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涵实质与实现路径

2019-01-20 14:53刘晨晔曹清雅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人才

刘晨晔,曹清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这一要求开展了一系列论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中的关键地位,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德之本”,这就理清了一直以来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对于立德树人的模糊认识。[1]可以说,新时期,高等院校将立德树人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既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大有可为的战略选择。在当前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实质、推动立德树人的深入发展正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涵实质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立德树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德育作用给予了足够重视,这也是由国家的战略发展决定的。任何国家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强大的人才储备支持,而这一支持动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基本质量。

首先,立德树人是贯穿于中华民族浩瀚发展历程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的一贯体现,更是新时期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华民族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提出“据于德”的论述;《左传》也有言,“太上有立德”,这正是当前全社会所关注的“立德树人”中“立德”的出处所在。[2]可以看出,立德一直都在中国教育事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而树人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做人要求,正所谓“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也正是因为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才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浩荡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因此,新时期,在高等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其次,立德树人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党和国家历来将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社会事业,也将其视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这与中华传统文化“重教”的传统一脉相承,也是出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考虑,尤其是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立德树人更展示出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回答好“教何人”这一起始性问题,即必须把握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指向。[3]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从根本上回答了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简单来说,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行鲜明、无愧时代的现代化人才。从本质上来说,立德与树人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立德是实现树人的前提,而树人的实现则主要集中于学生在“德”方面的展现。

最后,立德树人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立德树人强调了高等教育要实现能力与德行的并重,即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更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去,使学生能真正以正确的价值观念走上社会,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教育行业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党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的深化,也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4]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观念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与总结的问题。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应试教育对于高等教育具有直接且深远的影响,这就使得教育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技能、轻品德、重知识、轻发展的误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这无疑对传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学生甚至逐渐成长为急功近利的“机器”,而非“有血有肉”、拥有完整人格的人。这一怪象不仅会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也会使得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体系分崩离析,教育者亟待明确立德树人的内涵实质,实现“正本清源”。

(二)立德树人凸显了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

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立校之本,凸显了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立德树人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也不是一项毫无头绪的“大任务”,对于立德树人的认识也不能停留在对其重要价值的强调。

其一是立德树人的政治性。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性事业,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且从其本质上来说,也是为一国的发展而服务的。在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各专业领域优秀人才、从而有效提升综合国力的政治任务。立德树人旗帜鲜明地凸显了这一特征,也为高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标准提供了明确的参考。如果高校脱离立德树人的政治性而空谈“人才”,必然会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脱轨,甚至会使得学生转化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毁坏者。这绝非夸大其词。事实上,国内外各类高学历犯罪者已经证实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可以说,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高等教育的突出标志。

其二是立德树人的时代性。教育的核心在于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核心目标的不变性并不意味着具体内容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教育的本质与魅力就集中展现为其强大的时代性,优质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使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续奋斗”,[5]而立德树人则是基于这一论断对高等教育发出的呼唤。在新时代,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对优质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彰显了时代先进性,这均是高等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任务。同时必须关注的是,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形势更加复杂、变化更加多样的现实环境,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很容易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形成误导,从而冲击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是正常的,随着立德树人目标的深入发展,也必然会同整个国家的改革攻坚一样,进入到更加艰难的“深水区”,可这绝不影响其成为高等院校在新时代发展的光荣使命。

(三)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

《礼记·文王世子》有言:“师也者,教人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可以看出,教师作为执行教学任务的主体,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能力,也需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道德引导。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最终要回归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上来,[6]在这种现实目标下,教师“立德”“树人”的观念与路径成为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来的重大使命,同时,还是高等院校完成现代化变革、突破教育与人才培养困境的核心任务。受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既存在着能力不够、成为“考试机器”的问题,也存在着因德育被忽视造成的思想道德修养不高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的语境中强调立德树人,则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并为长远的人才建设服务的有益探索,也为高校破解教育难题指明了方向。即要结合高等院校的办学实际,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解决好“教书不育人”“有知识没能力”的问题,真正引领教育回归本质,将高等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内化为学生受益终身的核心品质。此外,高等院校的立德树人绝非专业思政教师的单一任务,而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均要参与的统一任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形成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内心认同,还要将其外化为指引自身言行举止的直观表现,真正展现德育的核心价值。

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重视价值观念的塑造

首先,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系统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完成价值认同、价值传承与价值传导。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了要做好专业领域核心课程的配置,还应当纳入通识性教育,引入中华传统经典、艺术通识教育、国内外前沿理论等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命运、当前学习同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以更具综合性、前瞻性的视野看待自身的学习,在学生阶段树立起明确的奋斗目标。

其次,要利用好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传统,打造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载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独特的精神文化传统。例如综合性大学讲究“兼容并包”,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强调踏实的学风,以文史类为主的院校重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这均是传承于高等院校的独特血脉,[7]也应当成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动力。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的校训、校史、校风,综合利用日常爱校教育、专题活动、主题展板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精神传统的熏陶。

