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20 17:03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02)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肩负着“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的重任,因此,必须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智育与德育等各方面的有机统一。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以专业课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及教学场景的设计,以隐性渗透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中,最终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它“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融合性”,即“必须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环节相融合,才能体现它的人生教化和价值引领意义”。

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俗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塑造一定社会新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对教育对象进行的一切以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政治观等为内容的教育都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二、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及其理论基础

(一)党和国家全课程育人的要求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除思想政治课程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着重指出,“坚持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这些指导性意见是高校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也是对专业课教学、专业课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是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协调统一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人的才能、志趣、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而道德品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至关重要,“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德”之重要在于它决定了“才”的应用。就实现途径而言,教育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课程思政”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它“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正视人的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与终点归结于人”。同时,在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方面,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衔接的特点,也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要培养各类企事业单位一线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职教育教学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从职业岗位和学生未来成长的需要出发,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还必须关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显然,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手段及方法等,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思政育人方面,专业课与思政课各自为政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化解,专业课的隐性渗透作用与思政课的显性灌输作用并未形成合力,协同效应尚未形成。尤其是专业课教育教学中,与职业岗位相关的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课程育人的功能还有待提升。总之,目前,高职院校“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还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社会工作、学生管理等;同时,在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方面,往往也建立有相对成熟的评价标准。但目前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由于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尤其是可操作的量化的评价标准的缺失,使改革的成果难以衡量。因此,教师开展此项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很多研究往往也停留在理论的表层,没有真正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难以在其他课程得到进一步推广。

(二)教学研究不深入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都是就业导向的。企业需要的是“拿来就用”的,能够从课堂到岗位无缝对接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这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设定,到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再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把职业技能摆在突出的位置,虽在某些方面有见“思政”的泛泛表述,但很少具体而充分的体现在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思政教育依然是被边缘化的。与此同时,在课程的考核方面,无论课程性质如何、考核方式怎样,基本上也主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并未将“思政考核”纳入其中。由于教学纲领性文件中思政元素的缺位,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缺少必要的依据,因此困难重重。

(三)队伍建设不到位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采取三支队伍三条线的形式,即负责思政课教学的教师、负责学生管理的教师及负责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他们本应在思政教育方面产生协同作用,这也是实现全员育人的关键所在。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种行政性的区分,强化了教师的分工意识,他们“术业有专攻”,又都“各司其职”,固守自己的领域裹足不前。这其中,尤其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的作用不够突出。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课程育人的意识不强,在课程教学中仍主要以知识技能教育为己任;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特定学科的教学及研究,主观上也缺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自身的思政素质和理论水平有待提升。

四、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树立理念并加强理念传导入手。学校最高领导层要从学校、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领会并牢固树立“全课程育人”的理念,并层层传导至全体教师,使每位教师在开展专业课教学中,能够深入挖掘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研究实施教学的手段、方法等,逐步提升课程育人的成果。

其次,要完善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体制机制,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评价标准和奖惩制度。通过督导听课、师生评课等方式实施课前、课中及课后的监督检查机评价,加强教学纪律约束,要求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教育和引导,不得发布违背国家大政方针及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消极言论。通过给予考核评优、职称评聘等奖励政策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此项研究和教学实践。可采用教改项目立项的形式,率先培育示范课程。同时,探索并建立量化的评价标准,“应形成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专业性评价,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通过对成果进行评价与检验,将改革经验与成果逐步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

(二)加强教学研究,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从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首先也应从职业岗位对人才思政素质的要求出发,加强教学研究,完善教学纲领性文件的设计:首先,要研究职业岗位的人才选聘条件并使教育教学与之接轨,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对于思政素质的具体要求;其次,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准确定位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所承担的思政育人的目标及功能;再次,要依据课程定位,对学科内容进行研究,将课程标准中思政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唯有这样,才能使 “课程思政”有据可依,并使其“服从和服务于学科的发展和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开展教学方面,教师应首先深刻领会教学纲领性文件的内容及要求,然后研究并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丰富教学素材、整合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生活学习的知识经验引入课堂,逐步对学生的认知形成浸润与渗透,潜移默化的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以营销专业为例:在“广告”、“定价”等课程中可借助商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在“市场调查”、“推销”等课程中可通过任务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及团队协作意识;在“国际贸易”等课程中可借助贸易摩擦的解读、国内外经济形势及经济政策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感;如此等等。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思政素质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施教主体,其“道德、文化以及能力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效性”。如前所述,专业课教师由于课程育人的意识不强、对思政教育研究不够深入等方面的原因,使其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因此,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和思政素质至关重要,可采取以下几种相结合的方式:一是采取项目引领、团队协作的方式,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由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建团队,在项目研究中取长补短、碰撞交流、互相促进,加深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内涵的理解;二是以继续教育为契机,利用讲座、培训、会议等形式为其创造思政理论学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三是为教师搭建下厂锻炼、企业调研、产学合作等平台,使其深入了解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加深教师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理解等。

综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职院校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开展深入教学研究、加强教师培养等途径,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从而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专业课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打破学科的界限和思维束缚,将教书与育人完美统一在课程中,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