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意萍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论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担负“续古”使命,继承和弘扬其精髓;有利于大学生自省、修身,锻造高尚德行,自我思想道德成长;有利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理论厚度,充盈思想深度。创新性地“精耕细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多元,内容优渥,进而充分且广泛地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许多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至今仍为人们奉为圭臬。从古至今,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追求之一的“德”一直都是思想教育的一条主线。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立德、立功、立言”,而立德居于首位。“德”为人之本。可见,注重德行与操守,从来都是社会对天下读书人的要求,也是古代读书人积极进步与追求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观念与追求,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其映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新时代,201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行动指南。
历史实践已然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完全可能的,并且“德”是重要的融合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凝结的精髓被继承与发扬,并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经岁月的打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光彩夺目,形成恒久不衰的凝聚力,更与今天提倡的文化自信相契合。
精耕细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充分挖掘其与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思想精髓,真正继承其内涵,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转型”和创新性发展,盘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创造出适应新时代潮流的精神成果。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始终扮演着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高精尖人才的重要角色。高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足够重视,将其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使大学生体悟其“深邃”,感悟其“高远”,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传承和弘扬的热情,点燃文化自觉激情,形成高度自觉的文化信仰,以全新的视角去发现和了解这个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无比璀璨夺目,但是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多元文化使高校大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崇敬构成了威胁。一部分大学生在各种文化交织中产生迷茫,甚至产生本土文化自卑,如对洋节趋之若鹜,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却很“冷淡”的现象。更有甚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以为意,认识浅薄。有些大学生还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不易察觉的“攻击性”,认为其是过时的“古董”“老掉牙”的东西。
40年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中国发展势如飞跃。然而,在整个开放的过程中,西方的各种亚文化也随着开放的窗口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来,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但是,随着中国在世界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从宏观的角度,整个社会都认识到了话语体系的重要性。话语体系根植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故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得到重视。
新时代,国学浪潮席卷而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眼前一亮,面对古老文化透露出的浓郁芬芳,心中也萌生了文化自豪感。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波浪式发展,从天朝上国的“礼仪之邦”,到被看不起的“东亚病夫”,再到文化崛起的民族自豪。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支持中华民族文化再度崛起。大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是校园,因此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耳濡目染定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另外,整个社会大环境也会对大学生思想动态产生影响,故而要在全社会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浪潮,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环境。
40年改革开放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西方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西方价值理论的冲击。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的问题,造成文化自豪感缺失、追捧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误读严重。在全球化经济、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树。这关乎大学生的文化信仰及民族的文化复兴。故最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具有单一性,只是二者简单的叠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单纯地了解文化内容,缺少对文化内涵深度的解读。这种融合产生的效能也达不到1加1大于或等于2的标准。作为高校,应该积极寻求二者的结合点,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日益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了认知,增进了文化认同。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载体。
高校借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活动影响缺乏长效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从内心深处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其熏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活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强调政治性引领,同时也要加强文化性熏陶。
新时代,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树立学生理想信念,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教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为原料,进行自我提升和“转型升级”,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步伐,从而真正发挥其“养料”的营养作用。
大学生作为民族未来的中坚力量,始终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吮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抓手,是“打磨”精神、“锻造”思想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只有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才能在多种文化形态中拥有文化自信,坚守自我的文化信仰,立于多种文化汇集的潮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性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叩问。高校应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度融合,做好继承、融合及创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凝聚时代共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内涵有机结合,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多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占比。
1.鼓励学生阅读元典,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时空阈
中华的汉字四四方方,祖先的智慧里边深藏。阅读元典是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阅读元典,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升人文素质,培养人文情怀。历史上一些堪称圣贤的哲学家、思想家最初的元典著作,凝结着民族文化智慧的精华,承载着文化的正能量。大学生阅读元典,有利于与先贤、圣哲穿越时空进行思想的碰撞。元典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拓展了时空限制,是最简易可行、行之有效的以德修身的实践过程。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性格及各种观念形成、塑造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应多读元典。大学生在阅读元典的过程中,消解当前思想意识中的消极因素,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影响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四年,而是辐射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2.建立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自信有为”的文化特质
文化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无形因素,虽然无形体可感,但是影响持久且深远。文化影响着人们为人处世之道、做事的态度方法、思想价值的选择等方方面面。大学是知识洗牌、认知重构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自我定位逐渐清晰,对外界周围环境的认知逐渐理性。由此可见,根植于大学生心中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在古老的中国,从文化大国、礼仪之邦到被动挨打、备受欺辱再到文化崛起、文化自信,是一个漫长的沉淀旅程。中华优秀文化是历史淘洗后的精华,闪耀着五千年文明之光,绽放着传承和发展的永续光辉。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对自己的文化高度认同,将文化精髓血脉沿袭下去。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契合,保持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创新文化发展形式和载体,塑造大学生“自信有为”的文化特质。
1.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料和生动形象案例。鼓励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循序渐进式终身学习,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及身教能力,从而实现自我的全面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如雨后春笋生长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思想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大环境相结合,积极实现现代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且学习新事物。尤其是在教学中作为中坚力量,具有创新创造才能的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充分发挥其能力,从而形成辐射和带动效应。
2.用好新时代互联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利媒介
新时代互联网的加速升级,尤其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使用者数量的增加使信息传播得更迅捷。互联网的普适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树人的“立德”与“树人”带来了新的契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新时代互联网搭建传播的优质平台。海量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信息交换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了新鲜的养料。最生动形象的教育课程及教学案例交互共享,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内容来源更丰富,形式更多元。互联网搭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平台,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局限于实时课堂的特点,使相对封闭的教学在时空上得到延展,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辐射力。
3.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体系进行情感的熏陶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故而构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体系进行情感的熏陶是十分必要的。新时代,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引导下充盈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展现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高端境界,进而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深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郁的校园定然能够耳濡目染。
高校要努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空间,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形思想的教育具体化有形的物体感知。高校开展学生亲自制作线装书、参观博物馆等活动,使大学生以亲身的实践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光芒。这些具体可感的实践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更有抓手,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当学生触摸到宣纸与书脊,相信学生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具体可感的实物,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辉煌,从而从情感上润物无声地滋润思想心田。
高校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这既是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回应世界文化多元而作出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经据典,培根塑魂,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