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健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大学生党员具有较突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业水平,是大学生群体当中的佼佼者,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条件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中还存在着“宽、松、软”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缺乏、宗旨意识淡漠、服务意识缺失、党性修养不足、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就是要求高校党组织要高标准做好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发展全球化、文化传播多样化、信息发展网络化趋势正愈演愈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梦想飞跃。40年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新,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中华民族各族儿女迎难而上共创中国梦的奋斗历程。
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生力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敢打敢拼、为民服务的大学生党员队伍是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动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全面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具有根基性的战略工程。作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党员承担着历史责任与未来希望,做好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意义重大。
当代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思维活跃、可塑性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论坛的飞速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交流渠道与交往方式。网络文化日益兴盛,“键盘侠”“淘宝体”“水军”“潜水”等名词多被作为当代大学生们的“标签”。网络传播的特殊性,使得网络信息不仅仅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也可能是鱼龙混杂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各种信息叠加而来,价值观念多元冗杂,如何正确选择或调适自己的价值观正成为一种挑战。大学生党员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致力提升党性修养,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选择必须积极教育引导。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对每一名党员的根本要求。“由于多年对党章中规定的共产党员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的要求已很少提及,在市场经济趋利规则的影响下,有些党员干部已无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2]当今社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碰撞愈发激烈,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大学生党员虽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从实际表现来看,服务群众的公仆意识并未真正内化于心,服务身边群众的工作浮于表面,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有时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对照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榜样的标准,自觉公仆意识缺乏,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差距明显。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大学生们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虽然大学生们思维活跃高、猎奇兴趣强、批判精神足,但是受限于自身知识储备少,理性思维弱的影响,在“感性化”“碎片化”的观察与学习中,往往与一些不良思潮和观念形成错误共鸣。因此,大学生党员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直接对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虽然大学生党员们看到、听到的绝大部分都是正能量信息,但是事物的两面性仍然广泛存在,一些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流言蜚语非法传播现象时有发生,有被“毁三观”的危险。特别是西方反华势力蓄意通过武力封锁、金融控制、舆论转移、文化侵蚀等手段围堵中国,遏制中国发展。在一些政治敏感日期和热点事件中,大学生们爱国情怀的抒发往往不经意间被网络不良舆论诱导利用,给党和政府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网络信息传播的便利,部分西方文化产品的输入被刻意内含了某种价值观念,通过这种“软实力”方式,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渗透。丑化形象、炮制舆论、灌输理念,潜移默化的“西式文化”侵蚀了大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灵,既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冲击,也损害着大学生党员们的安全意识。
党员教育过程功利化现象是高校面临的又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高校中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党员教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在校系两级党组织党内生活中仍然存在,批评和自我批评“蜻蜓点水”,民主评议党员“好人主义”,校内党建制度不够完善,工作流程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及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缺乏力度等。另一方面,高校注重理实一体、鼓励就业创业的育人属性没有改变,尤其是一些高职类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加注重企业实践锻炼和校外顶岗实习。由此,大学生党员实际在校时间缩减,不利于党组织教育培养的延续。特别是到毕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支部对党员的管理难度变大,往往对学生党员的组织工作要求松懈甚至走过场,对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落实造成不利影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重要功能。思政类课程又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守护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然而,在现实教学安排中,集中排课、突击赶场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课堂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更多专业课程相比,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传统化、简单化、边缘化问题仍然存在。不科学的教学制度设计客观造成高校思政类课程不能真正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亦有不足,距离建设政治可靠、素质优良、专业突出的教师队伍目标差距较大。课程思政改革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思政育人功能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仍有较长的路要走,高校课程育人功能的全部实现还任重道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党员价值选择。“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科学提升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也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在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用好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报等校园主流媒体平台,并积极开拓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微信、微博、QQ群等自媒体中延展高校育人渠道。在内容上,用更加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大学生热门话题,推送更多家国情怀、励志养成、红色精神等方面的正能量文章,守好校园媒体阵地;在形式上,发挥自媒体贴近学生实际,参与互动性较强的特点,建立“网络党支部”、创建党员微信群、开设公众号,广发“朋友圈”,吸引大学生党员了解国事、参与政治,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铁粉”。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党员头脑,积极引领他们增益国家情怀、培育公民意识、追求中国梦想。
融合“助人自助”理念启发大学生党员公仆意识。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目标。“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最基本原则,其目的是增强个体独立自主性,面对困难挫折时,相信求助者可以凭借自己的领悟力、自决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增益能力。将“助人自助”理念运用到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形成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自觉自主氛围,达成对待党的理论真学、真信、真用的效果。一方面增益党员意识,通过落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唤醒学生党员在党言党、爱党护党、为国为民的自觉意识,自觉增强党性修养,学会自我超越;另一方面,增益党员心理素养,通过主题党日活动亮行动、“党员先锋岗”亮身份、党员红旗宿舍亮标准、优秀共产党员评比亮风采等方式,使之习惯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一名服务人民群众的党员。从而“强化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意识和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4]提升为民服务公仆意识。
改进教育方式提升大学生党员安全意识。大学生党员既是“优秀知识分子”又是“政治精英”,加强他们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关系重大。一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避免“两张皮”,切实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党员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强化纪律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党纪国法教育,明确大学生党员纪律底线,让他们明白严守政治纪律是大学生党员在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等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三是强化形势与政策教育。要不断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时事政治报告、党员培训等手段,把党和政府的最新方针政策传播给大学生党员,使之理解政策精神、理论内涵,自觉做一个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的党内人;四是用好自媒体平台。课堂现场教育与网上在线教育相结合,理论传授与实践参观配合起来,校内教育与校外交流结合起来,“线上和线下”、学习和实践、“走出去与请进来”,用时代化的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第一,要加强学校和院系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责任制,明确党组织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人。[5]第二,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严明政治纪律,把牢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6]特别要突出党课理论学习与党员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明确党课计划,严格党课考核,形成党课规范。第三,要以《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为指南,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方法创新,用好学习强国APP、大学生网络党校等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在网络世界里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与党中央同频共振,以实际行动保持党员先进性与纯洁性,担负起大学生党员的责任与使命。
做优思政课程,守护前沿阵地。一方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倡导“翻转课堂”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党员自主学习,以“信息化教学”比赛为抓手促进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科学建设高校思政类课程体系,选优配强思政教师专兼职队伍,合理进行教学管理与教学设计,突出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和党员教育中的突出作用。
探索课程思政,达成全程育人。抓好课堂主渠道,守好教学主阵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基因”,把课程核心理念与爱党爱国紧密联系。不但要把“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还要将思政育人理念贯通到专业建设中。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发挥其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促进实践教学效果提升。通过全课程“课程思政”的探索改革,为大学生党员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心同向、协同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使得专业知识的获得与党性修养的提升互助互进、相辅相成。
从严治党,立德树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日常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治理教育问题必须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党员教育要始终高标准落实党中央各项工作要求,自我革命、正视问题,以教育需求为治理导向,聚焦解决思想根源问题,用好科技信息手段,资源协调、优势整合、落实责任,形成无阻碍、无间隔、全覆盖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治理范式,淬炼大学生党员们的钢铁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