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峰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300350)
自古以来,立德树人就强调“德”的重要性。《左传》中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由此可以看出品德的重要性。时代在进步,德的发展更凸显其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新形势下,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立德树人的释义即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同时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当代大学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提高,不仅局限于自己的学习领域,而要多方面发展,但具备各种能力的前提是有好的品德,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德才兼备是衡量学生的标准。当代二者均很重要。有人会觉得,社会的快速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的是人才,只有“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认识显然有较大偏颇,如果一个人只有才华、没有品德,是不能适应社会,胜任任何工作的。在当今社会有不少学生因不适应大学环境或情感受挫、抗压能力较差而选择轻生,个别高学历者依然在经济上依靠父母,这些案例都在告诫我们,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才是成才的关键,以“立德树人”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已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我国的高等学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持之以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大学生在校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在学生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以及模范践行者。要努力促进高等学校稳定和谐,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使高等学校成为团结、稳定、祥和的示范之地。要重视学风和校风的双重培育,使高等学校成为教育有方、特色管理、一身正气的学生培育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通过讲话、参加座谈会、给师生回信等方式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强调“要坚持高等教育全面发展,贯彻党的育人方针,坚持高等教育必须服务社会,使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教育的首要和根本任务,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国家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2]。应全面贯彻总书记的思想,把“立德树人”贯穿始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未来仍任重而道远,大学生将担当重任。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够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立志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学生的第一课。坚持以人为本、品德为先,指导在读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信仰、信念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旨接轨,让他们熟知过去,把握现在,坚定未来,使自己全面发展,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推进国富民强,助力实现中国梦。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推进“立德树人”的进程中,宽广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显得日趋重要、如何使学生自觉唤醒品德意识,亦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进入大学是学生人生的转折点,在此阶段,是品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唤醒学生的自觉道德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难点之一。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迥然不同。因此需要正确引导,以“立德树人”的理念体会和认识社会的发展,清楚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树立自己的道德观和人生理想。但是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觉道德意识。因此,大学如何把握思想和现实,把“立德树人”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难点之一。目前,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物质条件不同,因此出现了攀比和内心不平衡以及焦虑的心态。于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对理想和信念出现了动摇,陷入了物质和金钱至上的漩涡中。
“立德树人”的理念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如何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来引导学生的品质发展,是高等教育目前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IT 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媒体和平台纷繁复杂,因此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于是跃跃欲试,进行尝试和操作,一些能使他快乐但有失道德水准的言行便由此产生,殊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德”的底线。因此,如何从思想政治方面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面效应的校园文化,是“立德树人”解决的难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指导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飞速发展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及实践得出结论,深刻领悟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历史的必然性,始终如一的坚持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心[3]。应深刻领悟习总书记的思想内涵,公正、客观合理地认识现代中国、放眼世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时代赋予的责任及使命,为当代大学生指点迷津,引导正确的前行路。激发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贯穿我国和多民族大发展的宏伟事业中,真正成为国家所需的奋进者和开拓者;将自己的抱负付诸于现实行动。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高等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当代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是迫切需求,对人才的需要愈加强烈。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首先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者,能真正担负起大学生的引路人、指导者。要加强教师的道德风尚,教育学生表里如一、坚持读书、修心和关注社会发展。
树立德为先的观念,主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必须设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此外,可以通过观看影片、书展、专题教育课、专家讲座、学生论坛以及实践主题活动月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等,进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将自己的理想、信念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耦合,即专业课同样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处处体现品德的教育内容。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身为教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在以“立德树人”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做到以身示范,课堂上传授,课下示范,生活中更要给予指导,以实际行动指导大学生思想行为,做好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实践是历练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和品质的主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大学生成长和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实践,能证实学到理论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树立正确的信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道德在根本上是实践的,它包括学习性实践、人际交往实践、社会公益性实践、自立自理实践等。活动课教学就根据当前形势和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去参加与社会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井冈山革命圣地参观主题活动,可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党史教育,了解到我党发展的艰辛和来之不易。
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活动主题应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大学生兴趣、需要出发,在主题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使其有独立思考以及进行思想道德实践的空间,这样能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和本性,深入研究探索,通过活动,道德认识得到升华,自身品德得到发展。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基础,上述行为体现了对大学生团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