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考

2019-01-20 17:03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习型指标体系指标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只能通过一个一个省、城市、社区来建设学习型社会(Learning Society)。基于城市所具备的基础条件,该组织首选将城市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主阵地”。 1992年在瑞典哥德堡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教育型城市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ducating Cities)上指出,城市是终身学习的最佳实体。学习型城市的概念正式形成并逐步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学习型城市建设之初主要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展开。近年来,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日益蓬勃,在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路径及评价指标,以确保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持续力、透明度和公信力。我国已推出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选择城市开始了监测。指标体系运行中需要调整、充实,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体现“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市民的终身学习。

一、 相关概念解析

学习型城市是在城市范围内,调动所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贯彻并落实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促进个体潜能的挖掘与全面发展、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与思维品质、维护社会的融合与稳定、推动城市各方面可持续发展与繁荣的一个“学习型社会”缩影,是以城市形态为特征的学习化社会。

学习型城市建设通过持续普及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理念,将学习与教育贯穿于所有市民、所有组织、所有经济社会活动,因而使得整个城市生机勃勃、具有很强的学习力、创造力、竞争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体现在一个城市市民的受教育年限、健康与预期寿命、道德水准、精神风貌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和人才的拥有数量与质量。

社会指标体系是综合反映和说明整个社会运行和发展概况基本特征的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集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要求,通过搜集评估对象的有关信息资料,构建的一组反映评估对象基本面貌、素质和水平的相关指标。

鉴于上述认识,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需围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全员参与、全面发展和学习型城市实现,强调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给城市带来转变,强调各方学习资源的凝聚与整合,强调学习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要素紧密联系。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还需从对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的概括出发。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是英国学者朗沃斯对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的概括,他从14项涵盖的内容诠释了学习型城市的作用、任务和基础条件等,包括:领导能力、就业和就业能力、愿望、资源、网络、信息、需求、生长、应对变革、投入、技术、参与、环境、家庭策略。

二、 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1)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完善学习型社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习型城市建设目前还处于概念、愿景及框架阶段,与之有关的应用技术、政策配套需要、社会学习模式等还在探索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标体系汇聚了众多研究成果和专家意见,依然是一个“初步框架”(A Preliminary Framework)。

(2)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关照到各个国家、城市之间可能存在的实际差异并须进一步完善。伴随着社会各界对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效的期待,从建设包容、智慧、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着眼,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也尚待进一步验证和发展。

(3)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估,多聚焦于硬性条件的指标,公众对社会学习组织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有必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一套具有我国时代发展特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体现学习型社会未来发展指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评估研究依然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体现不同类型城市的情境、建设目标和实施规则等,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 实践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市民的道德水准、精神风貌、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新时代城市的人才专业、规格、层次、分布要与城市的战略产业、支柱产业相匹配。

(2)现代信息语言作为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有优势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已把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管理的人称为“现代文盲”,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必须与未来对话,老龄化进程加快,市民休闲时间大幅度增加, “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发展空间巨大。

(3)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和自我约束力的关键要素,是社会组织社会信任和公信力的组织体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评估实践中,通过系统的数据搜集和信息监测,及时发现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失,形成具有建设性价值的研究报告、论文或专著等研究成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显得更为重要。

(4)将该评价指标应用在现有各个环节的实施问题,这些是城市规划决策者应重视的问题。如何以评价指标体系去有效推动学习型城市实现,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分析和评价一个城市是否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依据。现代城市从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到教育普及率、教育质量等都要优于周边地区,对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需求感、紧迫感也强于一般地区。构建完善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整体框架,有利于学习信息与咨询系统的共享以及终身教育规划、政策、运作机制的推广。

三、 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与比较

1.国外主流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欧盟TELS学习型城市审计工具(TELS Learning Cities Audit Tool)。欧盟在1995年发布了“迈向学习型社会”(TELS)白皮书,1999年启动了“迈向学习型社会”项目对学习型城市评价展开研究。该项目首次在城市范围内区分出了影响终身学习的10个领域,发展了一种“学习型城市监测工具”。TELS学习型指标有10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而且需要根据对二级指标的理解再设定三级甚至四级指标。

