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中,杨保华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三个转变”,其中第一个就是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方向转变。有关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研究中,马树超教授提出:优质校建设与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和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更好的发展、更多的获得感。周建松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已从急需的质量观转变到适需的质量观。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高”在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人才,很多的研究者对高职的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等进行研究,主要还是围绕高职院校这个主体开展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发展会受到环境和本身基因的影响,我们在关注给学生创造环境的同时,也应关注到这位高职生的“基因”是否真正适合学习这个“高水平”的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兴趣,把兴趣对接上专业,这个专业才能出高水平专业,这个高职才能成为高水平高职院校。
在高职生的学情调研问卷中,对“你为什么选择在读的专业”时,学生高考志愿随便选的占25%,试着了解专业的占37.7%;对专业学习满怀信心和兴趣的只有34.7%;只有38.3%的学生表示会从事专业相近的工作岗。据麦可斯对江苏省2016届专科生调查数据显示,从事与专业不相关工作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很难找(25.33%),其次是更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18.63%)。认为不符合其职业期待的因素中,列前三位的依次是收入(58.63%)、个人兴趣爱好(37.39%)和行业(32.06%)。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中,列前三位的依次是收入低(64.15%)、个人发展空间小(60.46%)和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31.83%)。以上调查表露:学生普遍不了解专业以及行业发展情况,一般都是根据高考成绩选择学校和专业,缺乏自身兴趣的指引,填报志愿时没有方向,就读之后发现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往往产生对专业失望的情况。对专业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就业发展,尤其对高职生而言影响会更大,高职院校更加需要在生源上就要选好选对人。因此在帮助学生发掘兴趣点、培养兴趣等方面,我们还需研究和探索。
专业社团是一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在专业教师帮助指导下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的社团组织。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可以激发社团成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内化。专业社团不仅可以在高职校园里开展活动,还可以到高中校园里开展科技作品巡展等活动。高职专业社团输出的不仅是科技作品、兴趣启发,还有学习经验、成功路径。高职院校在社团巡展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生源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吸引到对相关专业十分感兴趣的优质生源。另外,专业社团是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形成第一、二课堂之间的有效互动,是学生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培育形成职业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在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大背景下,专业社团和企业的合作是新时期专业社团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升学生职业修养、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对某高职院校的社团调查数据中显示,学术科技类社团占比33.63%,文化体育类社团占比36.28%,400人以上的社团分别是文化体育类、创新创业类和志愿公益类社团。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缺乏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统筹布局。新设社团主要还是以学生的突发奇想为主,学生申报、部门审核的申请模式,必然导致社团开设的随意性、无计划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引导,合理规划社团的建设,在专业社团和其他社团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发展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6份。大部分同学认为专业社团对专业的学习有帮助,小部分同学认为加入专业社团仅仅是一时冲动。同学们认为,专业社团发展最缺乏设施设备投入,其次是老师的指导、外出活动交流的机会。95%的同学愿意到校外开展社团活动,并且希望有比较多的机会。目前专业社团归口在学校团委,团委的老师无法给予专业上帮助。因此,专业社团的活动顶多是学生校内自娱自乐一下,很少有机会参加相关协会的比赛或者公益活动,学生的专业水平无法在竞技中提升。此外,学生参加专业社团,有的是出于获取奖励性加分或者其他的功利性目的,直接导致社团成员队伍不稳定,使得社团活动没有继承性,不能完成或承接一些重大的或者周期较长的实践创新活动或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应该配备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校外的比赛、交流活动,让专业社团的活动围绕专业开展,让社员通过社团活动学有所获。
