼式”人物起到的是“积极性因素”的作用。同样,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一个团队中出现一个情绪不稳定,工作时经常处于焦虑、暴燥状态的成员时,是不是也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团队中的“消极性因素”,情绪倦怠也可能通过互相比较和自我反思,逐渐感染其他成员,最终导致整个团队的情绪低落,工作无效率。

(三)辅导员的情绪表现对师生之间关系的影响

由此可见,如果辅导员不能够把自我情绪调整好,上级管理者又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时,同样的情绪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辅导员,由自身压力产生的怨气又会不由自主地转移到学生工作中,大学生首当其冲,更进一步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因此,辅导员工作最应该关注的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则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人格、个性的可塑性很强,如果作为他们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不能良好地控制自己的工作情绪,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对辅导员群体情绪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辅导员工作情绪的自我调节

中国有句古话叫“求人不如求已”,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下的辅导员群体,首先要对工作情绪有自我体察的能力,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情绪的波动,并且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舒缓压力,这也是情绪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舒缓压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与好友聊天、找领导诉苦、加强文体休养等,把引发压力的工作放一边,分散一下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情平复后再来处理这些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和辅导员自身也可以经常组织研讨会、朋辈聚会等,来交流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讨论解决问题的经验。只有从思想上找到情绪波动的根源,才能够有针对性地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

辅导员工作是“良心活”“青春饭”,这是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必然带来高强度的体力消耗。现在的高校对学生管理都比较重视,辅导员不但要在深更半夜检查学生的就寝情况,还要早起检查学生的早勤情况,辅导员中曾流行一句戏言,他们的生活是处于“两眼一睁,忙到天黑;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状态,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年轻作为资本,这样的生活能够持续多久。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保持年轻化状态,通过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来维持整个管理团队的高效率运转。当然,这也不是在否定经验积累的重要性,经验丰富的老辅导员应该作为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但是应该把他们定位为指导者和领路者的位置,减轻其直接的事务性工作,而赋予其以老带新的内涵。

学生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减轻辅导员压力的重点之一。美国的法制体系非常完善,政府曾数月关门不办公,因为没通过预算,但国家照常运转。高校的学生管理能否也仿照这种体制理念去设计学生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去管理学生,而非依靠辅导员的一己之力。制度化管理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有规章制度约束,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凡事的有章可循也可以减少辅导员因过度的揣摩领导心思而耗费大量精力。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层通过指标量化,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使辅导员在新旧更替中不至出现脱节,后来者能够迅速地遵循现有制度展开工作,继续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向前发展。同时,制度化管理也要体现人性化,这是在制定制度的同时,充分考虑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激励产生动力,最终实现有效管理。

(三)强化流动机制,为辅导员的后续发展提供动力

辅导员在高校中的位置相当尴尬,既不是行政人员,又区分于专业教师,却在做着二者的事情,因此产生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学工线。在增强辅导员工作吸引力方面,虽然各高校都做了不少努力,但相比辅导员的高强度工作来说,管理层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在职称评定、工资津贴、职务晋升方面是否给予适当的倾斜,现在的辅导员大都是高学历的新参加工作者,各种评定中都不占优势,良好的期望和现实之间难免产生落差。同时,应多考虑辅导员今后的发展,强化岗位流动机制,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各人的素质差异明显分化,能够转岗的可以提供转岗机会,可以提拔的管理人才也应该优先提升,要让辅导员看到出路,才能保证辅导员群体的稳定。

猜你喜欢
辅导员情绪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情绪认同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