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大学生核心职业化素养的提升路径

2019-01-20 18:32王雅楠张成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业化毕业生核心

王雅楠,张成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总体数量逐年增加,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历年来新高。就业人数的快速增长,加之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结构性改革,导致了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高校源源不断地输送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良好的职业素养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又有助于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满意就业,还有助于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因此高校大学生核心职业化素养的提升工作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

一、核心职业化素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作为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体现着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坚实基础,其核心内容主要为诚信、敬业、坚持、责任、协作等品质。

(一)诚实守信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是日常行为中诚实和正式交流中信用的合称,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又强调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和睦。诚信是职场中成员间合作的必须条件和信任的重要来源,也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更是人们向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诚实守信的品质要求从业者忠于岗位职责,踏实勤勉、恪尽职守。

(二)敬业奉献

敬业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每一位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敬业奉献体现在树牢职业理想、强化岗位职责、优化职业作风、提升职业技能等多个方面,要求从业者认同所就职的单位、热爱其本职工作,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对待工作,自觉维护单位形象。有敬业精神的从业者可以更好地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容易从众多从业者中脱颖而出,也会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快的总体发展。

(三)坚持不懈

“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不懈就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将工作保持或推进下去,坚韧不拔,富有耐性,不达目标不罢休。坚持能够让人拥有驾驭自己的能力,能够让人专注于目标、经得起挫折,在求职过程以及职场中,坚持是通往成功的钥匙,不轻易放弃就会迎来事情的转机,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才能取得成功,坚持奋斗方能久久为功,坚持到底才能有所收获。坚持要求从业者具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坚持的意识,对待困难、繁重的工作任务不找借口逃避、循序渐进、戒骄戒躁、持之以恒。

(四)责任担当

思想家歌德曾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责任担当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负使命忠诚和守信的品质,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的有效途径。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责任感是成熟的职业人必备条件之一,它要求从业者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说到做到、履行诺言,追求高质量工作,主动积极完成工作,严格遵守道德规范,愿意承担新责任并从中获得动力。

(五)团队协作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当前社会化生产环境下,一项工作仅凭个人能力往往很难完成,这就需要多人之间的协调合作、相互配合,以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为具体体现的团队协作精神已经成为现代职场人必备的素质,同时也是用人单位招聘与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团队协作的基本内容包括明确的目标、整体协同的工作、锲而不舍的精神、相互关爱的促进、协调沟通的信任以及相互之间的尊重等。

二、高校大学生核心职业化素养培养现状

(一)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目前,在大学生职业化素养培养中,由于理论的培养更加易于考核和量化,且学校教育条件、课程性质、课时量设置、师资条件等诸多方面存在限制因素,往往偏重大学生在职业素养理论方面的学习。相反,对培养和检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为轻视,教育效果和覆盖面达不到职业化素养培养的预期效果。职业素养是由多种素质构成的综合素养,不能简单、轻易地通过理论学习获得,单纯依靠理论教育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尚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现今用人单位招聘时,不仅仅看重毕业生的课程成绩,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诚信、敬业、坚持、责任、协作等隐性核心职业素养无疑是重中之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理念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然而,90后大学毕业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一味追求高薪和高社会地位,却在综合素质上存在不足,这样很容易导致错误价值观的形成。有的毕业生求职时弄虚作假,很快被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火眼金睛”识破,也有的学生职业素养缺失,在团队协同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单位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下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少了解,对就读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明确,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来上学,对自身未来发展没有憧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热情,导致了其在大学各个阶段一直处于“迷茫期”,在应当做好生涯规划、提升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时候浑浑噩噩,特别是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毕业也面临着失业。

三、高校大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主渠道

职业素养的培养难以“刀下见菜”,需要系统地、长期地开展教育,高校学生自入学即应当受到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首先要重视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提升高校大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主要渠道,需以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等主要课程为途径,联系实际制定科学的、富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环节,帮助在校学生明确职业化素养是什么,为什么培养职业化素养和怎样培养职业化素养。可结合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趋势开展分类教学,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将翻转课堂和MOOC应用于教学中,充分发挥当代先进教学法和互联网的强大优势,以教学创新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满足学生需求,适应求职环境。

(二)打造多维第二课堂核心职业素养提升平台

广泛搭建第二课堂,开展与职业素养有关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不同职业的职业化核心素养基本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帮助其逐步融入社会;通过模拟招聘、校友讲座、高管授课等方式,使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职场,使学生明确目标,了解行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增强其职业素养提升的主动性;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在此过程培育核心职业素养。

(三)校地、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实践桥梁

90后的大学毕业生的成长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从小到大一直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接触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机会少之又少。基于此情况,高校应与用人单位积极合作,通过在校外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开展大学生假期实习等多种举措,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去往单位实地进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得到切身职业体验,提前了解单位特点、文化,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通过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积极转变,形成完备的核心职业化素养体系,进而拥有高“职商”,为其毕业后进入相关领域从事工作打下基础。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企业走访等形式收集单位的反馈,利用“第一手资料”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及专业培养方案,持续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此“桥梁”,既能有效发挥学校和单位各自的优势,又有利于培养行业和单位需要的人才,使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空间,是学校、单位、学生的“三赢”模式。

猜你喜欢
职业化毕业生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最“叛逆”的毕业生
加速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