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梅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1)
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课程”“科研”“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开发、优化思政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功能。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黑色旅游及其资源的优化和利用,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
黑色旅游是人们对悲剧性或恐怖性事件等灾难事件的遗迹、遗址为主题的旅游体验活动。黑色旅游是近年来国外,特别是欧美地区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正式提出“黑色旅游”的是两位英国学者弗勒(Foley M.)和列农(Lennou J.),他们认为举凡与人类历史的悲剧,如战争、巨灾、奴役剥削等相关的地点或地标皆可发展为黑色旅游或观光的景点。2000年,两人合著《黑色旅游:死亡与灾难的吸引力》并正式出版。此后,黑色旅游逐渐成为西方旅游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
我国黑色旅游的兴起,源于四川汶川大地震遗址的开放。我国学者对黑色旅游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理论成果有限,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黑色旅游资源丰富,有自然类遗址和人文类遗址两种。自然类资源有地震、泥石流、台风、龙卷风、洪水、火灾等灾害遗址。人文类资源有战争遗址、煤矿、陵墓、兵马俑、监狱等。有些黑色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有交叉,比如抗日战争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场馆等;有些黑色旅游资源能给游客带来心灵震撼和人生感悟,比如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遗址、2010年甘肃8·8舟曲泥石流遗址。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个性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多彩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如“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等。但几种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和目的不尽相同。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目的是对旅游者进行爱国精神教育,增强国家认同;“绿色旅游”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目的是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黑色旅游是以反思死亡、灾难为主题,目的是引导人们反思灾难,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当代道德价值体系。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情景体验活动,更是一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的灵魂之旅。黑色旅游资源,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昭示着恐怖主义和灾难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对国际发展环境的破坏,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极大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物质内容,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精神内涵。
立足新时代,聚焦新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自觉和生命价值。从关注生命教育发展到重视生命教育,再发展到践行生命教育,虽然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中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和课程实践资源仍然很匮乏。反省灾难、死亡的黑色旅游是凝视生命、反思人性的灵魂之旅,黑色旅游资源蕴含的生命伦理、道德价值、家国情怀是思政教育者可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教育资源。
《我不是药神》《生存家族》等电影获得较高评价,正是源于对生命的存在方式、存在意义等问题作了触及心灵的深刻反映。在高校大学生中,还有许多学生因生活反常致使身体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更有大学生因学业或情感问题选择自杀或伤害他人。在生老病死、伤害灾难等现实问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理解生命,唤醒生命意识,客观积极、冷静理性地思考和选择,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黑色旅游能促使人们“向死而生”,见证和思考死亡,给予我们正视灾难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反省生命的意义,敬畏和珍惜生命。黑色灾难的警示不仅能使个体积极审视生命,坦然面对死亡现实,生成严谨乐观的生命人格,而且能引导人们正确调整人与他人、人类与他类生命之间的关系,为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注入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养分,追求有价值的生命过程和有意义的人生之旅,增强社会凝聚力与民族自信心。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2018年3月又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文明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在人类更加关注生存环境的今天,生态灾难与挫折是最好的教育。在灾难面前,英国十岁小姑娘蒂莉·史密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使百余游客在印尼海啸中幸免于难;大多数日本人在地震中能冷静应对和有序善后;泰国“野猪”少年足球队在25岁教练的节制运动和冥想法引领下,挺过18天的洞穴探险并最终获救。灾难的发生难以阻挡,但灾难的损失可以降低。通过灾难和死亡,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选择生态生活,促进生态和谐,养成生态文明。
生态灾难背后蕴含的是人生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取向。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生活政治理论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生存和道德的问题。生态问题和个体的生活方式选择、价值取向及生活决策相关联。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和谐自然关系、社会关系、追求幸福生活,实现自我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关注者、传播者和未来的建设者,通过对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生态灾难教育为主题,以全球视野共享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为价值引领,以培养视野开阔、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为目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活情感。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无论是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还是灾后重建,黑色旅游资源彰显的非典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激励党和人民砥砺前行。
纪念,是为了铭记。通过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解读灾难文化,树立科学的灾难观。一方面正确对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到灾难是一种客观自然现象,这些灾难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通过黑色灾难蕴含的灾难文化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正如日本人在大地震中的镇静和有序源于“生于忧患”的文化淬炼那样,我们的思政教育课可通过灾难事件凝聚力量,提高自信,培养多难兴邦、人定胜天的责任担当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铭记过去,是为了创造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挖掘黑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比如在汶川地震遗址中,我们可以追忆当年,我们更要看到英勇的汶川人民不断从毁灭走向新生,在涅中重生,这充分凸显了中华儿女中蕴含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伟力。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这种中国精神,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开发和利用黑色旅游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课程、实践、文化”等育人格局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的具体体现。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黑色旅游资源蕴藏着“人”“物”“事件”的和谐统一。笔者主张在现有高校五门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涉及黑色旅游资源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挖掘黑色旅游资源中“人”“物”“事件”承载的教育价值,形成主次分明、相互补充、协调支撑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引导大学生涵养道德品质,拓展大学生视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增强生命意识和使命意识,合理选择和科学规划人生。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以黑色文化“小主题”活动,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校园文化建设为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高校德育活动、社团活动中,立足大学生生活实际,可开展以感恩、生命、责任、生命共同体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开设灾难演习活动、心理教育讲座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爱国、爱家、爱校精神,营造平等、民主、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积极向上的品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告诉我们的游学意义。其实游学真正的意义是见证历史和促使自身蜕变。高校思政教育一方面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黑色旅游资源进行加工,形成各类音视频课件、微电影;另一方面创建黑色旅游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考察调研的游学活动,给予大学生视觉的冲击,思想的震撼,灵魂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