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学课教材编写与出版研究

2019-01-20 15:20孙文婧王晓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留学生文学教材

孙文婧,王晓辉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汉语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国际推广得到国家及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被列入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宣传战略之中,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为众多文明中的佼佼者,成为世界读者共同分享的精神盛宴。认真做好留学生的文学教学工作,不仅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但我们发现,文学类教材存在种类少、本位思想过重、内容过于陈旧等状况,有必要对新形势下来华留学生的文学类教材编写及出版进行探讨。

一、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学课教材内容编写原则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历经数载,在众多带头人的努力下,已形成很多成熟的编写建议和指导原则,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系统性是教材编写普遍遵循的四个原则。这种宏观上的原则性的指导也可以被我们借鉴于文学类教材的选编上[1]。留学生的文学课教材编写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编写原则:

(一)结合实际,与时俱进

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不管是文字内容上还是语言形式上,一定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研究文学作品非常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但是中国文学的时间跨度之大、容量之丰富、流变之复杂,使得它的接受难度加大。首先,从语言形式上看,从不规范到有明确的规则和标准,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时至今日,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些网络词汇应运而生,丰富了现代汉语的构成方式,增强了词汇的多样性,但是同时也使得文学作品的语言与我们当下社会使用的交际语言更加疏离。比如,现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底”(的)或“伊”(你),现在书面语已经不再使用,“的、地、得”的运用也与标准现代汉语用法相差甚远。诸如此类的变化,给学生的理解作品和语言的训练造成一定的阻碍。其次,从内容上看,从古代到现当代,所描写的是中国的一个特定时期的生活面貌,那时的语言文字和创作风格都与如今的现实情况有差距。所以,这些陈旧的内容既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相反还让学生误解中国的文化发展止步不前。再加上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对内容的理解必定会更有难度,甚至造成误解,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是不利的。

鉴于此,编写教材首先要融入时间性的考量。文学作家和作品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是在作家和作品的选择上,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到,并不代表时间越久远的越难以理解,越是当代的就越接近生活。比如,经典著作《诗经》已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内容和语言并不晦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经典名句,留学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相反,当代的某些作品理解起来却颇有难度,像卞之琳的《断章》:“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种现代性语言对留学生来说尤如“天书”。简而言之,时间性要结合适用性才能事半功倍。其次,编写教材要融入规范性的考量。也就是说,遣词造句应尽量接近标准和规范。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和周作人的散文相比较,前者的语言更规范,更适宜于留学生阅读。

(二)结合教学精准定位

教材编辑理念时刻紧随教学需求,实现精准定位是文学课教材编写和出版的潜在要求。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留学生的文学课所使用的教材与中国学生是一样的,尽管留学生的汉语表达已经过关,在理论上可以把他们与中国学生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大多数留学生对于并不常见的文学作品还是会望而生畏。这与文学课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正确与否密切相关。如何定位留学生的文学课呢?宏观上看,它是属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一部分,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中文系文学课教学在教学目标和原则、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所以,它们的教材理应有所区别,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画等号,要做到精准定位,要做到“将冗长、艰难的文学史课程,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特殊性”[2]。其次,根据国家汉办《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表》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编写相关教材,这是保证精准定位的基本要求。只有结合教学精准定位、统筹考虑,教材编写才能顺利实施。

(三)结合兴趣三位一体

不管是专门的文化类教材,还是穿插了文化因素的对外汉语教材,以往的编写思路多数以功能为基础,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设计语言训练。很多教材的编排最终走向了“实用性”“功能性”“训练性”的工具化一端,文化没能很好地融入到语言结构和功能当中,造成相互独立的“两张皮”现象。事实上,文学、文化和语言应该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深化。所以,在选编上既要考虑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愿望和兴趣点,同时也要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

来华的留学生大多是大学生,喜欢探索新事物。在文学作品方面,他们对当下流行的青春文学作品甚至是网络文学颇感兴趣。以知名作家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例,小说讲述了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告诉我们理想与现实、失去与收获、残酷与温暖是每个青年人成长必经之路,无关国界。阅读这样的作品极易产生共鸣。再比如《三重门》这部作品,小说描写的是高中时期的生活,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都具有同质性的情景感受。

