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文化在东北地区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可行性应用研究

2019-01-20 12:13刘梦童孙泽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闯关东东北地区思政

刘梦童,孙泽宇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一、闯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

提到闯关东文化,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也许是电视剧《闯关东》里面的镜头,也许是清宫剧里流放宁古塔的画面。但实际上的闯关东既没有流放那么艰难,也没有电视剧里那样简单到全家坐个马车就出关。之所以把闯关东说成一种文化,是因为这一特定历史现象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精神内涵的。

首先,闯关东文化代表着开拓精神。明末清初,满清贵族率领着八旗子弟的男女老少入关,拉开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的序幕。而这次北民南迁也直接导致本来就不多的东北人口进一步大幅度减少。肥沃的三江平原,大块大块的草地湿地就被清政府以龙兴之地的名义圈定起来,其间甚至引来了外来侵略者爆发了“雅克萨之战”。所以一直到清代末年,山海关内的常住民们对于关外的世界也是很陌生的,毕竟几百年间几代人下来,对于东北的认知已经少到得靠看《柳边纪略》了。所以说第一批的闯关东人是开拓精神的代表,他们面对着甚至可以说是未知的东北大地,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在那个物质条件并不是怎样丰富的年代,这个移民行为虽然不及美洲移民那样发现新大陆般波澜壮阔,但是来自于劳动人民的开拓精神很值得我们传颂。

其次,闯关东文化代表着创新精神。闯关东被一些学者定义成一次悲壮的人口大迁徙,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移民大多数都不是主动的,是被动的移民,或者是饥荒或者是战乱,当然闯关东也有着很多被动的客观因素,不过相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次移民都是创新的,因为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移民来看,这基本上是唯一一次大规模的自南向北的人口迁移。要知道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都在做的事就是北民南迁,东北也因为人口的越来越少被更多的定义为苦寒之地,不过这次大迁徙却打破了这一规律,没有再移民就到南方去,而是一路向北的向着传统意义上的苦寒之地走了过去,其间历经的磨难自不必说,这种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就很值得我们后世进行学习与发扬。毕竟一千多年的古代史,中国的人口始终是自北向南的方向移动的,朝代更迭兴盛衰落都没有阻挡这一步伐,但是这一次来源于民间的自发行为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因为当时中国的南方已经有了先进的洋务运动带来的生产技术,中国最先进的工艺、技术都在江南地区,但是劳动人民却选择与其背道而驰,这背后究竟是对新事物的不接受,还是对于统治阶级的不满,亦或是对于移民这一最终目标的结果的前后考量,都需要专家们去探究,不过这种创新精神着实值得我们传扬。

二、闯关东文化在新时代被赋予的新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文化这一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和了解。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被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层面被用来宣讲和学习,而闯关东文化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由特定地域人群所实践的文化符号,也在这个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首先,闯关东精神在当代可以作为新时代开拓精神的支撑。投资不过山海关,这是之前某平台炒作得很深刻的一篇文章。里面不仅仅揭露了当代东北地区的投资与发展现状,更是指明了东北地区发展的弊端与长久以来形成的积重难返。不过越是到这个时候,越是能够体现出精神文化支撑的强大动力。新时代的开拓精神不仅仅是局限于对于未知的冒险,而是在明知有难度、有压力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迎难而上,勇于破冰。这种精神彰显的不再是简单地为了生存而不屈从当前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而是能够在看似绝境中寻找到突破口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开拓精神不同于以往,而是夹杂着情怀与商机的共同作用。于是,阿里、京东等几大互联网公司先后进入东三省进行大投资,在这片曾经被誉为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经济流毒的地方大展身手。这就是新时代的闯关东精神。

其次,闯关东精神在当代可以作为新时代创新精神的代言。闯关东精神贵在一个闯字上,而这片曾经移民而来的大地并没有中原那样深厚的积淀,也没有江南那样富庶的基础。所以说,很多东西的起步都是依靠共和国初建时期的国家扶持和资金投入,待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到沿海开放城市时,这里就成为了基础设施建设原料产地,外出务工人员以及高能耗的能源产业的输出地,有力地支撑起了祖国建设的需要。但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国家资金方向的转移,东北地区无论从资金还是技术上都无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大改革整个北方乃至于整个东北都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弃子。盲目的大整改、大并购导致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更让这片本身基础薄弱的土地雪上加霜。但是,新时代给了这片闯关东开发起来的土地重新开始创新的机会。一列列从东北驶向全国的和谐号、航母上起落的舰载机等等一系列成就昭示着我们,这片曾经靠创新的方式探索出来的故土,依然在新时代用新的创新方式来服务着这片大地上的人们。

三、东北地区高校思政开展的同质化困局

说完了闯关东精神,再说说东北地区的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困局。诚然,东北地区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并且期初建校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实现某些专项工作而建立的。所以说,东北地区比较全面的综合性大学都是几个大学合并重组而成的。这个情况也是导致东北地区高校思政工作开展出现了一定困局。