专业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为学工团委老师,也有部分专业教师。在计算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时,考核过于简单,不能体现指导教师的真实付出,有些社团指导工作是行政指派的,属于义务性的。一个专业社团只设立一位指导教师的管理规定,并不鼓励一个社团有多位老师共同指导的方式。这些都不利于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在社团管理规定中,应该鼓励多位老师联合力量指导专业社团,制定联合指导办法和配套相应的奖励政策。另外,应该鼓励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者担任专业社团的指导教师,既是对指导队伍的有力补充,也是为拓展专业社团的活动范围打下基础。
一般高职对不同类型的专业社团没有分类管理和个性化指导,没有专门的专业社团管理规定,在人才培养方案、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各类相关文件中找不到有关专业社团的描述,专业社团的发展缺乏保障机制。应该要加大对专业社团的保障制度建设,包括经费资助、活动场地建设、学生的评奖评优、教师的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学校应该出台鼓励专业社团与企业开展互动活动制度文件,灵活运用市场规则吸引外部资金,补充专业社团的活动经费。学校教务部门制定专业社团的考核管理办法,配套相应的学分认定办法,在社团学到的知识,完成的任务,参加比赛获奖可以置换成课程的学分,为专业社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让广大中小学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不断培育学生对职业的兴趣爱好,使得人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成为可能。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走进中学,是实现职业启蒙教育落地的有力措施。
对三星级高中学生进行有关社团巡展活动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20份,收回296份。有91.5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在高中阶段开展科技社团巡展活动。较多的同学认为,巡展应该在高一阶段,其次高二、高三阶段。同学们期望通过参加巡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认知未来学习的专业。这些同学中有43.58%的人以前没有参加过课外科技类兴趣班。
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三星级高中,这些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不理想,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家长对他们的关心不够,甚至缺失家庭教育,各类的兴趣班很少上过。从调查中发现,他们有比较强烈的求知欲望,期望自己对未来的专业有了解、有兴趣。高职院校有这样的资源优势,应尽早培育准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埋下学习的种子。高职院校可依托专业社团开展作品巡展,依托教学团队,开展专业教师讲座,让学业指导工作提前到高中阶段。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在线交流学习,为高中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学习资源。
教育主管部门为社团进高中校园制定政策文件。高职院校积极建设专业社团,制定鼓励政策,开展专业社团巡礼活动。高中学校通过课外活动课、科技节等主动配合开展专业启蒙教育。
专业社团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专业知识面也得到拓宽。高职应加强专业社团的内部建设,开展各类有吸引力的社团活动。按照专业分类开设专业社团,一个专业配备一个以上的专业社团,每个社团配置几个指导教师,包含校内和校外的。也可以按照社团的功能开设专业社团群,比如竞赛类专业社团群、创新创业类专业社团群、课题研究类专业社团群等。定期开展社团招新活动,通过社团凝聚相同兴趣的学生在一起,相互督促,抱团学习。组织社员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锻炼社员的专业素养;组织社员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各类赛事,锻炼社员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社员参与到老师的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中,锻炼社员的科研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社团深入社会基层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利用社团专业技能优势深入偏远农村或贫困地区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开展支教助学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
高职生在校时间短是制约专业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经过两年锻炼刚刚成为社团骨干力量就离校参加实习,使得专业社团的传承性减弱,无形中也增加指导老师的负担。学生应该是离校不离社团,到了企业实习工作,依然可以是社团的一分子,协助指导老师开展社团活动,尤其要把在企业锻炼学习到的,传授给低年级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帮传带文化。
当前,校企合作主要还是集中基地共建、订单培养等方面,校企合作可以下沉到专业社团的层面,开展社企合作。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企合作可以让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社企共同搭建的社团活动平台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都得到快速的提升。专业社团拥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而企业具有贴近行业前沿的技术优势,两者相互需要,社企合作可以为企业招聘新员工提供人才资源,社企合作也为社团的发展带来优质的指导老师和广阔的学习平台。作为高职院校,社企合作的落脚点还是通过专业社团,建立良好的学生之间的帮传带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社企合作共同开展具有企业元素的专业社团活动,让学生提前了解到企业文化,在活动设计中选择与企业生产相关的项目为主题,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实现兴趣、专业、职业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更好地发挥专业社团在学业指导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