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形态演变探讨

2019-01-20 12:13王晓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都市旅游农业

王晓伟,苏 敏,程 辉

(1.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山东济南250300;2.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山东 济南250100)

在新型城镇化、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都市农业旅游应孕而生,并逐渐由点向面逐步发展,即由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向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发展。进入21世纪,都市农业旅游越来越成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和农业旅游业三大产业有力的创收引擎,具有独特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并成为都市旅游研究的新兴领域以及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有研究表明,到2025年城市人口达66%以上,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221个,人口500万以上的大城市23个,以及1000万以上的巨型城市多达8个。城市化对传统生产要素的竞争提升了都市农业旅游经营成本,城市化形成的先进生产要素为都市农业现代化改造提供了条件,城市化深刻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全方位影响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统筹城乡”“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都市农业旅游提供了无限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都市农业旅游为城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三农”经济增长的擎动力和新的生长点。

一、都市农业旅游发展脉络

20世纪上半叶,都市农业最早在欧洲及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兴起,为城市居民的饮食和居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同时也为居民体验田园生活、游览观光提供了良好条件。中国都市农业旅游的正式发展可追溯到1991年“南汇桃花节”的成功举办,随后,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杭州、济南、昆明等城市都市农业旅游兴起并迅速发展,之后大约有近50个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相继跟进。与之相应,一些政策性与发展性文件呼之欲出。

1994年上海市是我国第一个将都市农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都市,积极构建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1998年“华夏城乡游”兴起,2005年“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首次设立,同年全国倡导大力发展农业旅游,至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从政策性上渐趋成熟、完善。2011年,农业部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次提出发展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产业和布局统一纳入城市规划,更加有利于都市农业的发展以及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协调。2012年,国务院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第一次统筹规划大城市郊区农业现代化问题。至此,政策性纲领文件首次以中央高度正式下达,毋庸置疑,充分证明国家对都市农业旅游业发展的重视,使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更加具有潜力、活力和发展前景。同年,第一次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题的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上海举办,旨在进一步加快了各地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都市农业旅游相关概念

(一)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理论源于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出版《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他把城市生活的优越性与农村环境的田园性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土地的附加值。将城乡、田园、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综合体。都市农业具有综合性,有机融合了农业的“三生”功能。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于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提出,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农业,位于都市内的工商业区、住宅区或分布在都市外围,即这些地区的农业组织依赖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力量的制约和促进。

(二)都市旅游

大都市经济水平较高,旅游活动往往以商务会议、探亲访友、求学深造、观光购物、消遣休闲为主。以商务会议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也常被称为“会展旅游”。都市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差异性在于,都市旅游多发生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大城市中,都市旅游立足于都市,所有的旅游活动都要在都市中开展与进行。在国内,发展比较早的地方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三)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利用农业基础资源开发、生产旅游产品,以农村特有的生态、生活特色作为吸引力,并为旅游者提供相应的特色服务,其又称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旅游以服务城市居民为目的,以便熟悉农业、了解农村,到农村寻根、回忆乡愁,利用节假日、周末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其目标客源市场也是城市居民。农业旅游以农村自然景观为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让旅游者尝试耕作、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农事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四)都市农业旅游

都市农业旅游(urban agriculture tourism)是将都市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结合,是一种现代农业旅游形态,即利用农业禀赋条件发展旅游商品,以农村“三生三美”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新型旅游形式。都市农业旅游是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层次的必然结果,是都市农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新形式,同时代表了后工业时代旅游发展的新动向。

三、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形态演变

(一)单极核结构

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都受到城市先进发展理念的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逐渐改善了城市的生态景观,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碳汇能力,带动并指导着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单极核结构是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空间形态的初级阶段,区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阶段的都市农业旅游点呈现离散型,一些龙头企业内部有组织、有活力地高度联合,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部门协同发展。

(二)圈层结构

一般来讲,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受农业旅游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城市居民参与农业旅游区位选择的影响。总之,都市农业旅游的游动率受成本因素制约:地租成本、距离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市核心区地租成本高昂,开发阻力较大;近郊区,地租成本比都市核心区低,时间成本和距离成本也较低,综合优势明显,近郊区圈层都市农业旅游点呈集聚分布;远郊区,时间成本和距离成本相对较高,游动率较低,都市农业旅游点呈离散分布。

(三)组团结构

组团结构实质是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物。组团内的旅游景区(点)与企业密切相关,且属于同一政区范围,有利于对整个组团结构整体规划、管理、运营,促使其协同发展,能够发挥集聚化的产业优势。旅游景区(点)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导致旅游组团结构的自我优化,比如:旅游形象更加突出,旅游类型更加全面,产业集聚化发展,旅游景区(点)之间合作关系更加紧密,组织形式更为合理,信息平台更加完善等。

(四)复合圈层结构

复合圈层结构是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与优化阶段,旅游景区(点)可以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优势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增长极,通过涓滴效应多渠道向外扩散,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旅游景区(点)之间通过集聚效应,资源共享、协同合作,进一步提高都市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承载力与生命力,通过发挥错位优势,防止组团内部恶性竞争,进而在农业旅游组团整体性的优势下不断优化完善、提高自身吸引力,强强联合,夯实地域圈里圈外的综合实力。

四、结语与讨论

(一)结语

中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都市农业旅游是将都市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结合,是一种现代农业旅游形态,即利用农业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以农业生产模式、生态景观、生活方式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新型旅游形式。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形态演变经历了单极核结构、圈层结构、组团结构、复合圈层结构。21世纪,生态资本是最昂贵的资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良好的生产力,诚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协调人地矛盾,使管理者、居民、游客的利益相协调,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现代与未来利益相协调。都市农业旅游以“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为导向,以农为本,以旅促农,最终实现地域园区化、经营集约化、产业特色化、生产科技化、产品品牌化、形态休闲化,使家乡更美丽、企业更强大、农民更富裕。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影响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助推和融合。

(二)讨论

高新技术带来价值增值,带动产业联动发展,提高区域整体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是实现“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化的催化剂,是形成三大产业融合的助推器,是一张无形的网,运用信息化为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都市农业旅游需要通过信息媒介,融入“低碳理念”,规模化和集约经营,提高市场开发和运营效率。现代农旅产供销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海陆空各种媒介宣传营销、打造品牌;同时,整合都市农村现有的商贸网络,形成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农贸物流发展,整合现有的小商店、夫妻店、小超市等农产品市场,实现加盟连锁的准入性,构建都市农业物联网平台终端系统,形成“终端订货——农贸园区——物流配送”链条,省时便捷,创新多元化运营模式,让旅游者带得走、买得走,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流通的利润。

猜你喜欢
都市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旅游
都市通勤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