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9-01-20 10:35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中心学校张旭宏
天津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教师应文字阅读教学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中心学校 张旭宏

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教学活动,它具有多功能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学生阅读能力涵盖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是对学生字、词、句、段的全方位考察。因此,阅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难点。如何上好阅读课,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是每个语文教师一直在实践中探索的事情。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探索出如下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在思想上转变,在行动上跟进

教育变革进行了很多年,素质教育也被提了很多年,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然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挂在嘴边,但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并没有随之转变,仍然只看分数,置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于不顾,这只是在各种口号的遮掩下披上了“素质教育”的外衣,教育的实质没有变。比如,有的语文教师提倡学生课外阅读,但阅读的内容是教师根据分析多年的考试题目推测出的“有用”书目,学生的阅读还是被局限在应试的框架内。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习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转变语文教师教育观,并在实际教学中践行起来。

(一)教育整体观的形成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四种能力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因此,在紧抓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兼顾学生听、说、写的能力的培养。另外,教育的整体观还意味着要把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看成一个整体,在每一步的教学中,都要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且不可为了追求短时效益,而置今后的学习于不顾,这样会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埋下隐患。基于这样的观点,在小学语文阶段,教师要狠抓基本功的练习,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牢基础。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阅读体验,突出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要做好教学服务工作,为学生解疑答惑,对学生点拨启发,以保证学生的阅读取得很好的成效。

(三)把教学和时间相结合

根据“学以致用”的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实践,也就是要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把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把所学的阅读知识和所掌握的阅读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并通过实践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里的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的试题形式的实践,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实践。课堂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生活实践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两者相互结合,才是对实践观的彻底践行。

二、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含听、说、读、写、思等多个方面。它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阅读,并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的书面语言的认读能力

书面语言的认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储备,才能进行阅读,只有扫清了字词障碍,才能把文章读懂。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引导学生识记和掌握生字和词语,促使他们具有较多的词汇量。教师一般在低年级比较强调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到了高年级,就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句段的分析上,通常想当然地认为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的识字量会自然增长。学生识字量的增长是一定的,但在阅读的文章的篇幅会越来越长,出现的词汇也会越来越多,如果学生的词汇储备跟不上,就会影响阅读的效果。所以,不能忽视学生的书面认读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阅读的目的就是对所读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因此,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是阅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步骤。学生只有在具备了理解阅读材料中字、词、句含义的能力后,才能使阅读活动的意义体现出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通过相关的知识传授,使学生掌握理解文字的方法。首先,要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比如,词语的性质和感情色彩、成分结构的辨别、近义词的辨析、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型特点和句型之间的转换等,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分析复杂的句子,才能理解句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三)加强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是促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阅读,发现语言文字的美,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将来的生活需求之一。比如,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是为了感受其中或来自故事情节,或来自人物刻画,或来自优美语言的良好体验。但这种体验是建立在具有一定文字鉴赏能力的基础上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语言中美的方法,培养学生从结构到立意,从故事编排到人物塑造等方面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在平时,教师要拿出一些典型的好作品,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好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从而增强对文学作品好坏的辨识能力。

比如,朱自清的《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描写时间的佳作,文章结构精巧、转承自然、感叹一体,值得反复诵读和回味。因其写作技法高超,小学生很难体悟其中的精妙,教师就需要细致地解析,帮助学生进行鉴赏。“洗手的时候,日子从脸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段话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了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学生如果还不能理解,就把这段话和学生自己对时间描述的文字做对比,衬托其高超的文学水平。

三、掌握阅读的方法

(一)读思结合的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维的阅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有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找答案,获得启迪,如果没有思考,只昏昏然地读,读书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文字含义、篇章结构、文章脉络、课文中心等,让学生知道如何读思结合。

(二)勾划、批注的方法

“边读边勾划,边读边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批注不但能帮助阅读者记住疑问处和精彩处,还能把阅读中的思考所得及时记录下来,这看似是动手,其实是在动脑。教师应鼓励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多种感觉器官的同时运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不时地圈点勾画、抄抄写写,就容易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三)摘抄、写读后感的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段往往能给阅读者美的享受,把这些词、句、段记录下来,不但能帮助阅读者更好地品位这些文字,还能把其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中。同时,某些文章能启迪人心,让人从中懂得些什么,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师应抓住这些契机,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这样就能加深印象,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指不需要别人勉强,也不是自己刻意,就能自然而然去进行阅读的行为,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形成的。小学生的自觉性差,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教师应通过引导,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专心很重要,一心一意才能做好一件事,读书也不例外。在阅读的时候要能够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不能轻易被外界干扰,也不能边看书边干别的,否则读了大半天,不知道读的是什么,这样不但起不到阅读的效果,还白白浪费了时间。其次,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学生最亲近、最便捷的教师,有工具书在手能帮助学生扫除大部分的阅读障碍。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但能让学生的阅读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最后,还要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书是一个比课本更为广阔的天地”,课本只是风景优美的小池塘,课外的阅读材料才是知识的海洋。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涉猎不同类型的图书,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这样才能潜移默化中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技能。总之,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修养,在课外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开阔视野,增加储备,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能力,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教师应文字阅读教学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