(二)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首先,“有德行”是立德树人的灵魂归宿。[8]健全的人格必然需要拥有优秀的德行,这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一个人只有拥有完美的德行,始终将道德作为内心的最高境界,才能避免出现价值观上的偏差,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以当前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为迅速的各项科技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因此不能违背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否则必然会同传统道德观念相互冲突,带来难以想象的威胁。而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未来将是推动科技发展、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人才。如果其没有坚固的道德信仰,背离了“德行”的基本要求,则是极为危险的“事故”,也必将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次,“有才学”是立德树人的重点目标。所谓“才学”,是指一个人掌握的实际本领与学问,“才学”的养成与提升历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常常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所依照的基本标准。现代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培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化的实践能力、始终拥有学习探索欲望的现代化人才。当前,高等院校的分科设系架构已经相对完善,这种细分式的教学结构旨在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输送充足的人才资源。[9]对于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德行是其不被落后思想束缚、走向社会的基本条件,而是否拥有扎实的“才学”,也即是否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决定了其能否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中走得长远,更决定了其能否成为助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动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教学安排、科研创新等方面开展与时俱进的变革。

再次,“有根基”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根基,是指一个人持有的文化立场与家国观念。[10]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任何一个人均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个体,恰恰相反,其个人成长、未来发展均植根于自身的文化背景与国家环境。优质的现代化人才,必然是一个有“根”的人,明白自己该从何入手、如何用心、对谁用情,换言之,没有“根基”的人即使是拥有高超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也必然会面临内心飘摇不定的煎熬,也很难形成蕴含家国情怀的高尚信仰,自然就无法将自身的努力转化为助推国家发展的动力,也就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这要求高等教育者立足于我国国情,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文化传统,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自己所生所长的文化大地,为其认清现实、牢固信仰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有格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大格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历来都为名士名家所推崇,其主要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与眼界。现代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各个领域最为“精英”的前沿人才,因此其应当拥有“大格局”,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对全人类的关怀,既不因“利己主义”而沾沾自喜,也不因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满怀愤怒,而应当以更加全面的眼光,去思考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此,高等院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参与到与全人类密切相关的思考与实践中去。

(三)强化党的领导,构建现代化的育人体系

立德树人的实现需要依托正确的发展轨道,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其始终处于正确航向。高等院校要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相关精神,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宗旨,构建现代化的育人体系,达到“三线联动”。其一,结合高等院校的管理体系,强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设立德树人的“中心线”,将立德树人纳入学校建设与长远发展的中心规划。鼓励校党委领导、校长亲自走入课堂,上好“特殊的思政课”,并发挥好联系思政教师、沟通教学意见、传达政策方针的“联系员”作用。同时,也需要积极引入校外力量,如国有企业的党政领导人员、政府单位工作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增强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力量。我党历来将群众路线放在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位置,这一方式也正是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凝聚了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力量,拉近了领导干部同学生、思政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打造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堂。同时,这也为领导干部获取更加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提供了条件,从而为调整后续的教育策略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其二,落实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院系是承担具体教学与科研任务的主体,在立德树人目标的引领下,应当积极落实高校党委的统一要求,落实全面育人的基本职责。事实上,尽管立德树人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根本任务,最终目标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优质人才,但是人才的专业方向也会各自有所侧重,尤其是在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细分体系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各院系的学科差异更加明显,因此院系党委应当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挖掘其中的个性问题,以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为基本导向,同时打造出一条具有院系特色的立德树人之路。其三,把握好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生命线”,高校在做好学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也应当对基层党支部书记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结合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特点,积极探索由优秀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双带头人”方法,从而使得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既熟悉业务,又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把一个个细化的基层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基本阵地,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四)完善知识能力结构,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不仅仅取决于所掌握的知识储量,更在于是否拥有科学的知识能力结构。知识是无穷的,而知识能力结构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保持高效的学习动力与终身探索的能力,这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追求。在高等教育中,首先要在知识传授体系中体现明确的时代特征,即要兼顾时代发展特点以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特点,制定出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规划,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重点培养其利用各类现代工具、实现知识升级与强化的能力,做到“授之以渔”。其次,学生最终需要走上社会,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中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职责,并为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而奋斗。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植根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生存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重点聚焦于沟通交流、优化决策、人际交往等综合性能力,使学生能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发展优势。

同时,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关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突出差别以及高等教育独特的发展优势,就在于坚持创新,旨在培养一批勇于拓展、敢为人先的现代化人才。首先,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容错机制、挫折教育的推进,帮助学生打消顾虑,勇敢地参与到探索与创新实践中去。其次,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避免出现“大锅饭”的情况,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在求同存异目标的引领下,鼓励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方案,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要在创新教育中贯穿德育,这也是立德树人要求的直接落实。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也要强调勤恳、踏实的治学作风;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也要求学生遵循基本科学规律与道德伦理,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下自由地开展创新探索。

我国一直将“重教”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纵观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实践,不难发现,即使在教育语境、基本目标以及表达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要求却贯穿始终。新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更需要强大的现代化人才支撑,这也是高等院校需要承担的历史性任务。党将立德树人放在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高位,既是我党一以贯之的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发展的战略眼光的展现,也是全面推动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更是对恒久不变的教育本质属性的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事业的基本精神,从三个维度把握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涵实质,彻底打破传统教条主义、“填鸭式”教育、“重知识轻素养”等固有模式的限制,挖掘高等院校的育人价值,构建起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导下,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品德高尚、知识丰富、乐于奉献、敢为人先的优质人才。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人才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人才云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