(2)R3L+项目欧洲学习型城市质量保证框架。欧盟委员会于2002年启动R3L(Regional Networksin Lifelong Learning)项目, 2012年R3L升级版即R3L+项目在R3L和英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欧洲学习型城市质量保证框架,该框架明确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维度和质量标准,提出了欧洲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通用参考标准,为保证欧洲学习型城市建设质量方面提供了方法支持。同时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操作性工具。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学习型城市关键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12年末颁布了一份重要文献“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A Preliminary Framework of the UNESCO Global Learning City Index), 该框架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创建、用什么架构和如何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问题。该指标体系框架呈帕提农神庙建筑形象,共设计了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74个三级指标。2013年该指标体系框架正式向全球发布,是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门针对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估的指标体系。

2.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学者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新均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路径及评价标准》中明确提出各类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构件,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路径和对策,并提出了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指标体系框架将“终身学习文化的营造”等6项设置为一级指标,同时还设置了26项二级指标和97项三级指标。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陈友华教授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和建设目标两大方面进行考量,将“文化消费”、“人口素质”、“创新能力”、“竞争力”、“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六个方面设置为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的一级指标,下设15个二级指标。

(2)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的“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机构,主要致力于在国内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该所从“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社会教育”、“社会信息资源”、“社会文化设施”和“其他配套指标”共七个方面对学习型城市建设进行评价。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5分制评分法”来制定评分标准。由于国家或地区的差异,有些指标国内大多数城市得分普遍偏低。

(3)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学习型城市指标研究”。该研究设置了“要素”、“结构”、“行为”和“效果”四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对学习型城市进行评价,一级指标下设置了21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根据拟定的测量标准给不同指标赋分(类似于给指标设置了不同的权重)。由于指标体系设置太过复杂,很多定性指标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才能获取相应的数据,获取数据难度太大,操作起来困难也比较大。

(4)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2013年9月跟随《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第一辑)》的出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本着尽量使指标体系的总体设计思路具有先进性、针对性、科学性、创新性特征的设计理念,该指标体系以“社会评价为基点,将社会宏观评价与教育评价方法进行融合”,共设置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保障措施”、“建设成效”、“示范价值”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76个三级指标。由于设计的指标反映的是该城市已达到的水平,是一种可以用来检验和监测的、基于结果而非过程的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5)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北京从2001年开始正式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一直以评估为手段,推动和激励各城区、社区、企业、学校等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并开展评估活动。在评估学习型城市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开展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2014年由北京教育科学院负责完成了“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编制,同时制定了学习型城市监测指标。该项研究成果在2015年墨西哥城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做了发言和分享。

(6)教育部职成司“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2017年9月教育部职成司在杭州等八个城市启动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工作,同时下发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该指标体系设置了“保障(认识、组织、制度、经费)”、“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学习服务、信息化学习资源与利用)”、“学习型组织建设(区域学习型组织创建、法人单位学习型组织创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发展、社会治理、人的发展)”、“成果与创新(制度创新、重大成果及获得奖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62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中有18个为定性测评指标,44个为定量测评指标。

3.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1)评价指标体系的类别属性。欧盟TELS学习型城市审计工具属于理论框架类指标体系范畴,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更多的是用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自我评价和主观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学习型城市关键指标和国内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类似,属于认证监测类指标体系,用来客观评估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效,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已经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或者比较同一个城市的不同阶段发展状态和不同城市的建设水平,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2)评价指标体系的层级设置。学习型城市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指标体系设置应考虑指标选取的代表性、数据易获得性、可操作性和动态阶段性。关于指标层级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学习型城市关键指标、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教育部职成司“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学习型城市指标研究”等都细化到了三级指标,这是比较可取的,这也是国内外趋于一致的地方。

