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博,李志航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发展迅猛。根据《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7-2018》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29万亿元,其中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到8万亿元,同比增长22.3%。即使在目前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的情况下,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仍保持着逆势增长的势头。纵观全局可见,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发展速度增快,但仍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一带一路”倡议和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为背景,以助力吉林省经济发展为落脚点,探讨跨境电子商务行业急需的德语人才培养之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推行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代表的吉林省,曾经为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吉林省近年来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相较于南方沿海发达省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吉林省正在成为我国连接欧洲大陆的新陆运交通岗。此外,为了加快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等经济发展新模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正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开拓国际市场的新途径、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2015年吉林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全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推广、电子商务的开展、智慧物流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合作,此举开启了吉林省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新序幕。此外,以航空、铁路、公路以及陆海联运等为主的形式多样的跨境电子商务运输通道在吉林省全面建成。通过吉林省保税区的建立加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的助力,吉林省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口岸通关等多领域实现新发展。吉林省全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不仅有利于促进传统对外贸易的转型和升级,而且更加有利于改革经济发展模式,为吉林省实现全面发展和振兴提供新助力。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在我国发展得十分迅猛。和已经日趋成熟的英语国家相比,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小语种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仍处于快速起步阶段,因此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国传统优势产品的需求仍十分旺盛。例如,占据欧洲市场25%消费体量的德国,成为跨境电子商务业内人士研究的重点和卖家开拓的重要欧洲市场之一。德国总人口约8300万,比英国多出近170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GDP接近5万美元,互联网覆盖率为83%,是欧洲网民最多的国家。作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及欧洲第一大经济体的德国,其官方语言为德语,那么对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而言,欲拓展和发展德国市场,消除语言交流障碍和文化差异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因此德语人才成为了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紧俏商品”。
此外,吉林省省会长春市作为我国知名的汽车城,与德国保持长久和稳定的经济往来和合作,一汽—大众等多家中德合资企业更是已使双方取得了经济共赢的局面。2017年,长春国际港正式开通,长春至德国汉堡的国际货运班列成为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和通道,更为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货运条件。近年来,多家吉林省高校开设德语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德语人才,但是吉林省对于德语人才的需求岗位多为翻译、助理等,且需求人数有限。因此,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为德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德语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吉林省开展针对于德语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基础良好、前景广大。那么,利用吉林省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学科优势,培养适应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德语人才成为了目前吉林省高校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吉林省高校应该加强对于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整体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德语+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包括相应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其次,鉴于以语言技能培养为主的传统小语种人才培养方式已无法满足目前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对于德语人才的主流需求,因此,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语言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德语+技能”的复合型德语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德语人才不仅具备娴熟的德语语言应用能力,还应至少兼具对于对象国家及对象区域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科技、法律、政治等多方面深入了解的能力。最后,加强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式培养。跨境电子商务属于典型的交叉性学科,因此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选修电子商务、国际金融与贸易、网络技术、物流、财务、国际法等公共课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经济、贸易类双学位课程,打破制衡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和学科间的壁垒。
首先,作为全球性行业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与世界各国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吉林省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与德国高校开展有方向性的多元化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如:2+2项目、1+2+1项目、3+1+1项目、海外研修、带薪实习等。此举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德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对象国家及地区多方面的背景知识。其次,建立以提高德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设计和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在理论课程中加入真实的跨境电子商务案例,而且与行业专家共同搭建跨境电子商务实践操作平台和人才孵化基地,学生有机会在平台上实际操作Amazon、eBay、速卖通等第三方操作系统,使学生在具备良好的德语语言技能之外,掌握跨境电子商务运营的能力以及互联网营销推广的能力,并且采用见习、顶岗实习等形式来到企业,使学生真正了解和认识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最后,构建由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与权威资质认证机构联合发起设立的跨境电子商务德语人才认证机构,设立细致和合理的人才认证标准,对跨境电子商务德语人才进行能力和水平认证,以检验高校德语人才培养的结果,最终为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储备合格的德语人才。
教师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直接决定着高校德语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目前高校德语专业教师大多数以研究型为主,其对于跨学科领域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少。因此,吉林省高校应与国内著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制订师资队伍联合培养计划。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培训专家对高校德语专业教师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高校有计划地选送德语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培养出既能从事教学活动,又有相关行业知识,也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多能型教师团队,重点培养包括专业带头人、“双师型”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学科专业支撑型人才。另一方面,完善行业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积极邀请行业专家、高技能型人才担任德语专业的专、兼职教师,让其走入高校、走进课堂,让学生可直接了解跨境电子商务行业最新动态和最前沿知识,完善其整体性知识体系。此外,建立合理、可行的外聘教师考核管理体系和制度,有效地管理外聘教师,并完善对于他们的引入和管理政策。最后,教师在教学和实践中可以不断思考和探索,总结“德语+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成果,并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共同思考跨境电子商务德语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校企合作的多元形式,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制度和体系,推动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德语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便捷的国际交通运输环境、高校充沛的小语种人才储备、长期与德国密切的经济往来关系均为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在吉林省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不仅会促进吉林省电子商务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传统行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促进新兴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而且还会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且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终实现培养复合型跨境电子商务德语人才助力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目标。