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中知识运用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

2019-04-13 06:31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中学马克林
天津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方程组活动课数学知识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中学 马克林

新课标推行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便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育质量。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惧怕或者厌恶数学,缺少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数学教师提出丰富数学教学课堂,组织数学活动课的想法,通过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探究活动、思考活动,让学生动手,也动脑,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究,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一、数学活动课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核心素养应该有如下特征:一是本质性,能够举一反三、以一当十;二是长久性性,能够促进生长、持续成长,持续整个人生;三是连贯性,能够触类旁通、成就生命。教学由此出发,便能教育出自由、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之真正的人。初中数学教材对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尤为重视,教材中的课本习题大多不能直接利用公式得到答案,而需要学生对公式进行逻辑推理。

因此,只有学生具备了逻辑推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数学学业。而初中数学教学融合活动课形式,有助于改变传统应试教学模式下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多种思维的共同发展,在活动课中我们经常采取竞赛、回答或者拼装动手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眼耳口鼻等多种感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的数学定理、概念、公式。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巩固,反馈与数学理论教学,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二)培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很多知识都能与生活实践活动相联系,比如对称轴的知识,生活中很多图形或者物体都是对称的,还有数据调查知识,概率、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等等都与生活有着联系,可设计成数学活动课。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会养成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活动课中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

(一)激发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数学教师在应用可活动课进行教学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并借助生动的形象,直观有意思的手段,还可以设置活动情境,诱导学生参与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地快乐,渐渐进入到学习的佳境,从而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更有质量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设计对称轴图案”这节课程中,数学教师可以优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活动课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对称图形。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PPT 帮助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展示蝴蝶、蜻蜓等图案,提问“同学们,这些屏幕上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它美?”鼓励学生彼此之间进行讨论,各个小组可以讨论发言,会有同学谈道“老师,这些图形左右或者是上下是相互重叠的,所以我们在看到的时候觉得很舒服,就觉得很美。”教师:“这种特性是什么呢?大家说得对,就是课本中所说到的对称问题。这节课大家就来学一学怎么制作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的美。”按照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之后就可以组织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

(二)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解题思路

数学活动课不能远离实际生活,因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和交往,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用在活动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更好与教师合作,与同学合作,进而养成分析、解答的好习惯,形成整体解题思路,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教师以情境导入,然后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说:前面同学们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中的消元法,有些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可以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上,有不少问题含有更多未知数,今天教师和大家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在足球比赛中,胜一场积3 分,平一场积1 分,负一场积0 分,勇士队参加了10 场比赛,共得18 分,已知勇士队在比赛中胜的场数正好等于平与负的场数之和,那么勇士队在比赛中胜、平、负的场次各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这个问题中有三个未知数,如果我们设三个未知数,同学们能列出几个方程?它们组成一个方程组,同学们能解出来吗?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请各个小组进行思考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激烈的讨论活动。并分别整理出解题过程:设胜、负、平的场次分别为x、y、z,分别将己知条件直接“翻译”出来,列出方程,并将它们写成方程组的形式:x+y=10①;3x+y=18②;x=y+z③。

教师引导说:像这样的方程组称为三元一次方程组,那么怎样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呢?回忆同学们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其基本思想是什么?同学会用几种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对于三元一次方程组,我们能不能先消掉一个或两个未知数,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将③代入和②中得:2y+2z=10;4y+3z=18;得到z=2;y=3,将此解带入③得x=5,将此方程解出。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三元一次方程组能否用加减消元法求解?或者能否利用方程③,直接代入方程中①x+y+=10?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方便?同学们能总结出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吗?小组请出代表说出归纳结论,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利用代入法或加波法先消掉一个未知数,将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代入其中一个方程,求出第三个未知数。教师结合情境问题,带领同学在小组活动中,列出的方程组,类比前面所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得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体思路。小组学习活动课中,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相协助,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实现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均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举一反三,培养逻辑推理的思维力

人的特性的维持有赖于思维、思想。思维也是人探索世界的重要路径。思维力应该包括:一是理解思维过程,掌握思维的程序;二是学会多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散合思维,因果思维,类比思维等等;三是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培养思想的觉悟性,明白什么才是利于自身发展的;四是重在培养思维的思辨性,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评判。在华东师大版的数学课本中,编者更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教材的习题并不能够简单利用所学知识点进行解答,而需要学生在对知识点理解完全的基础上,有所变通,对知识点进行变形使用。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讲解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还需要对学生提问来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本质,对知识点的应用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的教学模式,而采取让学生自行推理的教学模式。

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时,就可以设计活动课堂,先把正弦、余弦以及正切的概念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正余弦以及正切有了初步认识。在学生完全理解了三个全新知识点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先把正余弦之间的关系及转化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数学课本后面的具体例子进行验证。在学生完成验证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推理:“正弦、余弦和正切都可以在一个三角形中体现出来,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正余弦之间的转化关系,那么同学们可以借此推出正余弦与正切的转化关系吗?”在学生完成关系推理后,数学教师再对学生们的结论进行总结,对他们的推理过程进行简化提升,加深学生对推理过程的印象。这种教学模式可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也会增加教师的教学时长,但学生们通过自行推理,对概念的理解不再是浮于浅层,而是更加深入,学生们对知识点的运用也更加熟练,对知识点的使用场景也更加清楚。同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推算,举一反三,也可以使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基本品质思维,为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巧用活动,提高学生数学意识

现代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形成框架结构,同时也无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能力,是核心素养中数据分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想要更好的在数学活动课堂中开展深度教学,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的整体意识。并注意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数学习题来建立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的学习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引导,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方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习题,让学生去求出在什么条件下圆和直线是相离的?什么条件下圆和直线是相切的?什么范围中圆和直线是相交的?让学生从一道习题中总结出这一小节的所有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引入一些同步学习软件,并定期在学习软件中发布一道习题作业,再告知学生可以在完成题目练习之后,通过网络查找正确的答案以及相似的题型,再把相似的体型进行整理归纳,找出其中的数学解题技巧共同点,并且可以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别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自身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中整理出遇到相似的体型时该怎么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得到了提升,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知识。

(五)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数学活动课应当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地培养,但是这种动手操作,不能像一个操作工在操作,单纯按照程序操作就行,也不是放任学生自由、无秩序地进行操作,而是带有学习目标地进行操作,以探究答案为目的。教师同时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修正其中不正确的地方,并尊重学生,也要对学生产生信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活动,与学生交流和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动机,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讨论的氛围,慢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此提升学习效率,确保学习高效完成。比如,“用多种正变形拼地板”的学习中,教师采用了实践操作动手的活动。活动前,教师为学生定下了探究的目标:在正三角形、正方形等有哪几种可以用它们铺成地板?我们利用以上的图形,如何将地板铺满呢?大家选择每一种图形进行尝试,开始进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要独立探究,学会自己进行思考。开始让学生裁剪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两种图形的纸片,要裁出很多个,以此代替瓷砖完成拼地板的活动。学生从这个过程中,探究出了,为什么能用正三角形、正六边形两种合在一起拼地板的原因。因为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20°;正三角形的内角为60°;这样用2块正六边形和2块正三角形,它们内角之和为一个周角360°,所以能铺满地板。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可以把地板铺满的图形,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否可以更换成为其他图形呢?大家课下进行小组活动,动手操作试一试。”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要点,提升教学效率。最重要的一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其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猜你喜欢
方程组活动课数学知识
深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二元一次方程组》巩固练习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一类次临界Bose-Einstein凝聚型方程组的渐近收敛行为和相位分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动课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非自治耗散Schrödinger-Boussinesq方程组紧致核截面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