(四)结合技术整编资源

优化传播方式是留学生文学课教材编写的主要技术方法,其目的是提升传播效果和学习效果。科技社会带给我们的便利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用具。图片、实物、电视电影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学活动可以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能让教学事半功倍。

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当那些在纸上有些枯燥乏味的作品变成现实生活中各色人物,文学也变得立体、丰满起来。在编辑教材过程中,优先选取此类作品并将影音资料随教材附赠。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资源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比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课文中描写的那个与世隔绝的梦幻般的山城茶峒,电影中真实取景,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比单纯的文字阅读效果更加显著。被改变为优秀影视作品的还包括《围城》《子夜》《骆驼祥子》《月牙儿》《倾城之恋》《雷雨》等,这些影视作品生动、形象、高度还原作品,而且直观生动,能够吸引学生投入到阅读中,使留学生的阅读兴趣倍增。

二、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学课教材出版意义

出版是指通过大量内容的复制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教材出版是意识形态传播、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活动。结合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出版文学课教材不仅是重要的知识内容讲述,更是精神理念的集中展现。出版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多层次的教学意义

第一,作为一本完备的文学教材,必然涵盖所有的体裁。诗歌是感情、想象、节奏与韵律相结合的;小说是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是为舞台表演服务的;散文是灵活多变的。让留学生充分体会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体会每种文学样式语言和思想的风格和独特性,进而与本国文学进行比较,这是文学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第二,不同作家之间的语言特点也有较大差异,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好材料。作家是极具个性化的群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观念和语言特征,有丰富性和独创性。比如,鲁迅的语言直接锋利、一语中的,被形容为刀笔吏。老舍的语言接近口语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冰心的语言清新自然,透着孩童般的天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感受不同语言风格和魅力。同时,在经过广泛阅读后,对语言的掌控和驾驭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第三,所谓文学,即是文字背后的学问。每一部传世经典都有无穷的解读。从《范进中举》《孔乙己》等小说中,可窥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思想的侵蚀和残害。从《家》中可认清封建社会下的大家族的家庭文化及其残酷的一面。从《月牙儿》《骆驼祥子》中了解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艰难。从《红楼梦》中可以了解封建社会大家族的阶级、交际与饮食等文化。

(二)发展中的文化传播意义

文学课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作品中表达的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行为习惯。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以往我们更重视讲什么和怎么讲,期待留学生尽其可能系统地接受中国文化知识,让他们立体地全方位地了解并接受我们的文化。但事实上,由于地域、国别及其他各方面的差异,留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文化产生排斥心理。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调整思路,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过程实际上是被重新阐释和理解的过程,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没有高度的认同感是非常正常的,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在于帮助留学生树立客观的、多元化的“文化中国”观念,要求同存异,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为了能够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形成自己的认识,习得中国文化,必须为其充分参与文化现象的阐释活动创造条件,其中,跨文化语境的设置、文化比较的开展都是不可缺少的过程[3]。比如在学习《菊英的出嫁》时,作品有一部分描写婚礼的准备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大概了解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两国文化习俗进行对比,加深对此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三)内涵丰富的思想意义

所谓文史不分家,每个作家作品的背后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漫长岁月中,有太多伟大的语言和行为给我们以震撼,在思想上刻下烙印。对留学生来说亦是如此。比如,伟大的诗人杜甫、爱国诗人屈原、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他们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用作品来表达内心的悲哀和焦虑,他们是矢志不渝的爱国人士,也是不折不挠的强者。

从国门被列强打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各种政权频繁更迭、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生活穷困潦倒。在这样的环境中,朱自清、老舍、冰心等众多文学家们身处战争乱世,却依然心怀天下与苍生,饱含深切的爱国情怀。他们都不曾离弃祖国,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字字句句都透着满腔爱国情怀,这样的深情足以令后人或与他们并没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感动[4]。闻一多著名的《七子之歌》中那句“我要回来,回来,母亲”,牵动了多少留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无限魅力。中国美食、中国制造、中国节日、中国文学都在为全世界人民讲述着中国故事,让世界越来越了解中国。面向留学生的文学课教材建设是一项急迫而又艰巨的任务。由于教材的特殊教学对象和中国文学本身的语言难度及文化含量,教材的编写任重道远。将文学类教材的学术价值与教育价值在出版融合过程中不断提升,对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留学生文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们需要文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