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辉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牢牢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推动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大背景下,国际化水平成为衡量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标准,“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依托于强大的国际化人才支撑。基于此,高职院校要立足于交通类专业的特色,认识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探寻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化创新。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创造新的增长热点、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保障国家安全、打破世界能源壁垒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倡议出台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同巴基斯坦、东盟等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其中,铁路建设更是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铁路建设增强与世界大陆的联系,是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重要内涵。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虽然发展历程较短,但是其发展速度及发展成就却居于世界前列,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标准”正逐渐成为世界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典范。在这样的背景下,交通类人才建设成为新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关键,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继续打造中国特色交通建设、推进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这就大大拓宽了新时期交通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铁路交通以及相关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际上,中国南车、北车两大轨道交通产业巨头合并重组后,将以更加雄厚的实力走出国门;在国内,“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建设铁路新线2.3万公里,投资2.8万亿元,铁路网总里程约为14.5万公里;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规模将超1万亿元,里程超过2500公里。同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倡议部署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绿色制造转变。而这些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既要求专业人才拥有扎实的基础能力,又要求能以国际化的视野投身到新时期的倡议建设中去,以过硬的国际化能力推动我国交通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交通类运输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是我国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导的国际化市场背景下,应对交通类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举措。强大的交通类国际化人才队伍,可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技术创新升级,将“走出去”的国际化倡议落实到位,有利于形成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将国际化优势转化为带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动力。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因此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有很多人才具有单一性,或是具有专业技术,而外语水平却欠缺,不了解国外的法律法规和风土人情,无法在国外沟通、交流、生活、工作;或是外语水平俱佳,可对专业技术却不了解,无法正确翻译专业术语,更不能直接参与交通类项目建设。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素质培养,而且需要加强专业语言训练,将单一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语言培训相结合,在确保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成为“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交通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交通类项目在国际上越来越常见,交通类行业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要求人才要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多岗位业务和管理能力。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需要人才具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强化专业技能,将现代信息技术渗入到专业知识传授中,多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力求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交通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提高国际化的倡议眼光,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国际化”而忽略高职教育的根基;恰恰相反,精神文明教育始终都是滋养现代化人才的沃土,在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下,优质的精神文明教育更是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始终保持坚定的思想立场与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其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能力的基础。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如果脱离精神文明教育,那么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就会成为“无根之木”。因此,高职院校在交通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落实新时期的精神文明教育。在实践中,要重点把握如下方面:
一是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增长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直接特征。在日益活跃的国际合作中,只有引导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为其自我建设与国际化成长提供强大动力;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重要的思想依托,让其自觉将个人成长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自觉抵制国际范围内的“糖衣炮弹”,成长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二是要结合交通类的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加强我国同国际社会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的路途是一帆风顺的,在持续加快的国际化进程中,如果缺乏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很容易在国际交往中丧失发展的底气,影响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交通类的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制作“一带一路”发展历程宣传片、组织专业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展现出的强大民族实力及国际责任感,引导学生将民族自信心内化为不断成长的动力。
第一,重视专业类外语课程的教学。外语能力是评价人才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成长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外语类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从高职院校层面来说,出于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限制,在教学中往往给予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更多的课时安排,这也是由于旧的发展模式下,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往往是由就业水平决定的,而传统交通行业对于高职人才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专业能力上,因此高职院校很少兼顾外语类课程的教学水平。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行业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应用外语交往已经成为行业的一种常态。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这一课程的明显缺陷就在于没有体现“专业化”的要求,与普通的公共英语教学相比并没有体现出其基本特色。基于此,高职院校在交通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强化交通类专业与外语教学的融合程度,不拘泥于基本的课本形式,积极引入国际交流实例,重点落实交通行业基本术语的教学,并改革考核模式,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给予更多关注。
第二,开展通识类的跨文化课程。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分析其长期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过度关注专业类课程、忽略通识类课程是其“通病”,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背景下,如果学生仅仅关注与自身的专业能力培养,很容易固化思维,不能适应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倡议转变,更会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陷入发展乏力的状况。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交通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应当给予跨文化通识类课程适当的课时、师资倾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重点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通识教育中,采用案例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新颖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身的国际化思维能力。
第三,优化顶层设计,开展合作办学。国际化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在于国际联合办学,交通类高职院校要立足于行业特色,积极加强同国际上同类院校的联系,尤其是要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通过短期交流、国际参访、双学位办学等形式,实现国际间的优势互补。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优化顶层设计,聚焦于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设置国际化的交通类专业课程,内容聚焦在国际规则概述、世界前沿交通理论与实践等板块,在培养响应“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国际化人才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输送更多视野广阔、能力突出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为了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首先需要国际化培养。要与国际上知名的、教学理念先进的国际学校交流合作,并引入国际高水平教学资源,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
第一,教师要经常“走出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培、省培、行指委等各类师资培训,尤其是境外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外院校去进修、访学、科研,培养部分教师取得国际上认可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资格证书。这不仅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更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外语交流能力,提升了专业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积极将国际优秀教师“引进来”。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入国际优秀教师到校讲座、授课、学术交流及项目合作。并且出台相应的保障奖励政策,激励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在新时期,交通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策略中,必须契合“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及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拓展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打破传统模式中“唯专业轮”“唯本土论”的落后观念,让高职院校成为培养专业过硬、思维创新、国际化发展人才成长的重要阵地,在国际化培养的实践中积蓄新时期人才的庞大力量,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