(3)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欧洲学习型城市建设质量保证框架,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准和视角,通过严格监测组建的合作网络的行动和行动质量,运用组织控制理论引入与质量保证过程有关的介入系统和与实施质量保证行动支持有关的支持系统,确保学习型城市建设初衷不偏离。我国的学习型城市作为一种通过推动全民终身学习获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用检测类指标体系,通过明确的流程,达到提高终身学习实践效益的目的,可以清晰地了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质量和水平。把握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关键性要素和价值取向等问题,将城市发展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逐步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政策框架体系。

4.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与评价进程

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1999年由上海率先提出。2013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大会通过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明确了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2014年8月,我国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首次提出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主要任务、支持政策和相关措施。2015年9月,“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墨西哥城举行,大会通过了墨西哥城声明,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应不断扩大其学习型城市全球网络,并确保该网络的多样性和包容性。2016年初,杭州成为我国唯一、亚洲首个城市成功加入联合国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2017年9月教育部职成司在杭州等八个城市开展了全国首批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表明我国开始从学习型城市的创建阶段逐步过渡到检验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效阶段。

四、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1.考虑应把握的原则

(1)时代性原则。学习型城市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反映时代特征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定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符合党和国家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发挥其导向作用。随着城市发展、学习评价的动态变化,应用到指标体系中去以更好地反映出学习型城市建设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能力状况和随着时间推移所发生的成长和变化。

(2)科学性原则。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原则,在于它能否准确反映出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形成要素及关联影响。指标体系的选择应能全方位反映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客观现状,应考虑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各指标之间应互相补充,形成整体。指标体系应由多个板块有机构成,板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在计分方式和权重方面,不同板块之间及板块内部也可有所不同。在评估结果呈现时,不同城市应就几个板块的得分情况分别比较并从中发现自身能力的优势和不足,而非就整体分数做简单排序和评级。

(3)一致性原则。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发展目标与评价指标之间的一致性、定量与定性指标结合的一致性。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实质上就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目标之间自然要保持一致。与此同时,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是绝对的都能统一用数据来计算,在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哪些是定量指标,哪些是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须分别来统计和衡量。

(4)实践性原则。应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指标体系必须配合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其所处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指标应反映国际相关评估指标,国内地区法规、相关经验以及研究机构的问卷调查、访谈结果。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能够反映学习型城市的本质,尽量简单明确、易于理解且便于操作,能被广大工作者和社会民众所理解、认同和接受。并且在收集数据及计算过程中可以减少工作量,简化评价过程的操作。考虑地区差异性,指标体系也可在不同板块及不同指标的计分方式和权重上予以调整。

2. 分置“基本要求”和“进阶要求”的指标类型

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设计“基本要求”指标模块和“进阶要求”指标模块。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应对社会人口结构剧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同人群学习需求激增且日益个性化需要为重点,大力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适应城市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需要。以顺应全民学习、终生教育的时代趋势为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型城市机制体制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条件等学习型城市建设核心功能作为“基本要求”。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与普及、社会各单位组织重视履行学习和教育职能;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与形成;终身学习文化的营造与形成;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数字化学习方式逐步成为首选;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各种文化相互连接与融合等体现学习型城市建设能力差异则是“进阶要求”。

3. 设置合理、适当的评价指标维度

在2013年北京举办的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搭建了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框架。该框架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进行测量:一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广泛效益,二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三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该框架的制定为全球学习型城市质量评估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维度还可在其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加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等维度来建构。物质层面包含城市的学习实体、设施和资源建设、各类学习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产品的设置和展示。制度层面包含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活动制度、保障条件制度、检查评价和表彰奖励制度等。精神层面包括培植社会(组织)及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终身学习理念,确立社会(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并为之奋斗的远景目标,挖掘社区、组织经长期的积淀所形成的终身学习精神资源。

4. 选择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要素

(1)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形成包含决策、执行、参谋咨询、监督、反馈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封闭回路的管理网络系统。

(2)组织、制度、财政保障。建立和完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发挥专家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中的智慧和作用。明确政府、社会各方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权责和义务,明确各类社会资源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优化配置中的途径和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3)学习型社区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精心培育社区精神,加快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二是大力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小区等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并加以正确指导引导;三是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加强终身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建设。

(4)学习型企业建设。实行学习与创新、工作(生产)、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创新型组织学习运作机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研修方式。实行多样化的“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评价或综合评价方法等。