首先,东北地区高校思政工作缺乏强大的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大学教育必须重视的环节,其开展需要一整套长时间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熏陶与学习。而对于东北地区数量众多的专业化大学来说,这个积累过程是没有的,甚至是真空的,乃至于很多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是刚刚成立不久的。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不但缺乏了理论基础,更是缺乏了成长的土壤与空间。从学生到老师大量的思政工作者甚至缺乏基本的人文理论熏陶就不得不面对繁重的思政任务工作,在大量的事务性工作的堆积下,很难有时间和空间去深入学习和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了想学的没法学、学到了没法用的尴尬局面。另外,高校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重视程度也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实现质的飞跃与提高,直到国务院31号文件的出台,才开始重视起这个针对大学生内在品质的教育本源。所以说,无论是之前的理论基础,还是相关人员的知识储备,目前来看东北地区的各类高等教育单位想要开展起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和开展需要这个过程。

其次,东北地区高校思政工作缺乏强大的文化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人思想作风上的教育,说的直白点就是人心。可是,针对人心的教育是需要一个稳定的文化依托以及强大的文化认同的。例如,许多名校就有针对校训的专题教育以校训为依托构建校园文化认同,并且借此来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高校利用地方文化,在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上汲取养分,开发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还有着重凭借优秀校友开展的专项思政文化,培养独树一帜的大学文化氛围,使得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得以形成。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具体依托,但是对于东北地区高校来说,这一点明显做得还不够深入与完善。首先,在校训上做文章的话,由于东北地区大学普遍建校较晚,校训虽有,但是缺乏时间的沉淀,且更多的教育任务放在了专业化科研领域上,并没有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其次,在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上,东北地区目前的人员构成就是大量的移民社会,文化形式多样混杂,在形成地方特色文化的时候容易顾此失彼,难免瞻前顾后、缺乏重点。最后,校友这一群体的不确定性更强,在瞬息万变的形式格局下,校友资源依然是稳定程度最差的资源,所以各大高校往往在使用校友文化精神的同时,也比较容易担心未来的导向问题,往往裹足不前,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和期待。

四、闯关东文化可以为东北地区高校思政的开展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既然闯关东文化有这么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东北地区高校恰好需要一定的文化依托,我们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二者合二为一是可以有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首先,闯关东文化可以为东北地区高校思政开展提供开拓基础。上文已经论述过开拓精神是闯关东文化的一个文化精髓和内核,在过去和当代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对于目前东北地区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开展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意义。两者的共性都是属于对于之前未涉及领域的开拓,闯关东面对的是未知的自然环境,东北高校思政面对的是不可预知的人文环境,那么为何不利用这种开拓精神,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思政教育呢?重走长征路,重走抗联路的先进革命文化摆在眼前,闯关东到不一定要去重走闯关路,但是可以鼓励高校思政者本着开拓和不怕失败的精神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打破同质化和同类化的困局。而开拓精神也代表着东北地区高校思政同质化取得突破的必由之路,开发原生态的属于东北地区的特色文化基础,例如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都会交织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地方文化,这些文化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带来的影响将会是更加思辨、更加多元,也更接地气。毕竟一个地区的地方文化会体现在这个地区生活的人们的衣食住行上,而这里的大学也必然不会脱离所处地方的社会大致情况。东北地区的文化特征是带有一些游牧文化特点的,再加上闯关东而来的中原文化,再加上新时代的多元文化冲击,可以期待为高校思政打开局面。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其根本目的也就是借此让社会主义接班人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简称正三观。那么,文化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会为三观的树立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其次,闯关东文化可以为东北地区高校思政开展提供创新案例。也许大多数时候反思过去的事会给大家一种和创新毫无关系的感觉,但是实际应用起来则不然,因为就像一句挺有意义的话一样“历史会在某种意义上重演”,现在看来这句话的深意是值得商榷的。各个时代的教育我们放在宏观来看,都具有某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掺杂其中,而这样“回头看”的方式无疑更适合存在文化基础并不是太深厚的东北。纵观整个闯关东文化,其方式手段和实际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很新颖且很具有创造性的。因为这里把东北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实际上东三省都有其独特的创新性。辽宁的北方沿海文化、吉林的边疆少数民族文化、黑龙江的外出务工文化,都在闯关东后人口回流时产生着影响。放在东北地区的高校思政上,可以不用再盲目地学习内地的一些特色文化方式和手段,而是扎根当地或者所在省区,开展以闯关东精神为主体的特色思政教育,通过学习精神、体验过程、对接现代、寻找后人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孕育创新出属于东北的特色教育方法。再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推进品牌思政课,力争打造出属于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思政品牌课程。

将地方特色的文化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成功的案例有很多,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都有相关的方式方法,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平台。而在东北地区由于地缘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双重制约,这个过程发展得很慢,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所以说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和区域主流文化,无疑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不过闯关东文化也有其制约性和时代性特征,如何能够把握好这个方式、方法和尺度,也是需要考量和正视的问题。这些符合主流价值观又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如果能够应用得当,不但可以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手段,还可以为彰显文化自信贡献力量。高校思政的任务是教育化人、以德化人,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是保证老祖宗的东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两者并不冲突。所以说,各类特色文化符号,必定会在这个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猜你喜欢
闯关东东北地区思政
我与 《闯关东》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泥人再现闯关东的移民生活
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