(5)学习团队建设。市民在参与了社区或工作场所的终身学习活动之余,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或组建各类学习团队或学习联盟,分享、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所得,从而促进自身及整个团队学习交流能力的提升。

(6)学习型家庭建设。通过学习型家庭的建设,使得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庭生活学习化,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两代人共学共长的新型关系。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过程既是培养子女成才的过程,又是创建尊老爱幼、邻里团结、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文明家庭的过程。

(7)学习活动的创建。坚持活动制度模式创新,推进学校资源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多向开放。推进高层次活动项目,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提高活动质量和效果,激发市民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快乐学习、群体学习的学习氛围,培育各种类型的学习组织和学习文化,形成强大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

(8)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构架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内外协调、整体优化的终身教育的“立交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完善学分银行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在内的学分认定和互换。

(9)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建设社会学习平台和社会学习实体网络;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科技、体育等资源;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多种学习形态并存,各种文化相互连结和融合。

(10)终身学习环境的改善。利用高校在在课程开发、培训组织、师资调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高校在面向市民培训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对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和学分互认。

(11)网络学习与服务资源建设。利用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打造汇聚各类教育资源的终身学习平台,支持无所不在的学习活动,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12)实现体面就业和创业。为所有从业人员提供教育培训,增加就业培训机会,培育创新精神,促进就业和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在全社会培育企业家精神,支持年轻人的创新创业。

(13)关注弱势群体的终身学习。包括弱智、残疾人、下岗失业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上需要特别照顾的市民。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同时建立、扩大弱势群体终身学习的志愿者队伍,以加强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社会生活质量。

(14)构建国际化的参与格局。满足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需求,同时展示本土文化及社会风貌,增强文化的吸引力。

(15)终身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包括社区教育工作者和多类型社区教育培训师在内的从事非正规教育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终身教育工作者队伍,为终身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16)开展理论研究。以我国国情为基准点,开展民情民意民生调研,植根丰富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实践,研究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新问题,形成丰富且有重要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我国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实践。

5.着眼评价与考核

可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筛选有关措施性、过程性、约束性指标形成“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生成发展指数,衡量城市每年建设的动态进展,侧重于工作引导。“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考核体系”三年或五年度为一个考核期综合评价学习型城市建设考核结果,侧重于工作约束。评价与考核相结合,约束和引导并存,形成合力且各有侧重地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与此同时,“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公用,便于落实学习型城市建设决策者的组织建设主体责任。

6.注意权重与赋分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维度、级别、程度用不同的比例构成,充分体现学习型城市建设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参与、绩效情况。按照对标国家制度文件要求、标准,结合地区实际,设计目标不重复、可分解、有数据支撑的三级指标体系,依据不同维度进行测量。在赋分上,对约束性部署性等目标依据其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分值,对质量等体现市民获得感的目标赋予较高的分值。

7.实施动态监测

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阶段性决定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各项指标的动态特征,可搭建监测工作信息化交流与服务平台,建立学习型城市及社会过程和建设水平的动态信息数据库,开发学习型城市建设动态监测系统。系统包括统计数据采集、调查数据采集、专家评估数据采集和决策支持等模块。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查阅统计年鉴或相关资料的方式确定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合评分的方法通过加权求和计算评分,以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和趋势分析。通过对学习型城市动态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政府能随时掌握学习型城市建设状况,及时调整建设思路和路径,采取相应措施,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8.坚持认定与使用

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应坚持多元化组成和阶段性发展的标准。多元化组成体现的是全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评价。而阶段性发展标准,则用来不断调整和完善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与此同时,在使用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获得的实践经验及时总结归纳,对于学习型城市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有效梳理。通过对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的破解,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向纵深向发展。学习型城市的认定以市民的广泛认可,彰显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勃勃生机与核心魅力;以社会的积极进步,为个体发展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以城市的融合,引领着社会组织与社会个体积极融入学习型城市建设之中,发现学习型城市建设对于个体社会生活的引导与提升。

猜你喜欢
学习型指标体系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